首页 >
瓦尔盗龙
✍ dations ◷ 2025-05-16 15:36:46 #瓦尔盗龙
瓦尔盗龙属(属名:Variraptor,意为“瓦尔河的盗贼”)是兽脚亚目手盗龙类驰龙科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法国,化石发现于法国南部的福昂富。在1992到1995年间,业余地质学家Patrick Méchin、Annie Méchin-Salessy夫妇在法国东南部瓦尔省发现一些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化石,发现于Grès à Reptiles组第层,地质年代相当于白垩纪晚期的坎潘阶到马斯特里赫特阶交界期。在1992年,这些新化石原先被归类于沼泽鸟龙,沼泽鸟龙本身是个疑名。在1997年,埃瑞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Jean Le Loeuff等人发表文章,认为这些化石代表新物种。在1998年,比弗托、Le Loeuff将这些化石建立为新属,模式种是V. mechinorum。属名在拉丁文意为“瓦尔的盗贼”,是以法国南部的瓦尔省及瓦尔河为名。种名则是以发现化石的Méchin夫妇为名。瓦尔盗龙的模式标本有三个,包括:一节后段背椎(编号MDE-D168)、一根由5节荐椎愈合而成的荐骨(编号MDE-D169)、一个肠骨(编号CM-645)。以上三个标本都存放于当地博物馆。其他被编入瓦尔盗龙的标本,包括一个右肱骨(编号MDE-D158),肱骨有一个较衍化的三角嵴,显示前肢有强壮的捕食功能。另外被归类于瓦尔盗龙的骨头,包括了一根股骨及一些脊椎骨。这些不完整的骨头,在脊椎骨及肱骨的形状上有驰龙科的特征,有些很像恐爪龙的。这些其他化石不一定属于瓦尔盗龙。瓦尔盗龙的成年个体可能会比恐爪龙稍为小型,约有2米长。在2000年,罗南·阿兰(Ronan Allain)与菲利普·塔丘特(Philippe Taquet)将发现于同一地层的小型兽脚类化石,命名为火盗龙。他们并提出,瓦尔盗龙缺乏可鉴定的特征,因此是个疑名。在2009年,埃瑞克·比弗托等人发表文章主张瓦尔盗龙的模式标本具有可鉴定特征。由于瓦尔盗龙、火盗龙的化石没有重复部分,因此无法断定是否为相同动物。瓦尔盗龙被命名时,被归类于兽脚亚目手盗龙类的驰龙科,这个分类被广泛接受。在2000年,奥利佛·劳赫(Oliver Rauhut)提出质疑,将瓦尔盗龙归类于范围更大的虚骨龙类。
相关
- 生殖器疣 (尖锐湿疣)尖锐湿疣(英语:Genital warts),也称性器疣或性病疣,俗称椰菜花或菜花,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常见临床症状为菜花状肉芽,常发于生殖器,肛门等部位。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突病毒(human papil
- 解码编码是信息从一种形式或格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解码则是编码的逆过程。对于特定的上下文,编码有一些更具体的意义。
- 7-脱氢胆固醇7-脱氢胆固醇(英语:7-Dehydrocholesterol,缩写7-DHC)是一种胆固醇合成的前体,同时也是维生素D3(胆钙化醇)合成的中间产物,会在光照下开环转化为维生素D3。羊毛甾醇 · 7-烯胆甾烷
- 岩石层岩石圈位于地球的表层,薄而坚硬。岩石圈在软流圈之上,包含部分上地幔和地壳。地壳在地幔之上,由莫氏不连续面作为分界。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由许多板块组成
- ΚKappa(大写Κ,小写κ,中文音译:卡帕),是第十个希腊字母。Kappa又可以指:
- 洛阳桥坐标:24°57′20″N 118°40′37″E / 24.95556°N 118.67694°E / 24.95556; 118.67694洛阳桥,又名万安桥,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泉州市的洛阳江入海口处的一座跨海石桥,
- 鲷鱼鲷科(学名:Sparidae)为辐鳍鱼纲鲷形目(或传统上为鲈形目鲈亚目)的一个科。本科鱼类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各大洋之热带及温带沿岸之浅水区内。少数栖息在深水区。栖息水深平均约在十米
- 牛津牛津(英语:Oxford,/ˈɒksfərd/,OKS-fərd),英国英格兰东南区域牛津郡的行政总部、非都市郡区和城市地位,为牛津大学-英语国家中历史最久的大学的发源地,其地名意义为Ox(牛)+Ford(较
- 民主党社会自由主义 第三条道路 共生主义民主党(みんしゅとう)是日本政党,1998年由多个在野政党合并而成,2009年至2012年为日本的执政党,2016年与维新党的一部分合并组成民进党。1996
- 氨基甲酸铵442 mbar(45°C)氨基甲酸铵是一种白色的晶体,分子式为 NH2COONH4,在35°C开始分解,并会在59°C时完全分解成氨气和二氧化碳。 氨基甲酸铵是化学工业上尿素生产过程的生成物,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