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萨克森王国
✍ dations ◷ 2025-11-09 08:18:12 #萨克森王国
萨克森王国 (德语:Königreich Sachsen),国祚由1806年至1918年,历七主,在拿破仑时代是数个历史性联盟的独立成员。
从1871年起是德国历史众诸侯国中一个独立的成员,最后于1918年并入魏玛共和国。首都德累斯顿。它是现代德国的萨克森自由邦。1806年前萨克森只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选侯国。一千年来一直希望独立,但权力一直都被分散。萨克森的统治者数百年来都手握选举权。直到1806年,帝国在上百年的积弱下,皇帝弗朗茨二世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被拿破仑打败,神圣罗马帝国终于土崩瓦解。萨克森在法国的支持下成为独立王国,当时的选候腓特烈·奥古斯特一世就成为国王。萨克森王国曾短暂加入莱茵邦联,直至1813年拿破仑在俄国被打败,莱茵邦联解散之后,1815年萨克森王国在维也纳会议中被通过加入德意志邦联成为其成员。德意志邦联于1866年普奥战争后解散,并成功改组为由普鲁士领导的北德意志邦联。当1871年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对法国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候,邦联的成员被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组织成德意志帝国,威廉一世成为帝国皇帝。而当时萨克森的国王约翰一世成为帝国的邦君。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战败导致威廉一世的孙子,皇帝威廉二世于1918年退位。 国王腓特烈·奥古斯特三世跟随威廉二世退位,以往的萨克森王国成为了新建的魏玛共和国的一个州分,由此萨克森王国的简短历史正式完结。普鲁士 · 巴伐利亚 · 萨克森 · 汉诺威 · 符腾堡 · 伊利里亚巴登 · 黑森 · 卢森堡 · 梅克伦堡(什未林 · 施特雷利茨) · 奥尔登堡 ·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安哈尔特(柏恩堡1 · 德绍1 · 科森2) · 不伦瑞克 · 荷尔斯泰因 · 林堡3 · 拿骚 · 萨克森(阿尔滕堡4 · 科堡-萨飞得5 ·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4 · 哥达-阿尔滕堡5 · 希尔德堡豪森5 · 劳恩堡 · 迈宁根)黑森-杭堡 · 霍亨索伦(海琴根6 · 希林马洛根6) · 列支敦士登 · 利珀 · 罗伊斯(旧区 · 新区) · 绍姆堡-利珀 · 施瓦茨堡(鲁多尔斯塔特 · 桑德斯豪森) · 瓦尔德克和皮尔蒙特巴登 · 黑森 · 梅克伦堡-什未林 · 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 · 奥尔登堡 ·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安哈尔特 · 不伦瑞克 · 萨克森-阿尔滕堡 ·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 萨克森-劳恩堡 (直到1876年) · 萨克森-迈宁根绍姆堡-利珀 · 施瓦茨堡-鲁多尔斯塔特 · 施瓦茨堡-桑德斯豪森 · 利珀 · 罗伊斯旧区 · 罗伊斯新区 · 瓦尔德克-皮尔蒙特
相关
- 溶血溶血反应泛指红血球的不正常分解死亡的现象。溶血是指红血球的细胞膜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因素受损破裂,内部的原生质从细胞漏出令红血球死亡的现象。“溶血反应
- 质体蓝蛋白质体蓝蛋白(英语:Plastocyanin)是一种会参与电子传递的重要铜蛋白。它以一个单体的形式存在,在维管束植物中约由99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为10,500Da。在光合作用中,质体蓝蛋白被当
- 帝政风格帝政风格(英语:Empire style),又译帝国风格,是拿破仑帝国的官方艺术风格。帝政风格非常强调帝权象征。于1804年登上皇帝宝座的拿破仑一心想效仿古罗马帝国的模式建立起统一的欧洲
-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药(英语:local anesthetic)是指那些在人体的限定范围内能暂时完全地和可逆地阻断神经传导,即在意识未消失的状况下使人体的某一部分失去感觉,以便于外科手术进行的药物。
- 苏菲派苏菲主义,又称苏菲派(Sufism、taṣawwuf;阿拉伯语:تصوّف),为伊斯兰教的密契主义(或称神秘主义),为追求精神层面提升的伊斯兰教团,其诠释的方式有别于一般穆斯林,他们在生活方面
- 联苯苄唑联苯苄唑(Bifonazole,商标名Canespor ),音译比弗那挫,是一种软膏形式的咪唑抗真菌药物。它于1974年获得专利,并于1983年批准用于医疗。还有与尿素的组合用于治疗甲癣。最常见的副
- 五元环杂环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杂环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杂环一概念与碳环相对,指的是成环的原子不仅包括碳,还包括氮、氧或硫等原子。简单的杂环环系从3到10员不等;可以是脂环(如四氢呋
- 林登·詹森林登·贝恩斯·约翰逊(英语:Lyndon Baines Johnson,1908年8月27日-1973年1月22日),时常缩写称LBJ,美国政治人物,1963年至1969年担任第36任美国总统,1961年至1963年于约翰·肯尼迪任下
- 速写速写,指快速绘画。大部分的速写都是快速的素描,仅勾勒出轮廓,形体,而不加绘肌理,光影的细节。对于学习艺术的入门者来说,速写是大量练习的技巧,也是观察和美感培养的日记。对于设计
- 禁门之变禁门之变(日语:禁門の変)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元治元年(旧历)7月19日(1864年8月20日)的事变,也称为蛤御门之变。长州藩借着“藩主冤罪向帝申诉”的名义出兵到京都,会津藩、桑名藩及萨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