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作用量原理

✍ dations ◷ 2025-04-02 17:04:17 #最小作用量原理
在物理学里, 最小作用量原理(英语:least action principle),或更精确地,平稳作用量原理(英语:stationary action principle),是一种变分原理,当应用于一个机械系统的作用量时,可以得到此机械系统的运动方程。这原理的研究引导出经典力学的拉格朗日表述和哈密顿表述的发展。卡尔·雅可比特称最小作用量原理为分析力学之母。在现代物理学里,这原理非常重要,在相对论、量子力学、量子场论里,都有广泛的用途。在现代数学里,这原理是莫尔斯理论的研究焦点。本篇文章主要是在阐述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历史发展。关于数学描述、推导和实用方法,请参阅条目作用量。最小作用量原理有很多种例子,主要的例子是莫佩尔蒂原理(Maupertuis' principle)和哈密顿原理。在最小作用量原理之前,有很多类似的点子出现于测量学和光学。古埃及的拉绳测量者(英语:rope stretcher)在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时,会将固定于这两点的绳索拉紧,这样,可以使间隔距离减少至最低值。托勒密在他的著作《地理学指南》(Geographia)第一册第二章里强调,测量者必须对于直线路线的误差做出适当的修正。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反射光学》(Catoptrica)里表明,将光线照射于镜子,则光线的反射路径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稍后,亚历山大的希罗证明这路径的长度是最短的。1662年,皮埃尔·德·费马提出费马原理,又称为“最短时间原理”:光线移动的路径是需时最少的路径。费马原理更正确的版本应是“平稳时间原理”。对于某些状况,光线移动的路径所需的时间可能不是最小值,而是最大值,或甚至是拐值。例如,对于平面镜,任意两点的反射路径光程是最小值;对于半椭圆形镜子,其两个焦点的光线反射路径不是唯一的,光程都一样,是最大值,也是最小值;对于半圆形镜子,其两个端点Q、P的反射路径光程是最大值;又如最右图所示,对于由四分之一圆形镜与平面镜组合而成的镜子,同样这两个点Q、P的反射路径的光程是拐值。假设,介质1、介质2的折射率分别为 n 1 {displaystyle n_{1}} 、 n 2 {displaystyle n_{2}} ,光线从介质1在点O移动进入介质2,则斯涅尔定律以方程表达为其中, θ 1 {displaystyle theta _{1}} 为入射角, θ 2 {displaystyle theta _{2}} 为折射角。从费马原理,可以推导出斯涅尔定律。通过设定光程对于时间的导数为零,可以找到“平稳路径”,这就是光线移动的路径。光线在介质1与介质2的速度分别为其中, c {displaystyle c} 是真空光速。由于介质会减缓光线的速度,折射率 n 1 {displaystyle n_{1}} 和 n 2 {displaystyle n_{2}} 都大于 1 {displaystyle 1} 。如右图所示,从点Q到点P的移动时间 T {displaystyle T} 为根据费马原理,光线移动的路径是所需时间为极值的路径,取移动时间 T {displaystyle T} 对变数 x {displaystyle x} 的导数,设定其为零:由图中的边角关系,可以得到移动速度与折射角的关系式:将移动速度与折射率的关系式代入,就会得到斯涅尔定律:费马原理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假若介质的密度越小,光线的移动速度越快,则费马原理是正确的;但是,艾萨克·牛顿和勒内·笛卡儿都认为介质的密度越大,光线的移动速度就越快。1802年,托马斯·杨做实验发现,当光波从较低密度介质移动进入较高密度介质之后,光波的波长会变短,他因此推论光波的运动速度会降低。最小作用量原理应用于作用量的最初始表述,时常归功于皮埃尔·莫佩尔蒂。于1744年和1746年,他写出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论文。但是,史学专家指出,这优先声明并不明确。莱昂哈德·欧拉在他的1744年论文里就已谈到这原理。还有一些考据显示出,在1705年,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就已经发现这原理了。莫佩尔蒂发表的最小作用量原理阐明,对于所有的自然现象,作用量趋向于最小值。他定义一个运动中的物体的作用量为 A {displaystyle A} ,物体质量 m {displaystyle m} 、移动速度 v {displaystyle v} 与移动距离 s {displaystyle s} 的乘积:莫佩尔蒂又从宇宙论的观点来论述,最小作用量好像是一种经济原理。在经济学里,大概就是精省资源的意思。这论述的瑕疵是,并没有任何理由,能够解释,为什么作用量趋向最小值,而不是最大值。假若,我们解释最小作用量为大自然的精省资源,那么,我们又怎样解释最大作用量呢?于1744年,在巴黎科学院发表的一篇论文《几种以前互不相容的自然定律的合一论》(Accord de plusieurs lois naturelles qui avaient paru jusqu'ici incompatibles)中,莫佩尔蒂提出,光折射的路径,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是作用量的最小值。按照这论点,如前图,假设光线从折射率为 n 1 {displaystyle n_{1}} 的介质1折射于折射率为 n 2 {displaystyle n_{2}} 介质2,则作用量为其中, m {displaystyle m} 是光线的质量。虽然光线并没有质量,这变量对于结果没有任何影响,可以被忽略。取作用量对于变数 x {displaystyle x} 的导数,设定为零,经过一些运算,可以得到请注意,这结果与牛顿的光粒子理论相符合;但是,与费马得到的结果南辕北辙,大不相同。1747年,莫佩尔蒂在伯林科学院(Academy of Berlin)发表了论文《运动与静止定律》(Loix du mouvement et du repos)。在这篇论文里,他将碰撞分为两种,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弹性碰撞遵守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非弹性碰撞只遵守动量守恒。莫佩尔蒂可以将最小作用量原理应用于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正确地计算出碰撞后的物体的速度。思考一个一维非弹性碰撞,假设两个质量分别为 m 1 {displaystyle m_{1}} 和 m 2 {displaystyle m_{2}} 的物体O1和物体O2,分别以初始速度 v 1 {displaystyle v_{1}} 和 v 2 {displaystyle v_{2}} 朝着同一方向移动,而且, v 1 > v 2 {displaystyle v_{1}>v_{2}} ,物体O1紧追着物体O2。当两物体发生非弹性碰撞后,结合成为物体O3,以终结速度 v 3 {displaystyle v_{3}} 移动。从固定于物体O3的参考系观察,物体O1和物体O2的速度分别为 v 1 − v 3 {displaystyle v_{1}-v_{3}} 和 v 2 − v 3 {displaystyle v_{2}-v_{3}} 。所以,作用量为其中, t {displaystyle t} 是时间。取作用量对于变数 v 3 {displaystyle v_{3}} 的导数,设定为零,经过一些运算,可以得到所以,最终速度为请注意,按照这种设定参考系的方法,前面折射问题的光折射作用量应该是还有,前面光折射作用量的距离参数是任意值,但是,非弹性碰撞作用量的碰撞前距离参数与碰撞后距离参数被设定为相等。由于这些不一致之处,促使恩斯特·马赫严厉批评,莫佩尔蒂的最小作用量原理只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勉强地被用来解释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1744年,莱昂哈德·欧拉在论文《寻找具有极大值或极小值性质的曲线,等周问题的最广义解答》(Methodus inveniendi lineas curvas maximi minimive proprietate gaudentes, sive solutio problematis isoperimetrici lattissimo sensu accepti)里,以非常清楚的字句,给出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定义:设定一个质量为 M {displaystyle M} ,速度为 v {displaystyle v} 的粒子移动无穷小距离 d s {displaystyle ds} 。这粒子的动量为 M v {displaystyle Mv} ,当乘以无穷小距离 d s {displaystyle mathrm {d} s} 时,会给出 M v d s {displaystyle Mv,mathrm {d} s} ,粒子的动量积分于无穷小距离 d s {displaystyle mathrm {d} s} 。现在,我宣明,这移动粒子的真实轨道(在所有连结两个端点的可能轨道之中)是 ∫ M v d s {displaystyle int Mvmathrm {d} s} 为最小值的轨道,或者,假定质量是个常数,是 ∫ v d s {displaystyle int v,mathrm {d} s} 为最小值的轨道。如同欧拉所写, ∫ M v d s {displaystyle int Mv,mathrm {d} s} 是动量积分于移动路径。采用现代术语,这积分等于简略作用量 ∫ p ⋅ d q {displaystyle int mathbf {p} cdot ,mathrm {d} mathbf {q} } ;其中, p {displaystyle mathbf {p} } 是广义动量, q {displaystyle mathbf {q} } 是广义坐标。因此,在同一年,稍微比莫佩尔蒂晚一点,欧拉独立地发表了,与莫佩尔蒂的理论等同的,关于变分原理的理论。欧拉并没有争夺优先荣誉。假设没有任何作用力施加于这粒子,则这粒子以均匀速度移动:只有在轨道长度 s {displaystyle s} 为最小值时,才能得到作用量最小值。这轨道是一条直线。假设这移动于二维空间的粒子感受到均匀重力 F = M g y ^ {displaystyle mathbf {F} =Mg{hat {mathbf {y} }}} ,则根据活力定律(principle of vis viva),其中, v {displaystyle v} 是瞬时速度, v 0 {displaystyle v_{0}} 是最初速度, y {displaystyle y} 是粒子朝着y-轴移动的距离, g {displaystyle g} 是加速度常数。将这方程代入作用量:令 δ A = 0 {displaystyle delta A=0} ,求作用量的稳定值,应用变分法,可以得到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其中, k 1 {displaystyle k_{1}} 是积分常数。重新编排,可以得到将这方程积分,其中, k 2 {displaystyle k_{2}} 是积分常数。假设粒子的初始位置为 ( 0 , 0 ) {displaystyle (0,0)} ,初始速度为 ( 0 , v 0 ) {displaystyle (0,v_{0})} ,则重新编排,可以看出这是抛物线方程:欧拉又将这结果推广至一群粒子。他认为最小作用原理所以正确,是因为粒子的惯性试着阻抗任何关于状态的改变,自由粒子会选择遵循影响最小的作用力。约瑟夫·拉格朗日对于变分法贡献良多。拉格朗日在论文《分析力学》(Mecanique Analytique)里,从能量守恒定律理论推导出欧拉表述的最小作用量原理是正确的。能量守恒定律以方程表达为其中, E {displaystyle E} 是总能量, T {displaystyle T} 是动能, V {displaystyle V} 为势能。势能的变分为其中,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 是粒子的位置, δ r {displaystyle delta mathbf {r} } 是虚位移。粒子感受到的作用力 F {displaystyle mathbf {F} } 为势能的负梯度。将牛顿第二定律带入方程,微分运算可以和变分运算对易:其中, v {displaystyle mathbf {v} } 是粒子的速度。所以,势能的变分为动能的变分为总能量的变分为:总能量的积分的变分为其中, d s {displaystyle mathrm {d} s} 是路径长度。设定路径的两个端点为固定不变,能量也守恒不变,则粒子移动的路径的作用量是稳定值:推广至位形空间,拉格朗日最小作用量原理阐明,其中, p i {displaystyle p_{i}} 是广义动量, q i {displaystyle q_{i}} 是广义坐标。拉格朗日又注意到在作用量的方程 A = ∫ M v d s {displaystyle A=int Mv,mathrm {d} s} 中,将这方程代入作用量,可以看见被积分项目是动能项目:因此,作用量也可以表达为(忽略常数乘法因子)欧拉-拉格朗日最小作用量原理表明,描述粒子运动的作用量必定是稳定值:请特别注意,这方程看起来简易精致,然而,隐藏在使用方面有很大的问题。欧拉的作用量积分于路径;而这作用量积分于时间。变分法要求积分域两端固定不变。虽然路径两端是固定值,转换至时间,为了要满足能量守恒,时间间隔的两端可能不是固定值。亚可比因此批评拉格朗日的方法有瑕疵。后来,于1816年,奥凌迪·若立格(Olinde Rodrigues)想出新点子,将这时间作用量的变分详细计算出来。微分运动方程数学等价于其对应的积分运动方程,这具有很重要的哲学意义。微分方程描述局部于空间的一点或单独时间的片刻。举例而言,牛顿第二定律 F = m a {displaystyle mathbf {F} =mmathbf {a} } 解释为瞬时作用力 F {displaystyle mathbf {F} } 施加于质量为 m {displaystyle m} 的粒子会造成瞬时加速度为 a {displaystyle mathbf {a} } 的运动。明显对比地,作用量原理不会局部于一点,而牵涉到积分于一段时间间隔或一个空间的局域。更重要地,通常在经典作用量原理的表述里,系统的初始状态和终结状态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说,特别地针对这程序,终结状态的固定动作似乎额外地赋予了作用量原理一些目的论的特色。在物理学史里,这特色不经意地制造出很多激烈的争论。

相关

  • 诊断诊断,在医学意义上指对人体生理或精神疾病及其病理原因所作的判断。作出这种判断一般需要的的资料有:医生等专业人员根据症状、病史(包括家庭病史)、病历及医疗检查结果等。其概
  • 热那亚热那亚(意大利语:Genova,旧译柔鲁、热诺瓦)是意大利北部的港口城市,属于利古里亚大区,是该大区首府,并且是意大利第六大城市。热那亚是个历史很悠久的古城。早在古罗马建城之前,利古
  • 心包络心包络,又称心包,亦称“膻中”,是包在“心”外面的膜,有保护心的作用。心包络既是心的外围,所以邪气犯心,通常先会侵犯心包络。心包在中医脏腑学说与三焦互为脏腑。
  • 西德总理联邦总理(德语:Bundeskanzler,简作Kanzler)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政府首脑,是德国事实上的最高领导人。其有权直接任命联邦政府各部长,并确定德国联邦政府的政治方针。德国总理由德
  • 食物色素食用色素(英语:colors, pigments),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又称着色剂,用于改善物品外观的可食用染料。常用于食物加工品、饮料、药物、口红与化妆品的染色上。由于各地的定义不同,有些
  • 数字相机数码相机(英语:Digital Camera),是一种利用电子感测器把光学影像转换成电子数据的照相机,有别于传统照相机通过光线引起底片上的化学变化来记录图像。“数码”一词原本是英文Digi
  • 弗里德利布·费迪南德·龙格弗里德利布·费迪南德·龙格(德语:Friedlieb Ferdinand Runge,1794年2月8日-1867年3月25日),德国分析化学家。1819年在歌德的鼓励下,首次提炼了咖啡因。他也确认了颠茄提取物的瞳孔
  • Chemical Engineering News化学化工新闻(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简称C&EN)是美国化学会发行的一份周刊。它关注于化学世界的最新事件,报道与化学相关的科研、工业、教育等各方面的动态。化学化工新
  • 花东东台湾是台湾一个常用的地区简称,又有“后山”之称。东台湾亦指台湾东岸,多指中央山脉以东的花莲县和台东县,故亦称“花东地区”;有时东台湾还包含宜兰县(雪山山脉以东,中央山脉以
  • 加利福尼亚2019冠状病毒病加利福尼亚州疫情,介绍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中,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各地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个案详情。3月4日,在普莱瑟县出现第一例病死于冠状病毒病的病例之后,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