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偶像(日语:ローカルアイドル)是指在各地方从事演艺活动的日本偶像艺人。相对于集中在首都圈或三大都市圈从事演艺活动的一般偶像,在地偶像是以出身的家乡地区为主要的演艺活动中心。又称为“地方偶像”、“本地偶像”或“当地偶像”。
1993年时,日本艺人经纪公司吉本兴业在获得“东京劲舞娃娃”的授权之后,在大阪推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偶像团体“大阪劲舞娃娃”以及德岛县的“阿波劲舞娃娃”。在1995年时,同样在德岛县组成了“COCONUT'(ココナッツJr.(日语:ココナッツJr.))”,可被视为在地偶像的原型。
1995年之后,“MAX”、“SPEED”、“ZONE”、“Whiteberry”、“早安少女组。”等偶像团体陆续出道,这些团体的共同点是由东京的公司出资营运,却以地方出生的团员为特色。这使得在地偶像迟迟无法打入大众市场。
1996年开始,打着“地方出道的偶像”、“当地偶像”名号的偶像团体如雨后春笋般萌芽。较具代表性的团体有广岛县的“Sun Flower(日语:サンフラワー)”、青森县的“苹果少女(日语:りんご娘(日语:りんご娘))”、山形县的“SHIP”、大阪府的“DANCING BANANA(日语:ダンシングBANANA)”、北海道的“Touch”等等。
在日本泡沫经济崩盘之后,年轻人开始喜欢不必花大钱的休闲娱乐。作家速水健朗将这种因通货紧缩而产生的文化称为“通缩文化(日语:デフレカルチャー)”。经济学家田中秀臣则提到,在地偶像的兴盛正可谓是这种通缩文化构造中的一面,习惯了通缩文化的年轻人们开始走回物价水准较都市低的地方,若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则在地偶像仍有继续成长的空间。
在地偶像会在该地方的各种传播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社区情报刊物)曝光,在地偶像的特色是地方密集,就算在其他地方默默无名,也能在家乡当地获得稳定的支持。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地偶像的商业模式比起东京要小得多,因此现在大多朝向东京秋叶系(日语:秋叶原系)的方式扩大经营。
秋叶系偶像的特色在于每位歌迷的消费单价相对来得高,但歌迷的绝对数量较少。因此在东京发展的在地偶像通常以集团的方式经营,大多数的活动皆是数个团体在同一个场地一起举办。虽然已有许多团体透过连锁加盟的模式在东京主流出道,但要正式从秋叶系转型进军全国仍是困难重重。
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让在地的资讯更容易发布到全国各地。以往只能到东京进行地下表演的偶像团体,现在透过网络也能向全国宣传。
这部分是“在地型地下偶像”的主要收入。由于互联网只能吸引到一部分主动接触的歌迷,因此为了发展新的接触方式,有的偶像团体开始在该地的女仆(角色扮演)餐厅拓展歌迷。另外也有在地偶像会参加当地的同人志即卖会。
日本各地的商店街都在为了集客力不足而苦恼,以往只要在夏天祭典时请来东京的演歌歌手或偶像就能吸引客人,但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日趋困难。甚至连当地的艺人或业余乐团表演也无法得到预期的结果。
因此,为了宣传商店街并且提高集客力,“在地偶像”就因应而生。同乡的人变成“偶像”这件事能在当地掀起话题,而借着将偶像当作商店街统合的象征,也能让商店街相关的人们团结合作。典型的例子是“SHIP”。
这种类型的偶像,由于通常是由偶像经营的外行人所主导,以前也未曾将在地偶像本身商业化,缺乏偶像的专业训练,因此有不少在话题性和集客力降低之后解散的例子。
各地方的自治机关和农业协同组合为了宣传在地的产品,常常举办选美活动选出优胜者担任产品宣传的大使。这些宣传大使通常是20几岁的未婚女性。而将这些宣传大使的年龄层降低并组成团体,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群支持者,地方偶像也就此诞生。典型的例子是“Negicco(日语:Negicco)”。
一旦地方经济不振,在地企业的电视广告需求也会降低,导致地方电视台的财政不稳。电视台的在地节目为了降低成本,只好请来在地的艺人演出。
但收视率提高才能增加电视台的收入。为了获得忠实观众,电视台便尝试创立了“在地偶像”。这类型的地方偶像是以“偶像培训计划”之类的电视节目出道。虽然仅局限在节目、电视台内,但光靠地方媒体大量地曝光,在该地(电视台播出的地区)内也能创造高知名度,甚至能成为该电视台的企业识别。典型的例子是“ばちっ娘!(日语:ばちっ娘!)”、“C-ZONE(日语:C-ZONE)”、“プチドル隊(日语:プチドル隊)”。此外也有在地方刊物诞生的偶像团体,如“ハレンチ☆パンチ(日语:ハレンチ☆パンチ)”。
随着萌系商业的主流化,也让在地偶像的商业收益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往以家乡活动为主体,现在却能转变成能够“出口”到三大都市圈的秋叶系进行活动、赚取“外币”的商业模式。
结果,各地的艺人、模特儿经纪公司、舞蹈学校等,将推出在地偶像视为多角化经营的一环。这种类型的偶像通常与当地媒体的关系较薄,在当地的知名度也不高。也有打着在地偶像名义却不在当地从事演艺活动,反而转向收入较高的三大都市圈为活动中心的偶像团体。典型的例子是“DANCING BANANA”、“ネイチャJr.”、“サンフラワー”等。以这种类型在当地密集曝光而成功转红的案例则有“タッチ”和“りんご娘”等。
另一方面,与当地广告业者关系紧密的经纪公司,也常常替自家的在地偶像争取到厂商的赞助。特别是想要扩展年轻客层的产业(例如汽车经销商与传统食品产业等)较常赞助在地偶像,让偶像在店内举办迷你演唱会,或是拍摄电视广告。(汽车经销商赞助的在地偶像如“pramo(日语:pramo)”、“Dorothy Little Happy”、“ひめキュン フルーツ缶”。传统食品产业则如“まなみのりさ(日语:まなみのりさ)”等)。
在东京的演艺圈中,产生了不少仅在东京进行演艺活动、在关东有一定知名度、但在其他地区完全默默无名的偶像团体,这种团体较少被归类在“在地偶像”的范畴中,典型的例子是“ベイキャニオンズ(日语:ベイキャニオンズ)”。以前关东的在地偶像常被形容为“人多又短命”的偶像,但也有如“美少女俱乐部31(日语:美少女クラブ31(日语:美少女クラブ31))”的长寿团体、以及在特定地区大量曝光的“AKB48”(秋叶原)。
以在地偶像为主题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