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顶替症候群

✍ dations ◷ 2025-08-22 09:19:21 #流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大众心理学

冒名顶替症候群(英语:Impostor syndrome),亦称为冒名顶替现象(英语:impostor phenomenon)、骗子症候群(英语:fraud syndrome)。这个名称是在1978年由临床心理学家克兰斯博士(英语:Pauline R. Clance)与因墨斯(英语:Suzanne A. Imes)所提出,用以指称出现在成功人士身上的一种现象。患有冒名顶替症候群的人无法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并总是担心有朝一日会被他人识破自己其实是骗子这件事。他们坚信自己的成功并非源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凭借著运气、良好的时机,或别人误以为他们能力很强、很聪明,才导致他们的成功 。即使现实环境中的证据指明,他们确实具备优秀才能,他们还是认为自己只是骗子,不值得获得成功。有研究显示,冒名顶替症候群在高成就女性当中较为常见 ;同时也有研究指出男性与女性的盛行率没有差异。

冒名顶替症候群并不被视为精神疾患,不过临床心理学家对此现象从事不少研究。传统认为冒名顶替症候群是一种人格特质,但近年来研究者倾向于把它视为对特定情况的反应,虽然某些人较容易出现此症状,或是症状较其他人严重,但目前的证据并不支持将之归类为一种人格特质。

因墨斯与克兰斯归类出几项冒名顶替症候群的表现:

1980年代初期的研究指出,五名成功人士中有两名认为自己是骗子,另有研究发现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或多或少都曾经认为自己是骗子。

曾经历过此症状的名人包括:编剧查克·洛尔 、畅销作家尼尔盖曼 、畅销作家约翰·葛林、商业界强人雪柔·桑德伯格、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 、与演员艾玛·沃特森。

爱因斯坦在他临终前有可能也遭遇此症状。

相关

  • 底物底物(英语:substrate)在生物化学领域指参与生化反应的物质,可为化学元素、分子或化合物,经酶作用可形成产物。一个生化反应的底物往往同时也是另一个化学反应的产物。
  • 次原子粒子亚原子粒子,或称次原子粒子。是指比原子还小的粒子。例如:电子、中子、质子、介子、夸克、胶子、光子等等。亚原子粒子,按照参与基本相互作用的性质可以分为:以及:一个不属于规范
  • 莫氏硬度莫氏硬度,是一种利用矿物的相对刻划硬度划分矿物硬度的标准,该标准是德国矿物学家腓特烈·摩斯(德语:Friedrich Mohs)于1812年提出的。莫氏硬度标准将十种常见矿物的硬度按照从小
  • 安色尔字体安色尔字体(英语:uncial)是一种全大写字母的字体,在公元3到8世纪中被拉丁和希腊的抄写员使用。安色尔字体用来书写希腊语、拉丁语和哥特语。早期的安色尔体字母可能是起源于晚期
  • 钱煦钱煦(英语:Shu Chien,1931年6月23日-),中华民国与美国双国籍科学家。今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惠特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Whitaker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UCSD
  • 丽正门坐标:25°02′06″N 121°30′54″E / 25.035119°N 121.51499°E / 25.035119; 121.51499台北府城南门,正式名为丽正门、大南门,为中华民国国定古迹。为台北府城正门,规模为台
  • 铒的同位素铒(原子量:167.259(3))的同位素,其中有6个同位素是在观测上稳定的。备注:画上#号的数据代表没有经过实验的证明,只是理论推测而已,而用括号括起来的代表数据不确定性。
  • 大卫·劳合·乔治大卫·劳合·乔治,第一代德威弗尔的劳合-乔治伯爵,OM,PC(David Lloyd George, 1st Earl Lloyd-George of Dwyfor,1863年1月17日-1945年3月26日),英国自由党政治家,在1916年至1922年间
  • 热动力势能热动力势能(英语:Thermodynamic potential)是一个来表示系统之热动力态的标量函数。热动力势能的概念是皮埃尔·迪昂于1886年提出。约西亚·吉布斯在他的论文中使用了一词。热
  • 阿威梯克·伊萨克扬阿威梯克·沙科维奇·伊萨克扬(亚美尼亚语:Ավետիք Սահակի Իսահակյան;俄语:Аветик Саа́кович Исаакя́н;1875年10月30日-1957年10月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