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双唇塞音是辅音的一种,用于一些口语中。清双唇塞音在国际音标的符号是⟨p⟩,X-SAMPA音标的符号则是⟨p⟩。
在有浊双唇塞音/b/的语言中,百分之十缺少/p/。这种差异出现在撒哈拉沙漠附近,非洲赤道以北至阿拉伯半岛一带的语言。这个差异的原因尚未有解释。有可能是阿拉伯语因为回教的传播而成为北非地区的正统语言后出现的,因为阿拉伯语一早已失去/p/音素;亦有可能是阿拉伯语同样受另一种更古老的语言影响,而失去了这个音素。另外,这种特性亦出现在其他地方的语言,如原始凯尔特语。另一个出现这个差异的辅音是浊软颚塞音/g/,但原因并不相同。
清双唇塞音在世界其他地方非常普遍。除上述地方外,大部分语言均起码有一种/p/的变种,有的甚至有多于一种作为独立音素。许多印度的语言,尤其是印地语,以及中国各地的语言,都有送气的/pʰ/和不送气的/p/。为强调不送气,不送气的/p/也可写作/p˭/,但即使不添加不送气符号“˭”,原位/p/的正常发音就是不送气的。
清双唇塞音的特点:
阿拉伯语中并无/p/。闪语族中的/p/在阿拉伯语中变成/f/,而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人会将外来语中的/p/变成/b/,故此希腊语的名字在阿拉伯语中变成。
现代标准汉语有/p/和/pʰ/两种,均只出现在字音开首,拼音时分别以b和p表示。如 (bà)、 (pò)等。/pʲ/亦有存在于官话,当/p/或/pʰ/出现在以i或ü(事实上不可能)作开首的韵母前,就会被颚音化成/pʲ/。
粤语广州话则有/p/、/pʰ/和/p̚/三种,拼音时/p/以b表示,/pʰ/和/p̚/则以p表示。/p/、/pʰ/只出现在字音开首,/p̚/则只出现在字音结尾。如 (baa1)、 (paa4)、 (aap3)。
英语中有原位/p/和送气的/pʰ/,两者是同位异音,均以p表示。
当p出现在重音音节开首或字的开首时会变成/pʰ/,如、、。但若p出现的位置既非字的开首,又非重音音节开首的话,如、、;又或者出现在s之后,成为,如、、,就会读成/p/。另外,p出现于字末,亦会读成/p/,例如、、。
格鲁吉亚语中有/pʰ/和/pʼ/,两个是独立的音素,并非同位音。/pʰ/以ფ标示;而/pʼ/则以პ表示。
古希腊语中有/p/和/pʰ/两个音作为独立音素。/p/以π(pi)表示;/pʰ/以φ(phi)表示。但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的希伦时代中,φ已不再用来表示/pʰ/,而是用来表示/f/,一直延续到现代希腊语。现在,希腊语只有/p/为独立音素,φ则表示/f/。
当符号成对出现时,左边的是清音,右边的是浊音。阴影区域表示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