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路文化

✍ dations ◷ 2025-08-16 16:43:25 #环状道路,城市,城市规划,文化

环路文化,是中国大陆(中国内地)的一种城市文化。指通过城市内的环形高速路和环形高架将城市大致地分成几块不同的区域的习惯。环路文化尤显著于上海和北京。前者通过内、中、外环将城市分为四块;后者通过二环至六环,以及有时加上想象中的“一环”将城市分成六个或七个部分。上海和北京并且还成为了两种环路模式的代表,即内中外模式和序数环路模式。

虽然在建设了环路以后城市就事实上被划分为了不同的区域,但是人们真正普遍认识到这一点是从大陆城市房价激增开始的。在21世纪00年代至10年代,中国大陆大城市的房价经历了一段飞跃期。房价的激增导致不同的环路区域内的房地产持有者的资产状况也产生了显著的差异,这种财产状况与阶级状况的大幅度分化最终导致了心理上的差异的产生,使市民们最终产生了将城市用环路划分城市的习惯。另外,类似于上海对不同的环路施加不同的机动车限行标准政策的举措也进一步加深了环路区域之间的分化。

会与环路有联系的市场问题与政策问题通常有:

相关

  •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遗产(英语:World Heritage;法语:Patrimoine mondial),是一项由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
  • 陶澍《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之陶澍像陶澍(1779年-1839年),字子霖,号云汀,自称桃花渔者,印心石屋主人,晚岁自称髯樵。湖南安化县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身后追封太子太保,谥文毅。乾隆
  • 鲜卑语鲜卑语在中国史书中称为夷言、国语、北语、胡语或者胡言,为中国与蒙古历史上鲜卑族使用的一种语言,较为保守的使用时期为2、3世纪交替至7世纪中叶,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被广
  • 爱沙尼亚流亡政府爱沙尼亚流亡政府(爱沙尼亚语:Vabariigi Valitsus eksiilis)指爱沙尼亚共和国正式宣告的流亡管治当局,于1953年成立,直至爱沙尼亚于1992年恢复对爱沙尼亚领土行使主权为止。流亡
  • 脑部大出血颅内出血(ICH)是头部颅骨内出血。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血液或血块压迫到脑神经造成脑神经坏死。颅内出血包含:脑室内出血(英语:intraventricular bleed)和脑实质性出血(英语:intraparenc
  • 金字碑金字碑,位于新北市瑞芳区三貂岭古道内,为清台湾镇总兵刘明灯于穆宗同治六年(1867年)冬所题。于1985年8月19日公告为国家三级古迹,现为新北市市定古迹。因年代已久,碑文的字迹已有
  • 感觉毛感觉毛是一种特化的毛发,作为生物体感的一部分。鸟类面上嘴巴附近独有的羽毛也是感觉毛的一种,称作羽须。多长在鼻孔附近及口唇上方。大部分哺乳动物的感觉毛均长在面上,但也有
  • 栎迷孔菌栎迷孔菌,属迷孔菌属,是木栖腐生的中小型菇类,该菇类生长于如台湾等地低中海拔林区,而最大特色是烘干加工后可作为抗癌药物。
  • a.outa.out是旧版类Unix系统中用于执行档、目的码和后来系统中的函数库的一种文件格式,这个名称的意思是汇编器输出。尽管目前大多数类Unix系统都已改用ELF格式,不再采用格式,但编译
  • 王骥王骥(1378年-1460年),字尚德,直隶束鹿县(今辛集市位伯镇西吕村)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兵部尚书。王骥于永乐四年(1406年)中进士,任山西兵科给事中。迁山西按察司副使。洪熙元年,入为顺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