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克曼螺线

✍ dations ◷ 2025-05-16 20:09:08 #埃克曼螺线
埃克曼螺旋(英语:Ekman spiral),或称为埃克曼螺线,是指海洋表面附近的海流因为风和科氏力的作用造成海流方向旋转的结构。这个结构以瑞典海洋学家沃恩·华费特·埃克曼命名。表面海流的偏转现象是由挪威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在1893到1896年的前进号北极探险途中发现。埃克曼螺旋是科氏力的产物。在北半球科氏力会使移动中的物体向右方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因此当风持续在北半球广阔海面上作用,将会给予表面海流和风向一样的加速度,而海流同时受到科氏力影响并产生和风向垂直的向右加速度,并且当速度增加时会逐渐向右方偏转。因为海流方向会稍微偏向风向的右方,垂直于海流方向的科氏力会有部分抵消风力。最后,当风力、科氏力和海面下海水黏滞力达到平衡时,海流将达到终端速度并在风存在的状态下以平衡状态时的速度和方向前进。表面的海流会拖曳下层海水,并且在前进方向上对下层海水施加力量,连续向下重复的过程最终会使各层海水的稳定流向比风向更偏右方,并且向更深层海水作用,最终产生一个因为海流方向随水深改变的连续性的旋转(或螺旋)。当深度增加时,风力的强度将递减,使最终海流的稳定速度下降,形成如图所示的锥形三维螺旋。埃克曼螺旋的穿透深度取决于在一个摆日中湍流混合能作用的深度而定。上图显示了在北半球与埃克曼螺旋相关的作用例如何作用。来自上方的力(最初是海面上方风所施加的力)以红色表示、以深黄色表示的科氏力则和上方的力呈直角,实际上是和海流方向呈直角。而最终的海流方向是以粉红色表示,并且海流对下方海水所施的力即为下层海水的上方力,因此海流方向就随着深度增加呈顺时针螺旋。海洋中埃克曼螺旋的首次观测纪录是1958年在北冰洋的浮冰观测纪录。之后的观测纪录包含。有数个观测纪录中的螺旋结构有被“压缩”的现象,显示涡流黏度的预测值较实际大,这是因为一般较常考虑随深度造成的旋转速度,而不是和速度衰减相关的涡流黏度。典型的埃克曼螺旋已经在冰海之下被观测到,但在无浮冰的开放海域中相关的观测纪录相当稀少。这是因为海洋表面层中的湍流混合明显受到昼夜循环影响,并且表面波会使埃克曼螺旋变得不稳定。大气层中也有埃克曼螺旋的现象,在北半球的表面风倾向于被吹往左方。

相关

  • KEGGKEGG(英语: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日语:京都遺伝子ゲノム百科事典)是一套日本于1995年制定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此为关于基因组、酶促途
  • 果聚糖果聚糖是果糖分子的聚合物,存在于洋蓟、芦笋、四季豆、韭葱、洋葱、葱、菊薯、小麦等食物中。在动物饲料中,牧草也含有果聚糖,由此可以看出果聚糖可能是马科的饮食必需。果聚糖
  • 中世纪 (消歧义)中世纪是指位处欧洲历史中约公元后5世纪至15世纪这段时间。中世纪还可以指:
  • 嘴唇是在人类及许多动物的脸上一个明显易见的器官,由上下两唇构成。两唇皆为凸出而柔软、并能由内部肌肉牵引而自由移动。唇是一个触觉器官,主要功能为帮助进食以及准确闭合发
  •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违反直觉的是,一个不变的引力场自身是不会产生压力或拉力的。一个在这样环境中的自由落体的物体所
  • 钾长石正长石(英语:Orthoclase),是钾长石(KAlSi3O8)的亚稳相变体,是不可溶性钾盐矿物。其理论成分为:SiO2(64.7%)、Al2O3(18.4%)、K2O(16.9%)。钾长石结构态为低正长石,其次为中正长石,少数为中微
  • 布拉斯敦峰布拉斯敦峰(英语:Brasstown Bald)是美国乔治亚州的最高点,位于该州的东北部,被当地的切罗基人称作“Enotah”。维基共享资源中与布拉斯敦峰相关的分类
  • 塞门扎格雷格·莱昂纳德·塞门扎(英语:Gregg Leonard Semenza,1956年7月1日-),美国医学家,知名于对生命系统如何利用、调节氧气的研究。他的团队发现HIF-1(缺氧诱导因子-1)所调控的基因能够
  • 量子穿隧效应在量子力学里,量子隧穿效应(Quantum tunnelling effect)指的是,像电子等微观粒子能够穿入或穿越位势垒的量子行为,尽管位势垒的高度大于粒子的总能量。在经典力学里,这是不可能发
  • 驾驶驾驶,指的是人类在操纵交通工具或一些机械设备时的行为,可分为机动车驾驶、船舶驾驶、列车驾驶、航空器驾驶、其它驾驶,这些一般都属于真实驾驶,可采用手动驾驶或自动驾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