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克曼螺线

✍ dations ◷ 2025-11-24 00:26:29 #埃克曼螺线
埃克曼螺旋(英语:Ekman spiral),或称为埃克曼螺线,是指海洋表面附近的海流因为风和科氏力的作用造成海流方向旋转的结构。这个结构以瑞典海洋学家沃恩·华费特·埃克曼命名。表面海流的偏转现象是由挪威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在1893到1896年的前进号北极探险途中发现。埃克曼螺旋是科氏力的产物。在北半球科氏力会使移动中的物体向右方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因此当风持续在北半球广阔海面上作用,将会给予表面海流和风向一样的加速度,而海流同时受到科氏力影响并产生和风向垂直的向右加速度,并且当速度增加时会逐渐向右方偏转。因为海流方向会稍微偏向风向的右方,垂直于海流方向的科氏力会有部分抵消风力。最后,当风力、科氏力和海面下海水黏滞力达到平衡时,海流将达到终端速度并在风存在的状态下以平衡状态时的速度和方向前进。表面的海流会拖曳下层海水,并且在前进方向上对下层海水施加力量,连续向下重复的过程最终会使各层海水的稳定流向比风向更偏右方,并且向更深层海水作用,最终产生一个因为海流方向随水深改变的连续性的旋转(或螺旋)。当深度增加时,风力的强度将递减,使最终海流的稳定速度下降,形成如图所示的锥形三维螺旋。埃克曼螺旋的穿透深度取决于在一个摆日中湍流混合能作用的深度而定。上图显示了在北半球与埃克曼螺旋相关的作用例如何作用。来自上方的力(最初是海面上方风所施加的力)以红色表示、以深黄色表示的科氏力则和上方的力呈直角,实际上是和海流方向呈直角。而最终的海流方向是以粉红色表示,并且海流对下方海水所施的力即为下层海水的上方力,因此海流方向就随着深度增加呈顺时针螺旋。海洋中埃克曼螺旋的首次观测纪录是1958年在北冰洋的浮冰观测纪录。之后的观测纪录包含。有数个观测纪录中的螺旋结构有被“压缩”的现象,显示涡流黏度的预测值较实际大,这是因为一般较常考虑随深度造成的旋转速度,而不是和速度衰减相关的涡流黏度。典型的埃克曼螺旋已经在冰海之下被观测到,但在无浮冰的开放海域中相关的观测纪录相当稀少。这是因为海洋表面层中的湍流混合明显受到昼夜循环影响,并且表面波会使埃克曼螺旋变得不稳定。大气层中也有埃克曼螺旋的现象,在北半球的表面风倾向于被吹往左方。

相关

  • 李比希尤斯图斯·冯·李比希男爵(德语:Justus Freiherr von Liebig,1803年5月12日-1873年4月18日)出生于今日德国黑森州前身黑森大公爵国的达姆施塔特,德国化学家,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农业
  • 化能生物化能生物(英语:Chemotroph),其中化能菌又分为(异养菌)和(自养菌)两大类。前者靠氧化有机物取得能量,后者则靠氧化无机物获取能量。化能生物种类繁多,从蠕虫到鱼类应有尽有。
  • 拉斯·昂萨格拉斯·昂萨格(挪威语:Lars Onsager,1903年11月27日-1976年10月5日),挪威出生的美国化学家。他因发现非平衡态热力学的一般关系,提出了倒易关系而获得1968年诺贝尔化学奖。拉斯·昂
  • 聚酯聚酯(英语:Polyester)是一类在其主链上含有酯基官能团的聚合物。虽然聚酯有很多种,但是“聚酯”一词通常指的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酯纤维是由饱和的二元酸与二元醇通过缩
  • 拼音标音(英语:phonetic transcription),是采用符号或记号来标注语素文字的发音方式及语调,亦可称为音标或标音符号。标音符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标音符号如国际音标
  • 功能主义建筑在建筑中,功能主义(英语:functionalism)是指建筑应该仅根据其用途和功能进行设计的原则。按照此原则设计的建筑称为功能主义建筑。该原则在行业内是一个令人困惑且有争议的问题,
  • 菲比格约翰尼斯·安德列斯·格列伯·菲比格(Johannes Andreas Grib Fibiger,1867年4月23日-1928年1月30日)是一位丹麦科学家,曾获1926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7年颁发)。菲比格声
  • 再摄取抑制剂再摄取抑制剂 (英语:reuptake inhibitor)(RI)是一种再摄取调节剂(英语:reuptake modulator),它可抑制由细胞膜转运体中介的神经传导物再摄取(英语:reuptake),进而增加胞膜外神经传导
  • 迈蒂利语迈蒂利语是印度东部的一种语言,主要在比哈尔邦和尼泊尔东部地区使用。属于印度-雅利安语支东支,和属于中支的印地语有别。根据2001年的统计,印度有1200万人说这种语言,但是很多
  • 岭口岭口交流道为台湾国道十号的交流道,位于台湾高雄市旗山区,指标为22k,仅设东向出口及西向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