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共势力: 英国
马来西亚
支持: 澳大利亚
文莱
新西兰
美国
共产势力: 北加里曼丹共产党
印度尼西亚 (1962–65) (军事援助)
其他支持: 文莱人民党
马来亚共产党
Walter Walker (1962–1965)
东姑阿都拉曼
敦阿都拉萨
胡先翁
马哈迪·莫哈末
Stephen Kalong Ningkan (1963–1966)
Tawi Sli (1966–1970)
Abdul Rahman Ya'kub (1970–1981)
泰益玛目 (1981–1990)
陆军准将 Othman Ibrahim
陆军准将 Ungku Nazaruddin
黄纪作
Yang Chu Chung
Wen Ming Chyuan
Yap Choon Hau
Lam Wah Kwai
Ang Chu Ting
Wong Lieng Kui
Cheung Ah Wah
超过1500名武装警察及士兵
600–1000余名游击队员
99人死亡
144人受伤
400–500人被杀
260人被俘
220人投降
1962年至1990年,砂拉越共产主义叛乱发生在马来西亚,涉及北加里曼丹共产党和马来西亚政府。它是冷战期间挑战前英国殖民地马来西亚的两次共产主义叛乱之一。与早期的马来亚紧急状态一样,砂拉越共产党叛乱分子主要是华裔,他们反对英国对砂拉越的统治,后来反对将该州合并为新成立的马来西亚联邦。 叛乱是由1962 年文莱叛乱引发的,该起义是由左翼文莱人民党煽动反对建立马来西亚。
直到1965年,亲西方的印尼总统苏哈托掌权并结束了与马来西亚的对抗,砂拉越共产主义叛乱分子也得到了印度尼西亚的支持。在此期间,北加里曼丹共产党的两个主要军事编队成立:砂拉越人民游击队,以及北加里曼丹人民军。 对抗结束后,印度尼西亚军队将与马来西亚合作,对他们的前盟友进行反叛乱行动。
北加里曼丹共产党于1970年3月由砂拉越的几个共产党和左翼团体合并而成,包括砂拉越解放联盟、砂拉越先进青年协会和北加里曼丹人民军。 为应对叛乱,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于1965年在砂拉越第一师和第三师的古晋-西连省公路沿线建立了几个“控制区”。此外,砂拉越首席部长阿都拉曼雅库布也设法说服许多北加里曼丹共产党叛乱分子在1973年至1974年间进入和平谈判并放下武器。继马来西亚政府与马来亚共产党在1989年的合艾和平协议(英语:Peace Agreement of Hat Yai 1989),剩余的北加里曼丹共产党叛乱分子于1990年10月17日签署了和平协议,正式结束了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