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耕

✍ dations ◷ 2025-02-24 01:21:06 #李耕

李耕(1032年-1106年),字东山,一字次高,又号遗爱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文学评论家和散文家。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清正廉洁的政治作风和深厚的学识而闻名于世。李耕生于北宋宣和元年(1032年),出生于今河南省禹州市。

李耕早年游学于京师,深受儒家经典的熏陶,精通经史子集,学识渊博。后来,他考中进士,进入政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李耕历任官至太常寺少卿、知制诰,后因清廉政绩,官至左谏议大夫,被尊称为“李左谏”。

在政治上,李耕一直秉持忠直正义的原则,以廉洁自持、敢言直谏而著称。他在任官期间,多次上疏劝谏皇帝,为国事建言献策,不畏权贵,忠言逆耳,被誉为“忠谏之士”。

除了政治上的成就,李耕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散文作品流传甚广,代表作有《东山诗话》、《东山杂记》等,其中《东山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评论著作,对宋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部著作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被后人誉为“东坡以前,无所不谈;东坡以后,无所不缘”。

李耕在文学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学理论贡献: 《东山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对宋代以来的文学创作进行了系统的评述和总结,提出了许多关于诗歌、散文、词曲等文学体裁的理论观点,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2. 散文创作: 李耕的散文作品写实精湛、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反映了他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感悟。他的散文作品广泛涉及自然、历史、人情、风俗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3. 文学评论家的身份: 作为一位文学评论家,李耕对当时的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观点,为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耕晚年归隐山林,以清贫自守,不问世事。他在退隐后继续著述,著有《东山诗话》、《东山杂记》等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1106年,李耕辞世,享年七十五岁。

李耕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散文创作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人文关怀和智慧,深受后人的尊重和崇敬,被誉为“宋代散文宗师”,其影响力远远超越了他个人的生命和时代的局限,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

  • 斯坦利·诺曼·科恩斯坦利·诺曼·科恩(英语:Stanley Norman Cohen,1935年2月17日-),美国遗传学家。科恩就读于罗格斯大学,1956年获得学士学位。然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医学,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8
  • 费米–狄拉克统计费米-狄拉克统计(英语:Fermi–Dirac statistics),简称费米统计或 FD 统计,是统计力学中描述由大量满足泡利不相容原理的费米子组成的系统中粒子分处不同量子态的统计规律。该统计
  • 亚希莫夫亚希莫夫(捷克语:Jáchymov;德语:Sankt Joachimsthal 或 Joachimsthal)是捷克的城镇,位于该国西北部,距离博日达尔7公里,由卡罗维发利州负责管辖,面积51.11平方公里,海拔高度672米,2006
  • 伊娃·爱克伯德伊娃·爱克伯德(瑞典语:Eva Ekeblad,1724年7月10日-1786年5月15日),出生名(英语:née)为伊娃·德·拉加尔迪(英语:De la Gardie)(瑞典语:Eva De la Gardie),是一名瑞典农学家、科学家、沙龙
  • 上方上方(かみがた・かみかた)是江户时代称呼大坂、京都为中心的畿内的名称。广义的也指畿内为中心的近畿地方一带。天皇居住的首都为“上”,特别是江户幕府将三河国以西的五畿内(大
  • 黑名单黑名单,是一个名单,列出一些人物、组织、团体、国家或设施的名字,列者规定禁止表列者在指定时间内(或长期)进入指定范围或从事指定行为。禁止某些人或团体进入受保护范围,俗称为“
  • 龚睿那龚睿那(1981年1月23日-),原名龚睿娜,湖南安化人,中国羽毛球运动员。龚睿那8岁进入有“羽毛球摇篮”之称的安化市业余体校,开始了自己的羽毛球生涯。1992年进湖南省队,1996年5月进国
  • 山炮山炮(英语:mountain gun)是火炮的一种,设计来进行山地战和其他难以运进重武器的地方的战斗,这项武器大约在19世纪开始出现;在美国内战中,这些便携的炮也称为山地榴弹炮,山炮的角色到
  • 台中市政府观光旅游局台中市政府观光旅游局(简称台中市观旅局)是台湾台中市的观光主管机关,隶属台中市政府。负责台中市的旅游观光事务,总局设于丰原区阳明大楼
  • 嘉泰吴兴志《嘉泰吴兴志》是南宋嘉泰年间官方编修的一部地方志,由知府李景和等修,归安(今浙江湖州)谈钥纂。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李景和任湖州知州事,上任后感到北宋以来编修的湖州方志均不尽如人意。李景和认为,吴兴为“东南最盛处,于今为股肱郡,山水清远,人物贤贵,宜有大手笔以志其实”,乃邀请谈钥重纂《吴兴志》。谈钥,字符时,归安人,淳熙八年(1181年)进士,官枢密院编修。谈钥以史学见长,时有“诚史良才”、“博物君子”之誉。李景和一谈起此事,他便慨然允诺。他以湖州历代旧志为本,参照正史,在此基础上进行考证、补遗、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