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勒度派(12世纪)
阿维尼翁教廷(1309–77年)
约翰·威克里夫(1320–84年)
天主教会大分裂(1378–1417年)
扬·胡斯(约1369–1415年)
胡斯战争(1420–约1434年)
北方文艺复兴
德意志神秘主义(英语:German mysticism)
九十五条论纲 · 德意志农民战争 · 施马尔卡尔登联盟 · 地方法官(英语:Magisterial Reformation) · 激进派(英语:Radical Reformation) · 反宗教改革
路德 · 梅兰希通 · 闵采尔 · 慈运理 · 西蒙斯 · 比塞 · 奥劳斯 / 劳伦丘斯·彼得里(英语:Laurentius Petri) · 伯尔金(英语:Louis de Berquin) · 加尔文 · 诺克斯 · 特鲁巴(英语:Primož Trubar) · 阿民念
捷克地区 · 丹麦–挪威 / 荷尔斯泰因(英语:Reformation in Denmark-Norway and Holstein) · 英格兰 · 德意志 · 意大利(英语:Reformation in Italy) · 尼德兰(英语:History of religion in the Netherlands#Reformation) · 波兰-立陶宛 · 苏格兰 · 瑞典 · 法国 · 瑞士(英语:Reformation in Switzerland)
波立联邦时期的宗教改革是一场宗教及社会运动,以教会内部变革为诉求,从十六世纪二○年代延续至十七世纪中叶,直到反改革派获得最后胜利为止。十六至十七世纪期间,波兰的宗教改革进行得非常剧烈,却也衰落得十分迅速,直至十八世纪初更完全边缘化,失去其重要性。部分学者认为,波兰的宗教改革并非如其他欧洲国家般强化君主权力,反而侵犯了当时的联邦君主及教会权威。
波兰的宗教改革起初仅局限于上层社会及中产阶级,主要集中于北部及西部的城市,包括凯尔采、卢布林及萨莫吉希亚等地区,但从未对农村人口产生重大影响,唯一例外是西部边境区的居民。这场改革运动在波兰境内几乎从未受到富人支持,当时的权贵将信仰改变一事视为私人行为,属于“贵族黄金自由”的一部分。只有立陶宛境内的如米克瓦伊・拉济维乌(波兰语:Mikołaj Radziwiłł Czarny)和扬・齐实卡(波兰语:Jan Kiszka)等权贵出资支持改革,却也未能对罗马天主教教会的地位造成重大威胁。
1573年波兰-立陶宛管治领土内的信仰状况,分为天主教(黄色)和东正教(绿色)两块部分,另外有新教的路德教(灰色)和加尔文主义(紫色)于天主教地区内,并有混合信仰(条带)分布。
在宗教改革后期波兰天主教主导以联合教会(波兰语:Kościół_unicki)形式尝试合并影响东正教,该图显示1750年波兰-立陶宛管治领土内的联合后信仰状况(橙色),单独的东正教(绿色)剩余很少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