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电铃

✍ dations ◷ 2025-04-26 20:23:17 #牛津大学历史,物理学实验,物理学史,1840年科学,1840年作品

牛津电铃(英语:Oxford Electric Bell)也称牛津电子钟或克拉伦登干电堆(Clarendon Dry Pile),是一个实验电铃,设立于1840年,并在此后几乎不间断运行。它是神职人员兼物理学家罗伯特·沃克(Robert Walker)为收藏而购买的第一批仪器之一。该设备位于英格兰牛津大学克拉伦登实验室(英语:Clarendon Laboratory)门厅附近的走廊中,尽管因放在两层玻璃后面而无法听到铃声,但仍在响。

该实验包括两个黄铜铃铛——每个放在一个干电堆(一种早期电池)下方,一对串联的干电堆。铃舌是一个直径约4毫米的金属球,悬吊在两个干电堆之间,因静电力的作用使铃声交替响起。当铃舌碰到一个铃铛时,它被干电堆充电,然后被静电排斥,并被另一个铃铛吸引,如此反复。使用静电力意味着虽然需要高电压来产生推动,但只有极少量电荷从一个钟罩带到另一个钟罩,这也是该装置安装后干电堆持续有效的原因。其振荡频率为2赫兹(每秒循环2次)。

其干电堆的确切结构未知,只知道它们是用熔融的硫涂覆以作绝缘,并据猜测可能是赞伯尼电堆(英语:Zamboni piles)。

某种意义上,该设备在区分两种不同的电作用的理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接触张力(英语:contact tension)理论(一种基于当时流行的静电原理的过时科学理论)和化学作用理论。

牛津电铃并未表现出永动机性质。如果铃舌没有先被磨尽,当两个干电堆的电荷均匀分配时,铃声将终止。牛津电铃自1840年以来已响起约100亿次,并保持着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耐用的电池”。

自1840年以来,除偶尔因高湿度而短暂中断外,铃声还在不断响起。 此铃可能制造于1825年。

相关

  • 5f11 7s22, 8, 18, 32, 29, 8, 2主条目:锿的同位素锿(英语:Einsteinium,台湾称鑀,旧译作䥺)是一种人工合成元素,符号为Es,原子序为99。锿是第7个超铀元素,属于锕系元素。锿是在1952年
  • 中岛加工出口区加工出口区高雄园区(旧名高雄加工出口区),为台湾南部由经济部加工出口区管理处高雄分处管理的加工出口区,位于高雄市前镇区西北部,凸出于高雄港区因濬港工程所填成之中岛半岛上。
  • 崔蔚林崔蔚林(1634年-1687年),字夏章,号定斋,又号玉阶。新安(今安新)人。父崔九围。崔蔚林好读书,顺治十五年(1658)中进士,选庶吉士。升弘文院侍读,晋侍读学士,转翰林院侍读学士。崔蔚林好王守仁
  • 中国鸟脚龙中国鸟脚龙属(属名:Sinornithoides,意为“中国的鸟类外形”),是一种小型肉食性恐龙,属于兽脚亚目伤齿龙科,身长为1米。中国鸟脚龙生存于早白垩纪巴列姆阶的中国内蒙古,约1亿1300万年
  • 2013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第十四届世界田径锦标赛(Moscow 2013)于2013年8月10日至8月18日于俄罗斯莫斯科卢日尼基体育场举行。当申办期限2006年12月1日过了之后,确定将由 · 吉尔​​吉斯斯坦 · 老挝
  • 林伯奏林伯奏(1897年-1992年),本名伯灶,后改名伯奏,彰化人,台湾企业家与银行家,曾任华南银行总经理。林伯奏生于彰化县,原出生于溪州刘姓人家,后被北斗林家领养。1916年,考取日本东亚同文书院
  • 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爵士 RA(Sir George Gilbert Scott 1811年7月13日-1878年3月27日)是一名英格兰哥特复兴式建筑建筑师,以他设计的宗教建筑出名。他一生共设计、改建了约85
  • 约翰·彼得·阿尔特吉尔德约翰·彼得·阿尔特吉尔德(John Peter Altgeld,1847年12月30日-1902年3月12日),美国政治家,美国民主党成员,属民主改革派,曾任伊利诺伊州州长(1893年-1897年)。主要以赦免(1893年6月26
  • 诸神渴了《诸神渴了》(法语:Les dieux ont soif)是法国小说家法郎士的代表作,1912年出版。背景设定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了写好这本书,法朗士收集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甚至精确地记录了大革命
  • 伊努·L·强森伊努·路易斯·“努基”·强森(英语:Enoch Lewis "Nucky" Johnson,1883年1月20日-1968年12月9日),昵称是努基·强森(Nucky Johnson),是新泽西州大西洋城的政治老大(英语:Political b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