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电铃

✍ dations ◷ 2025-05-20 06:41:20 #牛津大学历史,物理学实验,物理学史,1840年科学,1840年作品

牛津电铃(英语:Oxford Electric Bell)也称牛津电子钟或克拉伦登干电堆(Clarendon Dry Pile),是一个实验电铃,设立于1840年,并在此后几乎不间断运行。它是神职人员兼物理学家罗伯特·沃克(Robert Walker)为收藏而购买的第一批仪器之一。该设备位于英格兰牛津大学克拉伦登实验室(英语:Clarendon Laboratory)门厅附近的走廊中,尽管因放在两层玻璃后面而无法听到铃声,但仍在响。

该实验包括两个黄铜铃铛——每个放在一个干电堆(一种早期电池)下方,一对串联的干电堆。铃舌是一个直径约4毫米的金属球,悬吊在两个干电堆之间,因静电力的作用使铃声交替响起。当铃舌碰到一个铃铛时,它被干电堆充电,然后被静电排斥,并被另一个铃铛吸引,如此反复。使用静电力意味着虽然需要高电压来产生推动,但只有极少量电荷从一个钟罩带到另一个钟罩,这也是该装置安装后干电堆持续有效的原因。其振荡频率为2赫兹(每秒循环2次)。

其干电堆的确切结构未知,只知道它们是用熔融的硫涂覆以作绝缘,并据猜测可能是赞伯尼电堆(英语:Zamboni piles)。

某种意义上,该设备在区分两种不同的电作用的理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接触张力(英语:contact tension)理论(一种基于当时流行的静电原理的过时科学理论)和化学作用理论。

牛津电铃并未表现出永动机性质。如果铃舌没有先被磨尽,当两个干电堆的电荷均匀分配时,铃声将终止。牛津电铃自1840年以来已响起约100亿次,并保持着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耐用的电池”。

自1840年以来,除偶尔因高湿度而短暂中断外,铃声还在不断响起。 此铃可能制造于1825年。

相关

  • 正十二面体烷正十二面体烷(Dodecahedrane),也称十二面烷、正十二面烷,是一个正十二面体形状的碳氢化合物,化学式为C20H20,不存在于自然界中。它的合成首先由俄亥俄州立大学的Leo Paquette于198
  • 庇隆主义阿根廷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现任毛里西奥·马克里庇隆主义 国家工团主义 民族社会主义 民族无政府主义 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纳粹党 前沿交叉 官方全国战线 第三位置组织 新力
  • 大隅群岛大隅群岛(日语:大隅諸島/おおすみしょとう Ōsumi-shotō)位于日本九州鹿儿岛县大隅半岛佐多岬南方,是琉球群岛北部(萨南群岛)的一个群岛,属于鹿儿岛县。大隅群岛的主要岛屿包括种
  • 万建中万建中可以指:
  • 弱听听觉障碍(英语:Hearing loss)又称听力缺损,指听觉部分或完全丧失,而耳聋人士则是指完全没有或几乎没有听力者。听力缺损可能发生在单耳或双耳,有可能是暂时或永久性质。孩童的听力
  • 汉魏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市区以东15公里,曾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国都所在地,因隋炀帝在汉魏洛阳城西重新建隋唐洛阳城,因此又被称为汉魏洛阳故城。1961年被列为全
  • 国家行政学院 (法国)国家行政学院(É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缩写:ENA),是法国著名的大学校之一,于1945年戴高乐政府时期创立,其作用为训练高级文官或者行政法院法官,每年只招收百多人,校友(称“
  • 布鲁诺·法兰克布鲁诺·法兰克(德语:Bruno Frank,1887年6月13日-1945年6月20日)是德国剧作家、小说家,后流亡美国。
  • 多尔根湖 (滨湖多尔根)坐标:53°57′0.45″N 12°14′46.76″E / 53.9501250°N 12.2463222°E / 53.9501250; 12.2463222多尔根湖(德语:Dolgener See),是德国的湖泊,位于该国东北部,由梅克伦堡-前波美拉
  • 仇英仇英(约1494年-1552年),字实父,号十洲,中国明代画家,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生年不详,考订约生于弘治甲寅(一四九四年),卒于嘉靖壬子(一五五二年)秋冬之际。吴门四家之一。仇英早年尝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