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炮

✍ dations ◷ 2025-11-06 02:28:35 #山炮,武器

山炮(英语:mountain gun)是火炮的一种,设计来进行山地战和其他难以运进重武器的地方的战斗,这项武器大约在19世纪开始出现;在美国内战中,这些便携的炮也称为山地榴弹炮,山炮的角色到20世纪中期逐渐被迫击炮取代式微。

山炮的设计虽然与步兵炮类似,但口径是野战炮标准,火炮特色是短炮身、低初速,弹道特性偏向榴弹炮。对这项投射武器来说,火力、射程都可以折衷,设计重点是方便运输;因此山炮除了重量轻盈,设计时也将火炮作为许多模组化零附件组合而成,在必要时可拆卸采用驼兽背负,甚至是人力搬运。有了山炮,部队在迫击炮还没发明以前,只有它可以供给他们在山地作战时火力支援。由于它们能拆成小的部件装入袋中,所以也称为打包炮及便携榴弹炮。

第一款可分解运输的山炮是美国开发,为M1841式山榴炮(英语:M1841 Mountain Howitzer);它是19世纪常见的青铜制、炮口装填、黑火药推进、发射实心钢球炮弹的小型炮,不同于其它火炮之处在于M1841可将火炮分解为炮架、炮身、高低机后运输,主要用于美墨战争。

第一种后膛装填、具有制退复进机、还能能快速拆解和安装的近代后装式山炮是1890年代两名希腊陆军设计师P. Lykoudis和Panagiotis Danglis所作(后者的名字命名了75毫米施奈德-当利斯炮)。 不过希腊陆军并没有重视他们的发明,最后他们将这项发明向法国施耐德公司推销,施耐德成功的将他们的概念实体化,成为施耐德-当利斯式75毫米山炮(英语:75 mm Schneider-Danglis 06/09),这项武器在1907年赢得希腊陆军青睐采用,并在巴尔干战争时展现了它的价值。

后来许多国家陆续制造出后膛式山炮,除了山地部队外,空降部队同样需要轻盈紧致的火力支援武器,因此山炮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仍持续沿用了一段时间;直到二战结束后,迫击炮大型化、榴弹枪出现、空中支援武力的诞生改变了这些轻装部队的作战生态,山炮的存在变得可有可无,在届龄之后陆续退役。最后一款开发的山炮是1980年代由罗马尼亚所研发,为了适应在布切吉山脉地带的战斗而设计。但该型山炮在2008年已缴库封存。

相关

  • 黎乐民黎乐民(1935年12月6日-),广东电白人,中国物理无机化学家,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1959年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1965年在该校技术物理系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
  • 内湖清代采石场内湖清代采石场遗址位于台北市内湖区环山路136巷底,于清代及日治时期被称为北势湖采石场, 乃台北城筑城之官方采石场。 创建年代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为供应台北城建设城墙之需
  • 抗冻剂防冻剂,又称阻冻剂、抗冻剂,是防止液体凝固或组成过大的冰晶的物质。在汽车上使用时,防冻剂除了要防止它们在高于引擎最低工作温度的温度凝固,兼防止冷却系统的金属生锈。1930年
  • 南卡罗来纳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位于南卡罗来纳州,创立于1801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公立大学之一。南卡罗来纳大学(南卡大学)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2008年誉为在美
  • 余玠余玠(生年不详-1253年),字义夫,号樵隐。蕲州广济(今湖北武穴市余川镇)人。南宋名将。幼时家贫,就读于沧浪书院、白鹿洞书院。少年时不慎在茶馆打死人,失学后投军,绍定三年(1230年),组织义
  • 2008年11月逝世人物列表2008年逝世人物列表: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下面是2008年11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
  • 高名凯高名凯(1911年3月28日-1965年1月3日),男,福建平潭人。中国语言学家,汉语语法学家,文学翻译家。1911年3月28日生于福建省平潭县苏澳区先进乡土库村。7岁入私塾读书,10岁入平潭开宗小
  • 旁路模式ByPass Mode(略过模式或旁路模式),泛指在一个系统的正常流程中,有一堆检核机制,而“ByPass Mode”就是当检核机制发生异常,无法在短期间内排除时,使系统作业能绕过这些检核机制,使系
  • 王义翘王义翘(英语:Daniel I-Chyau Wang,1936年3月12日-2020年8月29日),江苏吴县人,美籍华裔生物科技与生化工程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36年生于南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家人
  • 阿西亚齐阿西亚齐(因纽特语:Asiaq),是因纽特人的神话中一位天气女神(有时被说成是一位为男神,极少),萨满巫师(因纽特语:Angakok)经常会向她祈求好天气,比如一旦春天来迟,就必须赶紧请她送来雨水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