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立陶宛最高苏维埃选举

✍ dations ◷ 2025-08-22 11:53:16 #1990年立陶宛最高苏维埃选举

1990年立陶宛最高苏维埃选举(立陶宛语:1990 m. Lietuvos TSR Aukščiausiosios Tarybos rinkimai),是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举办的第十二届也是最后一届最高苏维埃(英语:Supreme Soviet of the Lithuan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选举;1990年2月24日举办第一轮投票;同年3月4日、7日、8日、10日举办第二轮投票;由于有六个选区选民投票率低于法定下限,4月17日、21日又再举办了第三轮投票。:161

本次选举旨在选出立陶宛最高苏维埃的141席代表,追求立陶宛独立的萨尤季斯在本次选举拒绝登记成为政党,改为根据候选人能力、条件,为无党籍或其他政党候选人背书。:153萨尤季斯的背书比正式的政党党员关系更有影响力:在本次选举中,萨尤季斯支持的候选人赢得了91个席位。1990年3月11日,最后一届立陶宛最高苏维埃第三次会议选举维陶塔斯·蓝斯柏吉斯为主席,并决议改组为立陶宛最高议会(英语:Supreme Council – Reconstituent Seimas)、恢复立陶宛共和国国徽、通过《立陶宛复国法案》,宣布立陶宛自苏联独立。

立陶宛第十一届最高苏维埃于1985年2月24日选出,直到1988年夏季为止,它一直扮演“橡皮图章式”的立法机关角色。1988年夏季,“萨尤季斯”成立,并获得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官方支持。与此同时,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民主化(英语:Demokratizatsiya (Soviet Union))”口号,推动苏联政府机关民主化,并倡议各级苏维埃选举中,每个席次都要有一位以上的候选人。1989年1月15日,立陶宛为了补选希奥利艾的两席最高苏维埃代表,而举办了立陶宛最高苏维埃第一次自由选举,其中一席由萨尤季斯支持的无党籍候选人齐格马斯·维伊什维拉(英语:Zigmas Vaišvila)当选。

1989年3月26日,为了组成苏联人民代表大会,苏联举办第一届也是最后一届全国性苏联人大选举(英语:1989 Soviet Union legislative election)。尽管受到复活节庆祝活动及立陶宛自由联盟(英语:Lithuanian Liberty League)等异议团体杯葛影响,该次选举在立陶宛的投票率仍高达82.5%。:144选举结果是萨尤季斯的全面胜利:萨尤季斯的39位候选人之中,有36位击败立陶宛共产党候选人。:144立陶宛共产党在该次选举中只拿下6个席次,其中有2席是同额竞选,因为萨尤季斯撤回这2席的候选人提名,改为支持阿尔吉尔达斯·布拉藻斯卡斯和弗拉基米拉斯·贝里奥佐瓦斯(英语:Vladimiras Beriozovas)。:144此次选举结果撼动立陶宛共产党的权威,党员也在流失。为了挽救立陶宛共产党,第一书记布拉藻斯卡斯呼吁该党应向立陶宛独立运动靠拢。:151

1989年9月29日,立陶宛最高苏维埃通过《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代表选举法》,减少60%的代表人数,从350人减至141人,并取消各地方政府苏维埃及多个社会团体的代表席次。同日,最高苏维埃提案订定选举日为1990年2月24日,并在1989年11月23日决议通过。

同年12月7日,几乎完全由立陶宛自由联盟主导的立陶宛最高苏维埃修改《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删除宪法第6条(英语:Article 6 of the Soviet Constitution)规定的“共产党是一切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的领导核心”:76,并修订赋予共青团参政权(包括选举权)的宪法第7条规定,打破阻碍立陶宛形成多党制的法律障碍,允许共产党以外的政党参加即将到来的最高苏维埃代表选举。:76

同年12月19日至20日,立陶宛自由联盟第20次会议以855票对160票的差距,决议脱离苏联共产党。:152立陶宛共产党第一书记布拉藻斯卡斯因这起抗命事件,而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特别会议上遭受责备。隔年(1990年)1月,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亲自到访立陶宛,试图修补双方关系:78-80, 83-84;但未发挥作用,自由联盟仍旧继续推动独立、自主。这种政治上的独立行为并未获得立陶宛共产党强硬派认可,后者另立一个“立陶宛自由联盟”,隶属于立陶宛共产党,自命为“真正的”立陶宛自由联盟合法继承者。:77这个亲苏联的政治团体领袖是米科拉斯·马尔蒂诺维奇·布罗基亚维丘斯,会员则不成比例地以俄罗斯裔(英语:Russians in Lithuania)、波兰裔立陶宛人为主,两者皆为立陶宛的少数族群。:152

本次选举的竞争主要发生于萨尤季斯与支持立陶宛独立的共产党派系之间。这两个阵营虽然都同意以“立陶宛独立”为最终目标,但萨尤季斯主张要迅速行动,不必顾虑苏联反应;而支持独立的共产党人则主张循序渐进、避免与苏联发生冲突。:89虽然萨尤季斯并非政党,也未出现在任何官方统计中:90,但它的支持对候选人有巨大的影响力;因为支持萨尤季斯的选民不是投给政党提出的候选人名单,而是投给特定候选人。:515这种作法让选民只看候选人个人特质,而非政党派别。:153其他的政党都刚成立不久,并未获得民众广泛支持。在所有参选的政党、派系中,只有亲苏联的立陶宛共产党派系不支持立陶宛独立。:154

总计有522名候选人登记参选,其中50名候选人在投票日前退选。剩下的472名候选人中,有201名是由支持独立的共产党派系提名,139名为无党籍,79名由不支持独立的共产党派系提名。:90第一轮投票时,选出了90名最高苏维埃代表。另有51个选区在1990年3月初举办第二轮投票,投票日原订3月10日;但为了让最高苏维埃尽快开会,选务单位尽力提前举办第二轮投票;:507, 509然而,第二轮投票时仍有6个选区投票率低于法定下限,这些选区的选举结果因此无效(这些选区人口结构都以俄罗斯裔与波兰裔立陶宛人为主)。:507前两轮投票当选的135名代表中,有91名代表获得萨尤季斯背书。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萨尤季斯、支持独立的共产党派系与无党籍候选人间的分野并不明确,不同的资料来源对候选人派系的划分往往也不尽相同。这是因为萨尤季斯与其支持的候选人之间没有正式的党员关系:514,而共产党人则不断减少。支持独立的共产党派系虽然有推动内部改革,也独立参选,但表现得十分糟糕。:154观察者指出,立陶宛共产党的竞选活动相当被动,而且缺乏能与萨尤季斯中有名望的高知识分子竞争的政治人物。:515此外,本次选举的竞选活动被定位为“立陶宛独立公投”;所有支持立陶宛独立运动者,在道德上都有义务投票给萨尤季斯支持的候选人。:516

第一轮投票结束后,已当选的代表就立刻集会进行半正式的协商和讨论。有些关键的决议是在第一轮、第二轮投票之间的这些“茶叙”中决定的::519-520最高苏维埃要尽快召开会议(投票日后两周内),并且要迅速宣布独立、刻不容缓。立陶宛人担心,预定于1990年3月12日召开的苏联人大会议,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将当选为苏联总统,获得更大的权力。:91具体而言,立陶宛人担心的是:戈尔巴乔夫会通过反对国家分裂的法律,让立陶宛无法脱离苏联。:156因为前述的时间压力,3月10日,第二轮投票的结果尚未出炉,立陶宛最高苏维埃就已经召开了第一次正式会议。

在3月10日的第一次会议上,与会代表选出一个委员会来查核选举结果。由于查核选举结果相当耗时,最高苏维埃因此休会至隔日(3月11日)早上9点。3月11日,萨尤季斯领导人维陶塔斯·蓝斯柏吉斯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91票支持),支持独立的的共产党人阿尔吉尔达斯·布拉藻斯卡斯则因此落败(38票支持)。同日,最高苏维埃宣布更名为“立陶宛最高议会(英语:Supreme Council – Reconstituent Seimas)”、恢复使用战间期立陶宛共和国的国徽、通过《立陶宛复国法案》(124票赞成、6票弃权,无反对票)。立陶宛最高苏维埃(最高议会)也通过废止适用苏维埃宪法,恢复适用战间期的《立陶宛宪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Lithuania)》,这是立陶宛被苏联占领前的最后一部宪法。这只是一个象征性的举动,用以强调“战间期立陶宛共和国”和“从苏联独立的立陶宛共和国”之间在法律上的连贯性(英语:State continuity of the Baltic states);几分钟后,最高苏维埃(最高议会)便废止了这部战间期宪法,并通过一份以1989年《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草案为基础的临时基本法。:95就这样,立陶宛正式宣布自苏联独立。

相关

  • 分子遗传学分子遗传学(英语:Molecular genetics)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领域,专门在分子层次下研究遗传学,这一学门使用许多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的研究方法 。对生物体染色体和基因表达的研究可以
  • 安卡拉安卡拉(土耳其语:Ankara),是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位于小亚细亚安那托利亚高原的中北部,人口500万,也是土耳其全国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第二大城市。安卡拉及其邻近地带的历史可以追溯
  • 木贼科见内文木贼科(Equisetaceae)是蕨类植物木贼目的一个科,包括一个现存属和一个化石属。木贼目是木贼纲下唯一的一目。木贼纲通常被单独置于木贼门下,虽然一些现代的分子分析将它放
  • 厄内斯特·盖尔纳厄内斯特·盖尔纳(Ernest Gellner)(1925年12月9日-1995年11月5日)是一名捷克裔英国哲学家和社会人类学家,是批判合理主义学派的其中一名领头人,并且毕生反对共产主义、精神分析学以
  • 隋唐十八好汉隋唐十八好汉,是《说唐》、《兴唐传》诸多小说、评书中的人物,在《说唐》中提到十四个,后来在评书中变成四猛十三杰,《兴唐传》里又加上了程咬金。十八人以武功的强弱来排名,等级
  • 冯登府冯登府(1783年2月12日-1841年12月7日),字云伯,号勺园,又号柳东,浙江嘉兴梅里人,清代经学家,浙西词派后期的代表人物。出生于乾隆四十八年,卒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五日(辛丑年,乙
  • 振铃效应在信号处理中,特别是数位影像处理 ,振铃效应是一种出现在信号快速转换时,附加在转换边缘上导致失真的信号。而在图像或影像上,振铃效应会导致出现在边缘附近的环带或像是"鬼影"
  • 赫拉斯瓦尔格赫拉斯瓦尔格或译赫拉斯瓦尔格尔(Hræsvelgr、Hraesvelgr),在北欧神话中,一只由巨人变化而成的老鹰,这巨人会披上鹰羽之衣,坐落在世界极北之地,当他挥动化成鹰翼的手臂时,冷风就会呼
  • 滇南钞报《滇南钞报》,是清朝末年在云南发行的一份报纸,由云贵贵督署创办和编辑,在五华山劳公祠印刷和出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月初九创刊。前后一共发行了5年,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 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德文:Einstein-de-Haas-Effekt),又称作理查森效应(英文:Richardson effect,名从物理学家欧文·理查森),是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万德尔·德哈斯在1910年代中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