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立陶宛最高苏维埃选举

✍ dations ◷ 2025-08-02 02:27:27 #1990年立陶宛最高苏维埃选举

1990年立陶宛最高苏维埃选举(立陶宛语:1990 m. Lietuvos TSR Aukščiausiosios Tarybos rinkimai),是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举办的第十二届也是最后一届最高苏维埃(英语:Supreme Soviet of the Lithuan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选举;1990年2月24日举办第一轮投票;同年3月4日、7日、8日、10日举办第二轮投票;由于有六个选区选民投票率低于法定下限,4月17日、21日又再举办了第三轮投票。:161

本次选举旨在选出立陶宛最高苏维埃的141席代表,追求立陶宛独立的萨尤季斯在本次选举拒绝登记成为政党,改为根据候选人能力、条件,为无党籍或其他政党候选人背书。:153萨尤季斯的背书比正式的政党党员关系更有影响力:在本次选举中,萨尤季斯支持的候选人赢得了91个席位。1990年3月11日,最后一届立陶宛最高苏维埃第三次会议选举维陶塔斯·蓝斯柏吉斯为主席,并决议改组为立陶宛最高议会(英语:Supreme Council – Reconstituent Seimas)、恢复立陶宛共和国国徽、通过《立陶宛复国法案》,宣布立陶宛自苏联独立。

立陶宛第十一届最高苏维埃于1985年2月24日选出,直到1988年夏季为止,它一直扮演“橡皮图章式”的立法机关角色。1988年夏季,“萨尤季斯”成立,并获得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官方支持。与此同时,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民主化(英语:Demokratizatsiya (Soviet Union))”口号,推动苏联政府机关民主化,并倡议各级苏维埃选举中,每个席次都要有一位以上的候选人。1989年1月15日,立陶宛为了补选希奥利艾的两席最高苏维埃代表,而举办了立陶宛最高苏维埃第一次自由选举,其中一席由萨尤季斯支持的无党籍候选人齐格马斯·维伊什维拉(英语:Zigmas Vaišvila)当选。

1989年3月26日,为了组成苏联人民代表大会,苏联举办第一届也是最后一届全国性苏联人大选举(英语:1989 Soviet Union legislative election)。尽管受到复活节庆祝活动及立陶宛自由联盟(英语:Lithuanian Liberty League)等异议团体杯葛影响,该次选举在立陶宛的投票率仍高达82.5%。:144选举结果是萨尤季斯的全面胜利:萨尤季斯的39位候选人之中,有36位击败立陶宛共产党候选人。:144立陶宛共产党在该次选举中只拿下6个席次,其中有2席是同额竞选,因为萨尤季斯撤回这2席的候选人提名,改为支持阿尔吉尔达斯·布拉藻斯卡斯和弗拉基米拉斯·贝里奥佐瓦斯(英语:Vladimiras Beriozovas)。:144此次选举结果撼动立陶宛共产党的权威,党员也在流失。为了挽救立陶宛共产党,第一书记布拉藻斯卡斯呼吁该党应向立陶宛独立运动靠拢。:151

1989年9月29日,立陶宛最高苏维埃通过《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代表选举法》,减少60%的代表人数,从350人减至141人,并取消各地方政府苏维埃及多个社会团体的代表席次。同日,最高苏维埃提案订定选举日为1990年2月24日,并在1989年11月23日决议通过。

同年12月7日,几乎完全由立陶宛自由联盟主导的立陶宛最高苏维埃修改《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删除宪法第6条(英语:Article 6 of the Soviet Constitution)规定的“共产党是一切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的领导核心”:76,并修订赋予共青团参政权(包括选举权)的宪法第7条规定,打破阻碍立陶宛形成多党制的法律障碍,允许共产党以外的政党参加即将到来的最高苏维埃代表选举。:76

同年12月19日至20日,立陶宛自由联盟第20次会议以855票对160票的差距,决议脱离苏联共产党。:152立陶宛共产党第一书记布拉藻斯卡斯因这起抗命事件,而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特别会议上遭受责备。隔年(1990年)1月,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亲自到访立陶宛,试图修补双方关系:78-80, 83-84;但未发挥作用,自由联盟仍旧继续推动独立、自主。这种政治上的独立行为并未获得立陶宛共产党强硬派认可,后者另立一个“立陶宛自由联盟”,隶属于立陶宛共产党,自命为“真正的”立陶宛自由联盟合法继承者。:77这个亲苏联的政治团体领袖是米科拉斯·马尔蒂诺维奇·布罗基亚维丘斯,会员则不成比例地以俄罗斯裔(英语:Russians in Lithuania)、波兰裔立陶宛人为主,两者皆为立陶宛的少数族群。:152

本次选举的竞争主要发生于萨尤季斯与支持立陶宛独立的共产党派系之间。这两个阵营虽然都同意以“立陶宛独立”为最终目标,但萨尤季斯主张要迅速行动,不必顾虑苏联反应;而支持独立的共产党人则主张循序渐进、避免与苏联发生冲突。:89虽然萨尤季斯并非政党,也未出现在任何官方统计中:90,但它的支持对候选人有巨大的影响力;因为支持萨尤季斯的选民不是投给政党提出的候选人名单,而是投给特定候选人。:515这种作法让选民只看候选人个人特质,而非政党派别。:153其他的政党都刚成立不久,并未获得民众广泛支持。在所有参选的政党、派系中,只有亲苏联的立陶宛共产党派系不支持立陶宛独立。:154

总计有522名候选人登记参选,其中50名候选人在投票日前退选。剩下的472名候选人中,有201名是由支持独立的共产党派系提名,139名为无党籍,79名由不支持独立的共产党派系提名。:90第一轮投票时,选出了90名最高苏维埃代表。另有51个选区在1990年3月初举办第二轮投票,投票日原订3月10日;但为了让最高苏维埃尽快开会,选务单位尽力提前举办第二轮投票;:507, 509然而,第二轮投票时仍有6个选区投票率低于法定下限,这些选区的选举结果因此无效(这些选区人口结构都以俄罗斯裔与波兰裔立陶宛人为主)。:507前两轮投票当选的135名代表中,有91名代表获得萨尤季斯背书。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萨尤季斯、支持独立的共产党派系与无党籍候选人间的分野并不明确,不同的资料来源对候选人派系的划分往往也不尽相同。这是因为萨尤季斯与其支持的候选人之间没有正式的党员关系:514,而共产党人则不断减少。支持独立的共产党派系虽然有推动内部改革,也独立参选,但表现得十分糟糕。:154观察者指出,立陶宛共产党的竞选活动相当被动,而且缺乏能与萨尤季斯中有名望的高知识分子竞争的政治人物。:515此外,本次选举的竞选活动被定位为“立陶宛独立公投”;所有支持立陶宛独立运动者,在道德上都有义务投票给萨尤季斯支持的候选人。:516

第一轮投票结束后,已当选的代表就立刻集会进行半正式的协商和讨论。有些关键的决议是在第一轮、第二轮投票之间的这些“茶叙”中决定的::519-520最高苏维埃要尽快召开会议(投票日后两周内),并且要迅速宣布独立、刻不容缓。立陶宛人担心,预定于1990年3月12日召开的苏联人大会议,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将当选为苏联总统,获得更大的权力。:91具体而言,立陶宛人担心的是:戈尔巴乔夫会通过反对国家分裂的法律,让立陶宛无法脱离苏联。:156因为前述的时间压力,3月10日,第二轮投票的结果尚未出炉,立陶宛最高苏维埃就已经召开了第一次正式会议。

在3月10日的第一次会议上,与会代表选出一个委员会来查核选举结果。由于查核选举结果相当耗时,最高苏维埃因此休会至隔日(3月11日)早上9点。3月11日,萨尤季斯领导人维陶塔斯·蓝斯柏吉斯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91票支持),支持独立的的共产党人阿尔吉尔达斯·布拉藻斯卡斯则因此落败(38票支持)。同日,最高苏维埃宣布更名为“立陶宛最高议会(英语:Supreme Council – Reconstituent Seimas)”、恢复使用战间期立陶宛共和国的国徽、通过《立陶宛复国法案》(124票赞成、6票弃权,无反对票)。立陶宛最高苏维埃(最高议会)也通过废止适用苏维埃宪法,恢复适用战间期的《立陶宛宪法(英语:Constitution of Lithuania)》,这是立陶宛被苏联占领前的最后一部宪法。这只是一个象征性的举动,用以强调“战间期立陶宛共和国”和“从苏联独立的立陶宛共和国”之间在法律上的连贯性(英语:State continuity of the Baltic states);几分钟后,最高苏维埃(最高议会)便废止了这部战间期宪法,并通过一份以1989年《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草案为基础的临时基本法。:95就这样,立陶宛正式宣布自苏联独立。

相关

  • 声阻抗声波阻抗又称为声阻抗或音阻。声波传导实为“介质偏离平衡态的小扰动”的传播,声波阻抗即为将介质位移所需克服的阻力。定义为“声压 / 介质流过一面积的速度”,亦可表示为“
  • 爱因斯坦-西拉德信爱因斯坦-西拉德信是于1939年8月2日交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一封信。利奥·西拉德经过与同事、匈牙利物理学家爱德华·泰勒和尤金·维格纳的协商起草了该信,最
  • Muslim65–75% 逊尼派 10–13% 什叶派 15–20% 无教派穆斯林 ~1% 阿赫迈底亚 ~1% 其他教派,如穆斯林(阿拉伯语:مسلم‎),即信仰伊斯兰教者,也是伊斯兰信徒的自称。“穆斯林”一词音
  • 伊朗人民敢死游击队组织-一致纲领追随者伊朗人民敢死游击队组织-一致纲领追随者(波斯语:سازمان چریک‌های فدایی خلق ایران – پیرو برنامه هویت‎)是伊朗的一个非法的共产主
  • 小丛壳科小丛壳科(Glomerellaceae)是粪壳菌纲下的一个科,属于子囊菌门真菌,是一种植物病原体。小丛壳科的名称首次在2007年建议。小丛壳科一共下属六个属:Locq. ex Seifert & W. Gams, in
  • 民族与文化《民族与文化》是历史学家钱穆著作,主要论述民族属性与文化传递的关系,以中西差异作为比较。台湾有出版。中国大陆尚未发现有出版,也许是里面有一段关于钱穆批评共产主义的思想
  • 段龛段龛(?-357年),中国十六国时期段部鲜卑的首领。是前任首领段兰之子。段龛在段兰于令支(今中国河北省迁安市)去世之后,就接管其部众。350年,后赵冉闵叛变,建立冉魏,中原再次大乱,段龛趁此
  • 新加坡戏院列表新加坡戏院列表,列出新加坡常规戏院(电影院)。截至2019年10月,新加坡的戏院共38间,合计提供286个银幕,接近44,000个座位。新加坡戏院主要由八个院线及数间独立阵营戏院所组成,新加
  • 奥罗拉高地坐标:83°7′S 157°5′E / 83.117°S 157.083°E / -83.117; 157.083奥罗拉高地(英语:Aurora Heights)是南极洲的山峰,位于奥次地,处于阿戈西冰川北岸,属于米勒山脉的一部分,长8公
  • 迈克·德安东尼教练时期:迈克尔·安德鲁·丹托尼(英语:Michael Andrew D'Antoni,1951年5月9日-),绰号迈克·丹托尼(Mike D'Antoni),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马伦斯(Mullens), 美国职业篮球教练和前职业篮球运动员,拥有美国和意大利双重国籍。从马歇尔大学毕业后,德安东尼在1973年NBA选秀中第二轮被堪萨斯城-奥马哈国王队选中。新秀赛季入选了新秀最佳阵容,在国王队打了三个赛季后去了美国篮球协会的圣路易斯灵魂队(1976年)和圣安东尼奥马刺队(1977年)。生涯场均22.3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