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隧道,旧称泰源隧道,为台湾一座公路隧道,位于台东县成功镇,贯通海岸山脉,连接省道台11线与台23线的交通。除此之外,该隧道在路面之下还有小马圳通过。
小马隧道最初兴建于日治时期,当时统治台湾的日本,为了灌溉海岸山脉东侧小马地区的农田所需要,因此台湾总督府命令当地原住民阿美族族人,自海岸山脉中的马武窟溪引水,透过暗渠穿越马沙林尼山,后来到小马地区进行灌溉,而这座暗渠便是小马隧道的前身。
该项水利灌溉工程于1929年正式完工,当时该条圳道称为“小马埤圳”。后续为加强泰源盆地对外的交通,因此台湾总督府获得日本中央政府补助的10万日圆后,再次命令当地原住民,将原两尺宽的圳道的暗渠断面扩大成为四尺宽,可供人车可通行的隧道。1932年,隧道扩建工程完工,工时共费时15年之久。
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帝国战况逐渐趋于劣势,这时台湾时常受到盟军轰炸机的空袭,而小马埤圳的这条隧道便在当时成为了为泰源、小马地区居民躲避空袭的重要防空避难所。
1945年终战后,台湾由国民政府接收,小马埤圳的隧道被台湾省政府接管后改名“泰源隧道”,是当时台东县境内唯一的公路隧道,也是海岸山脉要出入泰源盆地的唯一途径。1960年时,泰源隧道更被列为台东十景的“桃源洞天”。
1972年,台湾省公路局动工兴建东富公路,自台东县东河乡开始辟筑,一路沿着马武窟溪,进入花东纵谷后,通达花莲县富里乡。当公路完工通车后,为今日的省道台23线,泰源隧道在交通上重要性也随之被取代。
1997年,原隧道仅能容纳一部车辆单向通行,台湾省公路局计划扩建为能容纳两部车辆可通行的双向道,然而消息传到成功镇,经当地居民陈情后,台湾省公路局决定保存现状,并找寻其它地点另辟隧道,然而隧道最终并无兴建。
2002年12月,泰源隧道正式公告列为台东县历史建筑。
2004年,由于成功镇当地居民认为泰源隧道位于该镇的小马段,加上日治时期称为小马埤圳,认为台湾省公路局所改名的泰源隧道不妥当。因此开始推动泰源隧道复名计划,并于成功镇民代表会在第17届第8次临时会中,通过“隧道应回复正名为小马隧道”一案,递送至成功镇公所办理。成功镇公所了解后,于同年10月将泰源隧道正式复名为小马隧道,并在隧道东口左侧竖立纪念碑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