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诺共振

✍ dations ◷ 2025-08-17 15:45:33 #法诺共振

在物理学中, 法诺共振(Fano resonance)是一种会产生非对称线形的散射共振现象。背景和共振散射之间的干涉产生一种非对称的线形。此现象以意大利裔美国物理学家雨果·法诺(Ugo Fano)为名,他提出了理论来解释电子与氦间的非弹性散射的散射线形;但是埃托雷·马约拉纳才是第一个观测到这种现象的人。因为这是波的普遍性质,可以在很多物理及工程领域找到相关例子。

法诺线形的解释首次出现在电子与氦的非弹性散射与自离子化中,入射电子将氦双激发至2s2p态,形成某种的形状共振。双激发的氦原子射出一个激发电子后自动衰变。法诺证明入射电子的散射振幅与自离子化电子的散射振幅间的干涉,会在自离子化的能量附近形成非对称的散射线形,峰的宽度与自离子化的半衰期的倒数十分接近。

法诺共振的线形来自于两个散射振幅的干涉,一个是连续态的散射(与背景相关),另一个则是离散态的激发(与共振相关)。共振态的能量必须处于连续态(即背景)的能量范围,此效应才会发生。在共振能量附近,背景散射的振幅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很和缓;但共振散射的振幅的幅度及相位,变化都相当的快,从而导致了非对称的发生。在能量离共振能量很远时,背景散射占主要地位。能量在共振能量左右 2 Γ r e s {displaystyle 2Gamma _{mathrm {res} }} 的范围时,共振散射的振幅相位会差 π {displaystyle pi } 。就是这个相位的剧烈变化造成了非对称的线形。法诺证明散射的总截面 σ {displaystyle sigma } 约为下述形式,

σ ( q Γ r e s / 2 + E E r e s ) 2 ( Γ r e s / 2 ) 2 + ( E E r e s ) 2 {displaystyle sigma approx {frac {left(qGamma _{mathrm {res} }/2+E-E_{mathrm {res} }right)^{2}}{left(Gamma _{mathrm {res} }/2right)^{2}+left(E-E_{mathrm {res} }right)^{2}}}}

其中 Γ r e s {displaystyle Gamma _{mathrm {res} }} 为共振能量的峰宽,q则为法诺变量,代表着共振散射及直接(背景)散射之间的振幅比例。如果直接散射的振幅消失,q会变成无穷大,法诺公式就会回到一般的劳仑兹曲线,

( Γ r e s / 2 ) 2 ( Γ r e s / 2 ) 2 + ( E E r e s ) 2 {displaystyle {frac {left(Gamma _{mathrm {res} }/2right)^{2}}{left(Gamma _{mathrm {res} }/2right)^{2}+left(E-E_{mathrm {res} }right)^{2}}}}

法诺共振的例子有很多,在很多领域都能找到,比如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凝聚态物理,电路,微波工程,非线性光学和纳米光子学。

相关

  • 潮间带潮间带(intertidal zone; foreshore; seashore)是在潮汐大潮期的绝对高潮和绝对低潮间露出的海岸。海水涨潮到最高位(高潮线)和退潮时退至最低位(低潮线)之间,会曝露在空气中的海岸
  • 桑雅·赫尼桑雅·赫尼(1912年4月8日-1969年10月14日)是一位挪威花样滑冰选手与演员。桑雅·赫尼曾经获得3次冬季奥运会的金牌,也夺得10次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金牌与6次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金
  • 四维矢量在相对论里,四维矢量(four-vector)是实值四维矢量空间里的矢量。这四维矢量空间称为闵可夫斯基时空。四维矢量的分量分别为在某个时间点与三维空间点的四个数量。在闵可夫斯基
  • 张西鼎张西鼎(1913年-1977年),曾用名张醒华,男,陕西扶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曾任甘肃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 黑水罂粟黑水罂粟(学名:)为罂粟科罂粟属下的一种,过去曾视为野罂粟()的变种。
  • 李琴峰李琴峰(り ことみ、1989年-)是台湾籍日本小说家,翻译。1989年,李琴峰于台湾出生、15歳开始学习日语、开始创作中文小说。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日文系双修,2013年来日,就读早稻
  • 尼尔斯峰尼尔斯峰(英语:Niels Peak)是南极洲的山峰,位于东部南极洲的毛德皇后地,属于奥尔万山脉中加加林山脉的一部分,处于内尔高峰以北6公里,海拔高度2,525米,现时受南极条约体系管理。
  • 新加坡南侨中学南侨中学(英语:Nan Chiau High School,简称为NCHS),通称南中,是新加坡一所顶尖的混合教育中学,是新加坡福建会馆的附属学校之一。该校成立于1947年,曾是新加坡顶尖的传统南洋华校之一。该校目前在特别辅助计划(SAP)下培养精通双语和双文化的学生。南侨中学至今培育了三名总统奖学金得主,学校也因文化教学的灵活性得到新加坡华人社群的高度评价。该校现为新加坡领先的资讯科技学府之一,也是北区的华文语文卓越中心,同时是新加坡全国中学生华文创作比赛(简称“新蕾奖”)的联合主办方之一。南侨中学的前
  • 古勒勒勒古勒勒勒(排湾族:Kuljeljelje),是台湾排湾族泰武部落(kulaljuc,位于今屏东县泰武乡)传说中的蛇神,曾经下凡跟一名族人的女性生下后代。古勒勒勒是一条由太阳生下来的百步蛇,太古时期,他曾经从天而降、咬破一颗槟榔后离开,而那颗槟榔后来被从地底来的一名叫做杜辜杜辜(Tjukutjuku)的女性吃掉,并且因此怀孕,生下了一名女婴,而古勒勒勒这时下凡来宣告自己是那个女婴的父亲,并将其命名为姆阿盖(Muakai)。女儿出生后,古勒勒勒从天上一边对姆阿盖唱歌一边下指示,姆阿盖便随着他的指示学会坐、站、
  • 巴尔干学巴尔干学(Balkanology),也称东南欧研究(Southeast European Studies),即对巴尔干地区的文化、历史、社会、语言等的研究,是欧洲民族学(民俗学)和语言学的一门子科学,属于欧洲亚区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