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麦芽酮糖醇

✍ dations ◷ 2025-02-23 10:12:19 #异麦芽酮糖醇
异麦芽酮糖醇(英语:Isomalt)又称巴糖醇,属于二糖醇,因其类似糖的物理性质,可作为一种甜味剂添加在食品中。1960年代被发现,从80年代至今广泛的在世界超过70个国家使用。异麦芽酮糖醇能用两个步骤从蔗糖制取。首先将蔗糖经酶转化成异麦芽酮糖(英语:isomaltulose)(亦称巴拉金糖),接着把异麦芽酮糖经雷尼镍催化,氢化产生目标产物。此时会得到一组等莫尔数的非对映异构物6-O-α-D-吡喃葡萄糖基-D-山梨醇(GPS)和1-O-α-D-吡喃葡萄糖基-D-甘露醇(GPM),前者无水,而后者是二水合物。一般的异麦芽酮糖醇分别含有43%重的GPS与57%的GPM。两种化合物能透过分段结晶(英语: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chemistry))分离。异麦芽酮糖醇的吸湿性不佳,利于储存,也不会在口中造成黏腻感,因此广泛应用在甜食、喉片等物。异麦芽酮糖醇对血糖的影响小,所以成为糖尿病患者替代饮食中糖分的诸多选择之一;由于难以被口腔中的细菌分解,导致蛀牙的风险也低。不过其甜度和供应热量的比例接近蔗糖,对欲以其代替砂糖减少热量摄取者效果不大。异麦芽酮糖醇属于糖醇,不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此特性如同膳食纤维,可以刺激肠蠕动,但是过量使用可能令人腹痛、胃肠气胀和腹泻。此甜味剂通常和其他更强者混合使用,达到蔗糖一般的效果。异麦芽酮糖醇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归为“一般认为安全(GRAS)”;粮农组织/世卫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委员会(英语:JECFA)认为其在一般不会有健康危害,所以没有标示一日可接受摄取量。

相关

  • 病毒性脑炎脑炎(英语:encephalitis),一种急性脑部的炎症,通常由病毒感染造成。病患症状包括发烧、头痛、呕吐、意识混乱、疲倦、嗜睡和畏光。 严重的症状包括癫痫、颤抖(tremors)、幻觉、记忆
  • 化学键化学键(英语:Chemical Bond)是一种粒子间的结合模式,其中粒子可以是原子或离子。透过化学键,粒子可组成多原子的化学物质。键由两相反电荷间的电磁力引起,电荷可能来自电子和原子
  • 三级结构蛋白质三级结构(英语:Protein tertiary structure)是在生物化学里指蛋白质整体几何形状,亦称为其折叠。蛋白质分子是一连串的氨基酸一条线地接结,基本上假定其会有一可作用其生物
  • 那不勒斯王国那不勒斯王国(拉丁语:Regnum Neapolitanum,意大利语:Regno di Napoli),是一个包括意大利半岛部分和教皇国南部。时间从1282年至1816年。那不勒斯王国的创立是西西里晚祷战争的结果
  • Ssub2/subBrsub2/sub二溴化二硫在室温下是一种红色液体,化学式为S2Br2。将溴和硫封闭于管内加热,再进行减压蒸馏可得二溴化二硫。高纯度的二溴化二硫可由溴化氢与二氯化二硫反应制得,其他溴化硫也
  • 捕蝇草捕蝇草(学名:Dionaea muscipula)是原产于北美洲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据说因为叶片边缘会有规则的刺毛,那种感觉就像维纳斯的睫毛一般,所以英文名称为Venus Flytrap,意思是“维纳
  • 美国联邦机构列表议长:南希·裴洛西(民主党) 多数党领袖(英语:Party lead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斯坦利·霍耶(民主党) 少数党领袖(英语:Party leaders of the United Sta
  • 蒂蒂亚·德朗厄蒂蒂亚·德朗厄(荷兰语:Titia de Lange,1955年11月11日-),荷兰遗传学家、细胞生物学家,纽约市洛克菲勒大学教授。1955年生于鹿特丹。1985年,在阿姆斯特丹大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之
  • 波德平原北德平原(德语:Norddeutsches Tiefland),又称中欧平原,位于波兰和德国北部。北临波罗的海和北海,南接中欧山地,西起莱茵河口,东至波兰东部;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200-500公里,总面积
  • Zincke醛Zincke醛(Zincke aldehydes)即5-氨基-2,4-戊二烯醛类,属于供体-受体双烯类(donor-acceptor dienes),是吡啶盐与两分子仲胺发生作用然后水解得到的产物。此反应与 Zincke 反应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