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姑娘效应

✍ dations ◷ 2025-04-24 21:32:33 #灰姑娘效应
灰姑娘效应(英语:Cinderella effect)是一个演化心理学术语,指继子或继女受到其继父母虐打、性虐待、忽视、谋杀等其他虐待的比率明显高于亲生父母亲子关系的现象。灰姑娘效应一词来源于童话《灰姑娘》,在故事中灰姑娘受到了其继母和继姐妹的残酷虐待。在1970年代早期,继父母与虐待儿童之间关系的理论就已经出现。 法医精神病学家P. D. Scott发布了与愤怒有关的“致命婴儿病例”样本资讯,其中29名凶手中有15名是继父,占52%。虽然最初并没有针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分析,但已有来自官方记录、报告和人口普查所收集的数据证实存在所谓的灰姑娘效应。至今多年来收集了许多关于灰姑娘效应有效性的数据,大量证据表明继亲关系和虐待存在直接关联。这些证据包含了各种观于儿童虐待和凶杀案的官方报告、临床数据、受害者报告和官方杀人数据。研究并得出的结论:“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的继子女确实较高几率的暴露在各种儿童虐待的风险中,特别是致命的殴打。”支持灰姑娘效应的有力证据指出:当虐待倾向的父母同时拥有继亲和血亲儿童时,他们通常会将血亲儿童与继亲儿童分开。在这样家庭的一项研究中发现10次中的9次里,虐待目标为继亲儿童;而在另一次相同的研究中则记录到了22次中的19次。除了对继子女有更高的几率表现出如虐待之类的负面行为之外,继父母对继子女的正向行为比遗传上的父母更少。举例来说,继父母平均而言在教育方面对继子女的投资、与继子女一起玩耍、带继子女去看医生等的行为较少。与一般虐待行为的人口统计来看,这类因继子女歧视所造成的虐待是非常不同的,因为:(1)一般发现儿童遭受虐待时,家中所有儿童通常也都会成为受害者,但继子女却常被与亲子女分开;(2)而继子女几乎总是家里最年长的孩子,但一般家庭中出现的虐待事件较常发现在最年轻的孩子身上。

相关

  • paracetamol7.21 g/kg (0 °C) 8.21 g/kg (5 °C) 9.44 g/kg (10 °C) 10.97 g/kg (15 °C) 12.78 g/kg (20 °C) ~14 mg/mL (20 °C)对乙酰氨基酚(英语:Acetaminophen),又称
  • 潜伏期疾病潜伏期是接触病原体(可以是微生物或者是化学制剂、辐射等)后,症状和体征有明显的表现前所经过的时间。疾病潜伏期可能短至只有几分钟,或者长达几十年(克雅氏病大概为30年)。潜
  • 神学院叶史瓦(/jəˈʃiːvə/; 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 描述逻辑描述逻辑(description logic)是一种用于知识表示的逻辑语言和以其为对象的推理方法,主要用于描述概念分类及其概念之间的关系。描述逻辑方法多数被用到涉及知识分类的应用领域,
  • 普鲁卡因胺普鲁卡因胺(INN:Procainamide,发音: /proʊˈkeɪnəmaɪd/)是一种Ia类抗心律失常药,用于治疗心律不整。普鲁卡因胺在1951年由百时美施贵宝研制成功。 它在1950年6月2日被美国食品
  • 马里奥·蒙蒂马里奥·蒙蒂(Mario Monti,1943年3月19日-),意大利知名经济学家,曾任意大利总理,现任终身参议员。蒙蒂生于意大利北部城市瓦雷泽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从事银行业。他1965年毕业于位于
  • 生机论生命力论(英语:Vitalism,又译为生命主义、生气论、生机论、生机说、生命力)在人类历史上存在长久的历史,现代版本是19世纪初由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提出。一般认为“生命力”学说
  • 莫尔浩司学院坐标:33°44′48″N 84°24′55″W / 33.74667°N 84.41528°W / 33.74667; -84.41528莫尔豪斯学院(英语:Morehouse College)是一个位于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的私立文理学院、男
  • 破坏分析故障分析,又称为故障诊断,是指为了确定故障原因以及如何防止其再次发生而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故障分析乃是制造行业众多分支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例如,在电子行业,新产品开发
  • 聚酰胺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英语:Polyamide-imide,PAI)是为一种热塑性或热固性非结晶聚合物,具有优异机械性能、耐热性能以及耐化学腐蚀性,此等性能使聚酰胺酰亚胺为兼顾价格与性能时之优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