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带(英语:riparian zone / riparian area,自拉丁语“河岸”),又称消落带,是指河流或溪流与陆地之间的界面。河流边缘和河岸的植物栖息地和群落被称为河岸植被,主要为亲水植物。河岸带是生态学、环境资源管理和土木工程等领域都有重要意义,具有保育土壤和维持栖息地多样性的作用,并且对动物和水域生态系统、草地、疏林、湿地甚至无植被覆盖的区域有重要影响。
河岸带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为水土保持或土地恢复(英语:Land rehabilitation)而人工设计改造的。这些区域是重要的天然生物过滤(英语:biofilter)器,能够保护水生环境,使之免于过度沉淀、地表径流污染和侵蚀。它们还能够为许多水生动物提供庇护场所和食物,并提供树荫以稳定水流的温度变化。当河岸带受到建筑施工、农业或造林的破坏时,可对其进行生物恢复,常见做法是人类干预并进行侵蚀控制和植被恢复。如果与水道相邻的区域,有一季节内积水或土壤饱和,拥有这种水土特性的区域通常称为湿地。由于河岸带在支持物种多样性方面的作用突出,在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中,河岸带往往是政府保护的对象。
研究表明,河岸带无论对地表径流,还是对通过地下水或地下河进入河道的水,都有改善水质的作用。河岸带可以起到降低地表径流中硝酸盐污染(可能来自农田的粪肥和其他肥料)的作用,若无这种作用,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就可能受损。其中,对化肥中硝酸盐的消纳和反硝化作用尤其重要。河岸湿地对进入溪流的硝酸盐的去除率特别高,因此可应用于农业管理中。另外,在将碳从陆地生态系统向水生生态系统输送方面,河岸地下水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可以将河岸带分为连接大面积景观与水流的河岸带区域,以及局部地下水较多的河岸带。
河岸带可以对河道的水流进行消能。河道的蜿蜒曲折,加上植被和根系,能够减缓水流,从而减少水土流失和洪水破坏。沉积物被截留,减少了悬浮固体,从而能够降低水的浊度,补充土壤,并巩固河岸。河岸带能将污染物从地表径流中过滤,通过生物过滤作用提高水质。
河岸带还提供了野生动物栖息地,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走廊,使水生和河岸生物能够沿着水系行动和迁徙,避免群落被孤立。河岸植被还可以为野生动物和牲畜提供天然的饲料。
河岸带对生活在河流中的鱼类也很重要。河岸带受到冲击也可能影响鱼类,但对其进行生态修复却未必能够恢复鱼类种群。
河岸带可以延长季节性或常年性的水流,为其中的景观植物提供灌溉。陆地植被的养分(如植物残余物和昆虫粪便)被转移到水生食物网中。溪流周围的植被有助于为水面遮阳,缓解水温变化。植被还为溪流贡献了木屑,对维持地貌有重要作用。
从社会效益看,河岸带能够美化环境和景观,为附近的地产带来增值,并能够支持绿道网络,改善步行和骑行体验。河岸带可以创造钓鱼、游泳、游船和划艇等河岸运动的空间。
河岸带作为一个牺牲性的侵蚀缓冲区,能够吸收包括气候变化的冲击、城市化导致的地表径流增加、船只的尾流等,使缓冲区之外的东西免于此类影响。
河岸湿地(riparian wetland),是一种洪涝湿地,指因河流泛滥而形成的湿地,其中又包括以下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