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巴立亚纹章

✍ dations ◷ 2025-11-06 05:18:55 #特里巴立亚纹章

带箭野猪是嘴里或额头上有箭的野猪头的图案,曾被视为是代表塞尔维亚的纹章,在18、19世纪尤其兴盛。

塞尔维亚于15世纪被奥斯曼帝国所征服,纹章学从此相对衰落。尽管如此,许多西欧人在纹章图册(英语:Roll of arms)中仍记录其徽章。乌尔里希·里申塔尔(英语:Ulrich of Richenthal)在《康士坦斯大公会议记事录(捷克语:Richentalova kronika)》中,为塞尔维亚创制了这样一枚纹章:红底,黑色野猪头,嘴里被金羽银箭射中。康拉德·格吕嫩贝格(英语:Conrad Grünenberg)的图册中,塞尔维亚的纹章图案与之类似,不过箭是从野猪嘴里射出去的。米尔滕贝格(Miltenberg)的图册中,塞尔维亚的纹章是被银羽金箭射中嘴的狼头。有学者推测,这一形象的源头可能是巴尔希奇家族(英语:Balšić noble family)的纹章:一个吐出舌头的狼头。巴尔希奇家族曾统治泽塔地区(今黑山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发行过一种铸造拙劣的银币,可能是上面模糊的吐舌狼头和西里尔文字引发了西欧人对塞尔维亚纹章的想象。:21-22:245–250

塞尔维亚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匈牙利国王仍宣称拥有塞尔维亚。哈布斯堡家族获得匈牙利王国后同样如此。从16世纪中叶起,哈布斯堡君主国的重大场合会使用代表塞尔维亚的旗帜,以带箭野猪为图案。:194-198

18世纪初,帕瓦奥·里特尔·维泰佐维奇(英语:Pavao Riter Vitezović)在纹章图册《Stem­ma­to­gra­phia(英语:Stemmatografia)》里将中箭部位改到了额头上,将底色换成银色以符合纹章学色彩规范。赫里斯托福尔·热法罗维奇(英语:Hristofor Žefarović)在将书翻译为塞尔维亚语言(塞尔维亚语:Рускословенски_језик)时,将其与特里巴立亚联系起来。特里巴立人(英语:Triballi)是罗马帝国征服以前生活在今天塞尔维亚一带的族群,在喜欢使用古称的东罗马帝国历史学家笔下是塞尔维亚人的别称。该图案从此称为特里巴立亚纹章(塞尔维亚语:грб Трибалије / grb Tribalije),被认为是舒马迪亚(英语:Šumadija)(塞尔维亚中心地区)的标志。:21-22:245–250:6

19世纪初,塞尔维亚人发动反抗奥斯曼帝国的革命(英语:Serbia Revolutionary),其政权革命塞尔维亚(英语:Revolutionary Serbia)将带箭野猪与四火镰十字(塞尔维亚语:Оцило)共同置于国家标志上。:11619世纪末,塞尔维亚王国成立时,斯托扬·诺瓦科维奇(英语:Stojan Novaković)的国徽设计初稿中有带箭野猪,与四火镰十字并列,但最终版本中只保留了后者。:123今天,舒马迪亚地区的一些城市仍以带箭野猪作为市徽的组成元素。

巴尔希奇家族的纹章,可能是带箭野猪图案的原型

里申塔尔《康士坦斯大公会议记事录》,15世纪

格吕嫩贝格1483年纹章图册。塞尔维亚纹章在最下方,箭从口出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一世葬礼上的塞尔维亚旗帜,1566年绘

不带箭的版本,来自1580年左右的一份纹章图册

为斐迪南二世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而准备的塞尔维亚旗帜,1618年

阿尔布雷希特七世葬礼所用的旗帜,绘于1623年。塞尔维亚带箭野猪旗在第二行第三个

一份1720年的地图,右下角列出了五个国家的纹章,最右为塞尔维亚王国(英语:Kingdom of Serbia (1718–39))

贝尔格莱德要塞的查理六世门,不晚于1736年。正面上方有带箭野猪标志

1741年翻译版《Stem­ma­to­gra­phia》中,野猪中箭部位在额头,并成为特里巴立亚的纹章

为利奥波德二世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而制作的塞尔维亚(英语:Habsburg-occupied Serbia (1788–1792))旗帜,1792年重制

革命塞尔维亚议会的印章(1804),一侧为四火镰十字,一侧为带箭野猪

革命塞尔维亚的旗帜,一侧为四火镰十字,一侧为带箭野猪

巴拉热窝市徽

大普拉纳市徽

沃日多瓦茨市徽

克拉古耶瓦茨市徽

拉伊科瓦茨市徽

拉波沃市徽,带箭野猪站立扶握

托波拉市徽,站立扶握的鹰身上和旗帜上有带箭野猪图案

相关

  • 淋巴管平滑肌增生淋巴管平滑肌增生(英文:Lymphangioleiomyomatosis,通称:LAM),或称淋巴管平滑肌瘤、肺淋巴管肌瘤,是一种罕见、进行性、系统性疾病,通常发展为囊肿导致的肺功能丧失。LAM主要影响女性
  • 混成词拼音文字中,混成词(英文:portmanteau或blend,又译为合音词、紧缩词、合并词、 混合词)指由最少两个词语或词语的一部分结合而成的词语或词素,该新词语的意义和读音集组成部分之成
  • 祐汉祐汉(葡萄牙语:Iao Hon),位于澳门北区,毗邻黑沙环以及关闸。祐汉区在1930年代由填海而成,以往是赛马场用地,后改为农地用途。直至1970年代,城市发展需要而进行了规模较小的填海工程,
  • 阿玛雷·斯塔德迈尔阿玛雷·卡萨雷斯·斯塔德迈尔(英语:Amar'e Carsares Stoudemire,1982年11月16日-)昵称小斯(Stat)或小霸王,为前美国NBA联盟的职业篮球运动员。斯塔德迈尔身高6尺10英寸(208厘米),体重2
  • 农乐农乐是朝鲜传统民俗音乐的一种,大多在室外由数十人一起表演,主要包括鼓、舞蹈和演唱。又名四物戏,主要以长鼓,锣,低音鼓,鼓演奏,故名。农乐最初源于集体农作文化,在农民作农活,乡村聚
  • 诺贝特·贡博斯诺贝特·贡博斯(斯洛伐克语:Norbert Gombos;1990年8月13日-)是一位斯洛伐克网球运动员,也代表斯洛伐克参加戴维斯杯的赛事。他迄今为止最高的ATP排名是103位,是在2015年5月25日创下
  • 林宏司林宏司(Hayashi Kōji),日本电视剧的编剧。毕业于关西学院大学。曾在出版社工作过,2000年以‘涙をふいて’一作作为编剧出道。擅长描写专业领域的故事。
  • 黄珍黄珍(?年4月26日-),笔名易拉罐,中国轻小说女作家,出版有《鲜女孩甜蜜日记》、《小子,我看上你了》、《遵命!女王陛下1》、《遵命!女王陛下2》、《101号宠物恋人1》、《101号宠物恋人2
  • 宫良长详宫良长详(1894年1月11日-1965年1月30日),出生于日本冲绳县石垣市,琉球姓氏为山阳姓。二次大战前为日本冲绳县的医生,战后成为日本冲绳县八重山群岛地区的政治家,曾担任八重山自治会
  • 克莉丝汀·阿奎莱拉 (专辑)《克莉丝汀·阿奎莱拉》()是美国流行歌手克莉丝汀·阿奎莱拉的首张同名专辑。《克莉丝汀·阿奎莱拉》在1999年8月24日在美国发行,歌曲包括有克莉丝汀第一支成功的单曲《瓶中精灵》(Genie in a Bottle),以及有其他数支的单曲如《少女情怀》(What a Girl Wants)、《芳心归处》(I Turn to You)和《来到我身边》〈Come on Over Baby (All I Want Is You)〉。以及有克莉丝汀为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主唱的主题曲《心湖倒影》(Ref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