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主义

✍ dations ◷ 2025-10-24 21:52:14 #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英语:Monetarism),又称重货币学派、货币学派,是1960年代形成的经济学流派,以挑战凯恩斯主义的面貌出现。其领袖人物为米尔顿·傅利曼,他在1976年10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货币经济学认为货币的供应量在短期内对国家的产出、在较长期上的物价水准有巨大的影响。这种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透过增加货币的供应量来实行。

货币主义的核心命题是:在经济活动中,货币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通货膨胀的原因就是发行过多货币。政府的角色是通过中央银行,调控在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数量,除此之外,不需要干预经济活动。

货币主义源起于米尔顿·傅利曼与安娜·施瓦茨合著的《美国货币史(英语: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并指出“通货膨胀永远是无处不在的货币现象。”他批评美国政府当时采用的凯因斯主义和约翰·梅纳德·凯因斯基于政府干预的理论。他长期批评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在货币政策,认为美联储的货币紧缩政策是大萧条的主要原因,而发行过多货币造成了70年代的通货膨胀。弗里德曼赞成中央银行透过统计国家生产力的状况和需求,来订定让货币供需平衡的货币政策。

米尔顿·傅利曼认为:“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因为发行过多货币。”所谓“结构性通胀”、“输入型通胀”都是无稽之谈。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过多则造成通货膨胀,过少则造成通货紧缩。货币主义认为,在短期,货币供给的变动虽然能够影响实际经济状况,例如就业;但在长期,它能影响到的只有通货膨胀。主张货币发行量的成长率要保持一个固定的速度,让经济中的个体对通货膨胀有完全的预期能力,这种货币机制被称为弗里德曼规则。

货币主义在提出之初并不受重视,直到撒切尔夫人在英国采用货币主义政策,使英国经济成功复苏,货币主义政策开始受到各国重视,使得各国中央银行政策逐渐偏向货币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的地位。


相关

  • 巴尔奇克巴尔奇克 (保加利亚语:Балчик)是位于保加利亚东北部的城市。地处多布里奇州,黑海沿岸。巴尔奇克是海滨度假胜地。位于瓦尔纳东北42公里处。市区建在黑海沿岸的多布罗加台
  • 英国药典《英国药典》(British Pharmacopoeia)是英国药品的权威标准集录。该药典在英国药品与保健品管理局(Medicines and Healthcare products Regulatory Agency)主持下编纂,是英国国内
  • 世界报《世界报》(法语:Le Monde),法国第二大全国性日报,发行量350,039(2006年),是法国在海外销售量最大的日报,在法语国家地区极具影响力,国际知名度颇高。Le Monde 在法语里是“世界”的意
  • 吉尔曼艾尔佛列·古曼·吉尔曼(英语:Alfred Goodman Gilman,1941年7月1日-2015年12月23日),美国药学和生物化学家。因发现G蛋白与马丁·罗德贝尔一起分享199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
  • 司马法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所收的影宋本《孙吴司马法》 清人所辑《司马法逸文》 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中收录 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司马
  • 二十四节气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之历法历注。东亚传统夏历(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同时根据日、月运行制定,“阴”是以朔望月为基准确定,“阳”是以地球自冬至绕
  • 透纳氏症候群特纳氏综合征(Turner syndrome,简称TS)也被称作Ullrich-Turner氏综合征(Ullrich-Turner syndronme)、性腺发育不良(Gonodal dysgenesis)以及45,X,是雌性个体因X染色体部分或完全缺失
  • 阿尔韦托·冈萨雷斯阿尔韦托·冈萨雷斯(英语:Alberto Gonzales,1955年8月4日-,生于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美国律师、政治家,美国共和党成员,曾任美国司法部长(2005年-2007年)。2007年8月27日宣布辞职。
  • 百武二号彗星百武二号彗星(C/1996 B2)是一颗非周期性彗星,由日本鹿儿岛业余天文学家百武裕司于1996年1月30日在日本鹿儿岛县发现,是他发现的第二颗彗星。该彗星于1996年3月25日最接近地球(距
  • 南越语南越语,古代岭南地区的南越族人使用的一种或一系列古代语言。旧有的错误观点认为它之后跟其他语言如古代汉语等相互影响演化成粤语、京语、黎语、壮语、侗语、瑶语、畲语、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