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主义

✍ dations ◷ 2025-10-03 10:22:16 #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英语:Monetarism),又称重货币学派、货币学派,是1960年代形成的经济学流派,以挑战凯恩斯主义的面貌出现。其领袖人物为米尔顿·傅利曼,他在1976年10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货币经济学认为货币的供应量在短期内对国家的产出、在较长期上的物价水准有巨大的影响。这种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透过增加货币的供应量来实行。

货币主义的核心命题是:在经济活动中,货币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通货膨胀的原因就是发行过多货币。政府的角色是通过中央银行,调控在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数量,除此之外,不需要干预经济活动。

货币主义源起于米尔顿·傅利曼与安娜·施瓦茨合著的《美国货币史(英语: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并指出“通货膨胀永远是无处不在的货币现象。”他批评美国政府当时采用的凯因斯主义和约翰·梅纳德·凯因斯基于政府干预的理论。他长期批评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在货币政策,认为美联储的货币紧缩政策是大萧条的主要原因,而发行过多货币造成了70年代的通货膨胀。弗里德曼赞成中央银行透过统计国家生产力的状况和需求,来订定让货币供需平衡的货币政策。

米尔顿·傅利曼认为:“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因为发行过多货币。”所谓“结构性通胀”、“输入型通胀”都是无稽之谈。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过多则造成通货膨胀,过少则造成通货紧缩。货币主义认为,在短期,货币供给的变动虽然能够影响实际经济状况,例如就业;但在长期,它能影响到的只有通货膨胀。主张货币发行量的成长率要保持一个固定的速度,让经济中的个体对通货膨胀有完全的预期能力,这种货币机制被称为弗里德曼规则。

货币主义在提出之初并不受重视,直到撒切尔夫人在英国采用货币主义政策,使英国经济成功复苏,货币主义政策开始受到各国重视,使得各国中央银行政策逐渐偏向货币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的地位。


相关

  • 荨麻疹荨麻疹(hives、urticaria)是一种很常见的皮肤病,俗称风团或风疹块,有的地区叫鬼风疙瘩,中医称瘾疹,客语称冷瘼,是一种皮肤过敏。症状是局部皮肤忽然成块地红肿,发痒或刺痒。病灶时常
  • 茎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是大多数植物可见的主干,也是维管植物两个主要结构之一,另一个是其根。茎是位于植物生长叶片的节点(或作“结节”)之间的部分。当然,例如仙人掌的变态茎。
  • 科学可视化科学可视化(英语:scientific visualization 或 scientific visualisation)是科学之中的一个跨学科研究与应用领域,主要关注的是三维现象的可视化,如建筑学、气象学、医学或生物学
  • EC编号EC编号或EC号是酶学委员会(英语:Enzyme Commission)为酶所制作的一套编号分类法,是以每种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为分类基础。这套分类法亦同时会为各种酶给予一个建议的名称,所以亦
  •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longipilis Fitzinger, 1868 Panthera tigris amurensis Dode, 1871 Panthera tigris coreensis Brass, 1904 Panthera tigris mikadoi Satunin, 1915 Pant
  • 雁门郡雁门郡,中国古代的郡,位于今中国山西。原为楼烦领土,战国赵武灵王击破楼烦、林胡后,占有此地,在此设郡。秦、西汉治所在善无县(今山西省右玉县南)。辖境约当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
  • 牛津牛津(英语:Oxford,/ˈɒksfərd/,OKS-fərd),英国英格兰东南区域牛津郡的行政总部、非都市郡区和城市地位,为牛津大学-英语国家中历史最久的大学的发源地,其地名意义为Ox(牛)+Ford(较
  • 肖斯塔科维奇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俄语:Дмитри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Шостакович,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前苏联时期俄国作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
  • 海上护卫总司令部海上护卫总司令部(日语:海上護衛総司令部/かいじょうごえいそうしれいぶ Kaijō Goē Sōshirēbu ?)是旧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后期设立、专司通商护卫的机构。海上护卫总司令
  • 基督城国际机场克赖斯特彻奇国际机场(英语:Christchurch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代码:CHC;ICAO代码:NZCH),是一座位于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中心之西北12公里黑伍德的民用机场。克赖斯特彻奇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