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角酸二乙酰胺

✍ dations ◷ 2025-04-04 22:55:00 #自2017年3月需要从法语维基百科翻译的条目,LSD,宗教致幻剂,礼来公司,精神控制,诺华制药,血清素受体激动剂,失能性毒剂,瑞士发明,撤回药物,光敏化学品

}}

麦角酸二乙酰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德文 Lyserg-Säure-Diäthylamid),常简称为LSD,是一种强烈的半人工致幻剂。它由麦角酸中合成,对氧气、紫外线与氯十分敏感(尤其是当LSD处于液态时)。纯净的LSD是一种无色、无气味,味微苦的固体。LSD的一次典型剂量(英语:Dose (biochemistry))只有100微克,仅相当于一粒沙子重量的十分之一,能造成使用者6到12小时的感官、感觉、记忆和自我意识的强烈化与变化,可作化学武器使用。LSD一般口服,通常以某种吸取物质吸取LSD后再服用该物(比如用吸墨纸、方糖或明胶吸取LSD后再将该吸取物放入口中),不过也可以通过食物或饮料来服用。在北美、纽澳和英国以内的大部分欧洲国家,这药物都是非法的。

“LSD”是德文(Lysergsäure-diäthylamid)的简写。它在1938年巴塞尔的桑多兹实验室(Sandoz Laboratories)由瑞士化学家艾伯特·霍夫曼博士,于进行一个有关麦角碱类复合物的大型研究计划时第一次被合成出来。1943年,霍夫曼在一次意外的接触中透过皮肤吸收了微量的LSD,从而发现LSD的精神转换效果,促使他继续在他自己身上试验LSD。

直到1966年,桑多兹实验室仍提供免费的LSD和光盖伞素给有兴趣研究的科学家,使精神病学家也可使用这些化合物来使自己得到对精神分裂症的亲身体验。许多临床实验中,把LSD使用于精神治疗的可能性都得到非常正面的结果。

LSD在1950年代首度大众娱乐化,流行于一小群心理健康专家(比如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和一些政治和社会上的重要人士之间(如亨利·路斯)。

冷战时期的情报部门曾将LSD用在审问和心理控制上(如MKUltra计划),以及在大规模的社交工程(请见反文化)上。美国中央情报局对LSD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当中绝大部分都被销毁。

一些心理健康专家,如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提莫西·李瑞博士和理察·艾尔帕博士(后来以拉姆·达斯闻名),相信LSD具作为精神成长工具的潜力。这些心理健康专家被传统心理学术圈排斥,并且在19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中成为反文化的精神导师,将LSD的使用扩展到更广大的群众。当LSD与反文化和嬉皮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时,它在1967年被美国政府禁止。

在1990年代,LSD于锐舞次文化中受到欢迎。在美国药品管制局有史以来最大一宗的LSD查缉案后,美国LSD的使用大约在2000年急剧下滑。美国药品管制局逮捕了两名化学家,并声称他们制造了美国与许多欧洲地区LSD供应量中95%的LSD。

从1967年开始,在黑市和大量需求的支持下,LSD的地下娱乐性和治疗性使用开始在一些国家继续。对LSD的效果和作用机制的合法的科学实验也不时进行,但很少涉及人类主体。

LSD有药用价值,有时候用于治疗酒精上瘾、缓解疼痛、集束性头痛,也有用作提升创造力。但是如美国禁毒署之类的政府组织坚称“LSD没有兴奋刺激作用,不能提升创造力,对酒精依赖没有持续的积极的疗效,不会产生典型的精神错乱,也不会产生立即的人格改变”。

从1950年代到1960年代,LSD被用于增强精神病治疗的疗效。有些精神病专家认为LSD对于帮助病人通过其他精神治疗手段“解开”受压抑的潜意识内容和治疗酒精上瘾十分有效。一项研究指出,“LSD药用价值的根本即它有产生自我接受和自我降服的潜力,”可能是强迫使用者面对精神问题。在1968年12月,一份由74位英国医生发起的调查反映了LSD的临床效果。在73份回复中,大多数医生认为LSD效果明显且足够安全。

LSD按质量而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强烈精神药品之一。从试验者的体验和药物学方法(例如受体结合实验)中,都发现LSD比光盖伞素和光盖伞辛要强100倍,比麦司卡林强4000倍。LSD的剂量以微克为单位,相对而言几乎所有其他的药品和毒品都以毫克为单位。

通常LSD的致幻剂量为25μg,且其药效随剂量增加而显著加强。1990年代末,美国缉毒警察缴获的LSD每支大约20-80μg;60年代时也有300μg以上的。常用LSD的人的可达剂量为1200μg,但是如此高的剂量可能会产生不愉快的生理、心理反应。

LSD的致死剂量(LD50)为200-1000μg/kg,但迄今为止尚未有LSD过量致死的报道。有一个可疑LSD过量致死的报道,死者用静脉注射的方法使用了三分之一克的LSD(即330mg,330,000μg),这相当于3000倍的通常口服剂量。

提莫西·李瑞

甲二氯胂(MD) · 乙二氯胂(ED) · 苯二氯胂(PD) · 光气肟(CX) · 芥子气(H) · 倍半芥子气(Q) · 氧联芥子气(T) · 路易氏剂(L) · 氮芥子气(HN)(HN1 · HN2 · HN3)

相关

  • 亨廷顿氏舞蹈病亨廷顿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 HD)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会导致脑细胞死亡。早期症状往往是情绪或智力方面的轻微问题,接着是不协调和不稳定的步伐(英语:Gait)。随着疾病的进展,身
  • CD4细胞1CDH, 1CDI, 1CDJ, 1CDU, 1CDY, 1G9M, 1G9N, 1GC1, 1JL4, 1Q68, 1RZJ, 1RZK, 1WBR, 1WIO, 1WIP, 1WIQ, 2B4C, 2JKR, 2JKT, 2KLU, 2NXY, 2NXZ, 2NY0, 2NY1, 2NY2, 2NY3, 2NY4
  • 多峇湖多峇湖(印尼语:Danau Toba,英语:Lake Toba),是一座位于印尼苏门达腊岛北部的火山湖,此湖呈菱形,座标西北角2°53′N 98°31′E / 2.88°N 98.52°E / 2.88; 98.52,东南角2°21′N 99
  • 辉砷钴矿辉砷钴矿(Cobaltite)是一种钴和砷的硫化物矿物,化学式为CoAsS,但实际出产的可含有多达10%的铁以及不定量的镍。矿石的晶体结构与黄铁矿(FeS2)相似,其中一半的硫原子被砷取代。该
  • 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委员会(瑞典语:Nobelkommittén för fysiologi eller medicin)是推举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诺贝尔委员会,成员由卡罗琳学院的50人机构卡罗琳学院诺贝尔大会
  • 托勒密十五世托勒密十五世·菲洛帕托尔·菲洛墨托尔·恺撒(希腊语:Πτολεμαίος ΙΕ' Φιλοπάτωρ Φιλομήτωρ Καίσαρ,拉丁化:Ptolemaíos XV Philopátōr P
  • 吲哚吲哚(拼音:yǐn duǒ,注音:ㄧㄣˇ ㄉㄨㄛˇ,粤拼:jan5 do2,音同“引朵”、IUPAC命名:indole),是芳香杂环有机化合物,为双环结构,包含了一个六元苯环和一个五元含氮的吡咯环。因为氮的孤
  • 棕榈酸棕榈酸(Palmitic acid),又称软脂酸,IUPAC名十六(烷)酸,是一种饱和高级脂肪酸,以甘油脂的形式普遍存在于动植物油脂中,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棕榈油、棕榈仁油、牛油、乳酪、牛奶及肉类
  • 德克萨斯革命得克萨斯胜利得克萨斯革命(Texas Revolution)亦称得克萨斯独立战争(Texas War of Independence),是1835年10月2日至1836年4月21日间在墨西哥和当时其属地得克萨斯之间爆发的一场
  • 第一滴血《第一滴血》(英语:First Blood)是一部1982年美国心理惊悚(英语:Psychological thriller)动作片,为泰德·柯契夫(英语:Ted Kotcheff)执导。改编自大卫·莫瑞尔(英语:David Morrell)在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