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瓶鼻鲸

✍ dations ◷ 2025-09-10 09:11:47 #IUCN数据缺乏物种,喙鲸科,1770年描述的动物

北瓶鼻鲸(学名:)又称北大西洋瓶鼻鲸,平头鲸,瓶头鲸和陡头鲸。可说是人类研究最深入的喙鲸类,其中有一部分要归因于长期的捕鲸历史。19世纪时,有数位英国与挪威的自然学家参与捕鲸的行业,他们提供了许多关于被捕获的北瓶鼻鲸的细节描述,而捕鲸业也提供了大量尸体供科学研究之用。

1770年,Forster在“Kalm, Travels into North America”一书的译本注释中首次提到北瓶鼻鲸,当时的学名为“”,种名源自拉丁文的,意思是“瓶子”或“烧瓶”,反映其嘴喙形状。1776年Müllar将名称改为,移入瓶鼻鲸属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叫,直到20世纪初才变更为现今的有效学名。

其他俗名:Northern Atlantic Bottlenosed Whale、Flathead(英)、(格陵兰)、、、(挪威)、(挪威、丹麦)、(德国)、(瑞士)

出生时身长体重:3-3.5m,体重未知

最大身长体重记录:雄-9.8m、雌-8.7m;体重5,800~7,500kg

寿命:至少37年

北瓶鼻鲸的体型长但圆胖,有显著的嘴喙与高耸的额隆。背鳍可达三十公分高,位于背部约全长三分之二的位置,外观呈镰刀形,尖端通常略微突出。胸鳍小而笔直,末端浑圆,尾鳍中央无凹刻。由头部外观可区分性别,成年雄鲸前额白而前凸至接近方形,雌鲸则较灰而呈球状(未成年雄鲸介于两者之间)。下颚尖端长有二颗牙齿,通常只有成年雄鲸的牙齿会生长至露出牙龈,略微朝前方弯曲,牙齿上有时会有茗荷介(鹅颈蕂壶)附生。少部分雄鲸可能有四颗牙齿或终生无牙。

成鲸的体色背部呈灰至褐色,腹部则较浅;幼鲸的体色较成鲸来得深,接近黑褐色。身上常有白或浅黄色的椭圆形伤痕,随着年龄增加范围会变得更大,在腹部与身体侧面尤其明显。成年雄鲸在前额额隆处有明显的白色区块,并会延伸至眼睛后方,被称作,似乎是“白额头”的意思;年老雌鲸在喷气孔后方多有白色形似衣领的斑纹,昔日挪威捕鲸者称之为,意思就是“有环的鱼”。

北瓶鼻鲸仅在北大西洋发现,主要分布于亚北极区域的冷温带海域。在大西洋西部主要栖息于戴维斯海峡(Davis Strait)与拉不拉多海(Labrador Sea)北部,以及位于加拿大新科斯细亚省(Nova Scotia)北方,特称为“The Gully”的海域;在大西洋东部则位于格陵兰、北极海与巴伦支海(Barents Sea),至于圣劳伦斯湾(Gulf of St. Lawrence)、哈得孙湾(Hudson Bay)、北海(North Sea)、与波罗的海(Baltic Sea)等地则较不常见。在北太平洋北方曾有几起北瓶鼻鲸的目击报告,据推测应该是贝氏喙鲸(Baird's Beaked Whale)。北瓶鼻鲸偏好1,000米深以上的深水域,偶尔会在有浮冰的海域出现。它们的移动情形复杂,似乎不遵循一般大型鲸类“夏季往北,冬季南移”的迁徙原则。北瓶鼻鲸似乎会季节性地在比斯开湾(Bay of Biscay)出现,时间约在5至8月,此时在较高纬度的巴伦支海与格陵兰海(Greenland Sea)也相当容易发现它们的身影。

北瓶鼻鲸通常以1至4头鲸组成的群体出现,多于此数目的情形相当罕见,不过曾有多达20头的记录。有时可在海面上同时看许多这样的独立小群。其群体通常仅由成年雌鲸与幼鲸或未成年鲸所组成,有时会包括一至数头成年雄鲸。北瓶鼻鲸是好奇心很强的动物,它们会接近静止不动或以慢速前进的船只,并会在附近游动,观察到满意为止;这项特点最早由捕鲸者发现并加以利用,他们将船开到北瓶鼻鲸常出没的海域后就停船在海面漂浮,静待它们主动靠近船只。其水面行为包括静止不动一段时间,然后突然朝不同方向游动,有时会作鲸尾击浪(lobtailing)与跃身击浪(breaching)的动作。

曾有捕鲸者声称北瓶鼻鲸在被鱼叉刺中时有时会潜水达二小时之久,不过其潜水时间一般在14至70分钟之间,常潜至800米以下的深度,最深记录为1,500米。深潜后通常会在海面停留约10分钟左右,此时每30至40秒换气一次,多分枝状的喷气可达1至2米高。下潜时不会高举尾鳍,通常会在同一地点浮出水面。

北瓶鼻鲸会发出不连续的哨声、吱喳声与滴答声,以及突然的爆冲音等,频率与持续时间各不相同,可能与觅食和个体间联系有关。

大多数北瓶鼻鲸在春季至夏季初(4至6月)间生产,不过在“The Gully”曾经于8月时发现新生的幼鲸。怀孕期约为12个月,哺乳期至少在1年以上,幼鲸会在母亲身旁待上2年左右。虽然由过去的捕鲸资料显示,雌鲸每2年生产一次,不过平均生殖间隔可能超过2年。

北瓶鼻鲸优越的潜水能力让它们能够潜至深海觅食,在胃中曾经发现海星,推测它们可能会在海底附近觅食。主要食用枪乌贼与鱿鱼,其中又以手钩鱿属(),特别是这个种最受它们喜爱,为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它们也会食用鲱鱼、格陵兰大比目鱼、银鲛、星貂鲛、�等多种鱼类,还有虾甚至是海参等。

已知最早捕捉北瓶鼻鲸的捕鲸船是苏格兰克科底港(Kirkcaldy)的酋长号(chieftain),1852年该艘船在佛洛比西尔湾(Frobisher Bay)捕获28头北瓶鼻鲸。由于在它们的头部发现有鲸脑油(spermaceti,说明详见抹香鲸)的存在,到了1877年,捕鲸规模开始扩大,至1891年时挪威已经有70余艘捕鲸船在此北大西洋作业,该年共捕杀了3,000头以上的北瓶鼻鲸。捕捉北瓶鼻鲸的船只排水量约30至50公吨,包含船首与船尾共备有4到6门的捕鲸炮,不过其捕鲸炮鱼叉的前端没有设置炸药,这点与捕捉大型须鲸的捕鲸船不同。1头北瓶鼻鲸约可提炼1公吨油,若是体型巨大的雄鲸可达3至4吨;成年雄鲸约可取得300到400磅重的鲸脑油。

北瓶鼻鲸在19世纪晚期的25五年内,由英国与挪威船队的捕获记录合计达22,000头以上,这还不包括许多死亡或重伤但未被寻获的个体。挪威持续捕捉北瓶鼻鲸至1973年后即停止,该年英国鲸肉市场(用制宠物食品)也依法关闭,国际捕鲸委员会(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自1977年起取消了北瓶鼻鲸的捕捉配额,并全面展开保护。毫无疑问的,捕鲸是某些地区族群量减少的主因,特别是在大西洋东北部,但减少的量究竟有多少引起激烈的争论。目前所有族群皆已保育25年以上,已有明显的回复。根据1980年代末期的一项调查,估计至少有5,000头北瓶鼻鲸生存于冰岛与法罗群岛(Faoroe Islands)附近海域。虽然它们未因渔业影响而大量死亡,但可能受到“The Gully”附近石油与天然气开发带来的威胁。

相关

  • 3d2 4s22, 8, 10, 2蒸气压第一:658.8 kJ·mol−1 第二:1309.8 kJ·mol−1 第三:2652.5 kJ·mol−1 (主条目:钛的同位素钛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Ti,原子序数22,是银白色过渡金属,其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英语: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简称MDS)又译为骨髓发育不良综合征、骨髓生成不良综合征、骨髓化生不良综合征,为一种因骨髓中未成熟血球不正常增生导致的血
  • 灰色灰色介于黑和白之间的一系列颜色,可以大致分为深灰和浅灰。像乌云密布的天空、草木灰及铅都是灰色的。在欧洲及北美,大部分人认为灰色是中性、一致性、无聊、不确定、老年、冷
  • 默里·盖尔曼默里·盖尔曼(英语:Murray Gell-Mann,1929年9月15日-2019年5月24日),美国物理学家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因对基本粒子的系统分类的成功建立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而获得1969年诺贝尔
  • 边界条件在微分方程中,边值问题是一个微分方程和一组称之为边界条件的约束条件。边值问题的解通常是符合约束条件的微分方程的解。物理学中经常遇到边值问题,例如波动方程等。许多重要
  • 陈冠学陈冠学 (1934年2月1日-2011年7月6日),台湾作家。冠学先为笔名,后全面改用。出身日治台湾台南州学甲庄大湾(在今台南市学甲区),父亲陈彭携家前往台湾屏东县新埤乡开垦,自此陈家于此定
  • 常 鼐常鼐(满语:ᠴᠠᠩᠨᠠᡳ,穆麟德:cangnai),满洲镶红旗人,清朝官员、清朝工部尚书。曾任礼部左侍郎。康熙十四年十月壬午,接替吴达礼,担任清朝工部尚书,后革。由伊桑阿接任。
  • 因州和纸因州和纸(现日本鸟取县的纸)初期形态在1050前被记载于《延喜式》之中。《延喜式》又称《延喜格式》,《延喜格式》是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编写的法令细则。是平安时代的三大格式之一
  • 蒂姆·麦格罗蒂姆·麦格罗(英语:Tim McGraw,本名Samuel Timothy Smith),1967年5月1日出生于路易斯安那州的德里市。美国著名乡村音乐歌手,作品曾多次登上乡村音乐榜的榜首,出品过六张超白金专辑
  •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列表这是一个关于基态电中性原子的电子组态──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方式的列表。此列表按照原子序数的递增顺序进行排列,列表表头由左至右依次为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和由1至7的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