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瓶鼻鲸

✍ dations ◷ 2025-07-21 05:22:12 #IUCN数据缺乏物种,喙鲸科,1770年描述的动物

北瓶鼻鲸(学名:)又称北大西洋瓶鼻鲸,平头鲸,瓶头鲸和陡头鲸。可说是人类研究最深入的喙鲸类,其中有一部分要归因于长期的捕鲸历史。19世纪时,有数位英国与挪威的自然学家参与捕鲸的行业,他们提供了许多关于被捕获的北瓶鼻鲸的细节描述,而捕鲸业也提供了大量尸体供科学研究之用。

1770年,Forster在“Kalm, Travels into North America”一书的译本注释中首次提到北瓶鼻鲸,当时的学名为“”,种名源自拉丁文的,意思是“瓶子”或“烧瓶”,反映其嘴喙形状。1776年Müllar将名称改为,移入瓶鼻鲸属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叫,直到20世纪初才变更为现今的有效学名。

其他俗名:Northern Atlantic Bottlenosed Whale、Flathead(英)、(格陵兰)、、、(挪威)、(挪威、丹麦)、(德国)、(瑞士)

出生时身长体重:3-3.5m,体重未知

最大身长体重记录:雄-9.8m、雌-8.7m;体重5,800~7,500kg

寿命:至少37年

北瓶鼻鲸的体型长但圆胖,有显著的嘴喙与高耸的额隆。背鳍可达三十公分高,位于背部约全长三分之二的位置,外观呈镰刀形,尖端通常略微突出。胸鳍小而笔直,末端浑圆,尾鳍中央无凹刻。由头部外观可区分性别,成年雄鲸前额白而前凸至接近方形,雌鲸则较灰而呈球状(未成年雄鲸介于两者之间)。下颚尖端长有二颗牙齿,通常只有成年雄鲸的牙齿会生长至露出牙龈,略微朝前方弯曲,牙齿上有时会有茗荷介(鹅颈蕂壶)附生。少部分雄鲸可能有四颗牙齿或终生无牙。

成鲸的体色背部呈灰至褐色,腹部则较浅;幼鲸的体色较成鲸来得深,接近黑褐色。身上常有白或浅黄色的椭圆形伤痕,随着年龄增加范围会变得更大,在腹部与身体侧面尤其明显。成年雄鲸在前额额隆处有明显的白色区块,并会延伸至眼睛后方,被称作,似乎是“白额头”的意思;年老雌鲸在喷气孔后方多有白色形似衣领的斑纹,昔日挪威捕鲸者称之为,意思就是“有环的鱼”。

北瓶鼻鲸仅在北大西洋发现,主要分布于亚北极区域的冷温带海域。在大西洋西部主要栖息于戴维斯海峡(Davis Strait)与拉不拉多海(Labrador Sea)北部,以及位于加拿大新科斯细亚省(Nova Scotia)北方,特称为“The Gully”的海域;在大西洋东部则位于格陵兰、北极海与巴伦支海(Barents Sea),至于圣劳伦斯湾(Gulf of St. Lawrence)、哈得孙湾(Hudson Bay)、北海(North Sea)、与波罗的海(Baltic Sea)等地则较不常见。在北太平洋北方曾有几起北瓶鼻鲸的目击报告,据推测应该是贝氏喙鲸(Baird's Beaked Whale)。北瓶鼻鲸偏好1,000米深以上的深水域,偶尔会在有浮冰的海域出现。它们的移动情形复杂,似乎不遵循一般大型鲸类“夏季往北,冬季南移”的迁徙原则。北瓶鼻鲸似乎会季节性地在比斯开湾(Bay of Biscay)出现,时间约在5至8月,此时在较高纬度的巴伦支海与格陵兰海(Greenland Sea)也相当容易发现它们的身影。

北瓶鼻鲸通常以1至4头鲸组成的群体出现,多于此数目的情形相当罕见,不过曾有多达20头的记录。有时可在海面上同时看许多这样的独立小群。其群体通常仅由成年雌鲸与幼鲸或未成年鲸所组成,有时会包括一至数头成年雄鲸。北瓶鼻鲸是好奇心很强的动物,它们会接近静止不动或以慢速前进的船只,并会在附近游动,观察到满意为止;这项特点最早由捕鲸者发现并加以利用,他们将船开到北瓶鼻鲸常出没的海域后就停船在海面漂浮,静待它们主动靠近船只。其水面行为包括静止不动一段时间,然后突然朝不同方向游动,有时会作鲸尾击浪(lobtailing)与跃身击浪(breaching)的动作。

曾有捕鲸者声称北瓶鼻鲸在被鱼叉刺中时有时会潜水达二小时之久,不过其潜水时间一般在14至70分钟之间,常潜至800米以下的深度,最深记录为1,500米。深潜后通常会在海面停留约10分钟左右,此时每30至40秒换气一次,多分枝状的喷气可达1至2米高。下潜时不会高举尾鳍,通常会在同一地点浮出水面。

北瓶鼻鲸会发出不连续的哨声、吱喳声与滴答声,以及突然的爆冲音等,频率与持续时间各不相同,可能与觅食和个体间联系有关。

大多数北瓶鼻鲸在春季至夏季初(4至6月)间生产,不过在“The Gully”曾经于8月时发现新生的幼鲸。怀孕期约为12个月,哺乳期至少在1年以上,幼鲸会在母亲身旁待上2年左右。虽然由过去的捕鲸资料显示,雌鲸每2年生产一次,不过平均生殖间隔可能超过2年。

北瓶鼻鲸优越的潜水能力让它们能够潜至深海觅食,在胃中曾经发现海星,推测它们可能会在海底附近觅食。主要食用枪乌贼与鱿鱼,其中又以手钩鱿属(),特别是这个种最受它们喜爱,为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它们也会食用鲱鱼、格陵兰大比目鱼、银鲛、星貂鲛、�等多种鱼类,还有虾甚至是海参等。

已知最早捕捉北瓶鼻鲸的捕鲸船是苏格兰克科底港(Kirkcaldy)的酋长号(chieftain),1852年该艘船在佛洛比西尔湾(Frobisher Bay)捕获28头北瓶鼻鲸。由于在它们的头部发现有鲸脑油(spermaceti,说明详见抹香鲸)的存在,到了1877年,捕鲸规模开始扩大,至1891年时挪威已经有70余艘捕鲸船在此北大西洋作业,该年共捕杀了3,000头以上的北瓶鼻鲸。捕捉北瓶鼻鲸的船只排水量约30至50公吨,包含船首与船尾共备有4到6门的捕鲸炮,不过其捕鲸炮鱼叉的前端没有设置炸药,这点与捕捉大型须鲸的捕鲸船不同。1头北瓶鼻鲸约可提炼1公吨油,若是体型巨大的雄鲸可达3至4吨;成年雄鲸约可取得300到400磅重的鲸脑油。

北瓶鼻鲸在19世纪晚期的25五年内,由英国与挪威船队的捕获记录合计达22,000头以上,这还不包括许多死亡或重伤但未被寻获的个体。挪威持续捕捉北瓶鼻鲸至1973年后即停止,该年英国鲸肉市场(用制宠物食品)也依法关闭,国际捕鲸委员会(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自1977年起取消了北瓶鼻鲸的捕捉配额,并全面展开保护。毫无疑问的,捕鲸是某些地区族群量减少的主因,特别是在大西洋东北部,但减少的量究竟有多少引起激烈的争论。目前所有族群皆已保育25年以上,已有明显的回复。根据1980年代末期的一项调查,估计至少有5,000头北瓶鼻鲸生存于冰岛与法罗群岛(Faoroe Islands)附近海域。虽然它们未因渔业影响而大量死亡,但可能受到“The Gully”附近石油与天然气开发带来的威胁。

相关

  • 社会生活生活是人类活着的期间所做的一切行为的总称。社会生活是日常生活、都市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艺术生活、宗教生活的总称。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各行各业的工作,对社会来说
  •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Malayo-Polynesian languages)是南岛语系以下的一个分支,使用人口约有3亿8550万。在过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有时候也被当作是南岛语系的同义词。马来-波
  • 山泥倾泻山体滑坡(英文:Landslide),又称山崩、山泥倾泻或土溜,是指在重力的影响下块体沿着一段山坡下滑的坍方现象。若是土体坍方时,混和雨水或河水则演变成土石流。地滑又称走山,是融合岩
  • ǀ不送气齿搭嘴音(Tenuis dental click)是一种辅音,主要出现于南非的一些口语中。其中,术语“不送气”(tenuis)又称“无声爆破音”,特指清音、不送气(unaspirated)、未颚音化、未声门化
  • 载人国际空间站载人发射任务列表列出了国际空间站截至当前的所有载人发射任务。国际空间站的长期考察队员(远征队成员)在表格中以粗体标示,而对接时间一栏列出的是航天器的对接时间
  • 爱德华氏综合征参数所指定的目标页面不存在,建议更正成存在页面或直接建立下列一个页面(建立前请先搜寻是否有合适的存在页面可以取代):]]爱德华氏综合征(亦称18-三体综合征)是一种遗传疾病,是(所
  • 奥古王国REINO DE OKU 奥古王国坐落在喀麦隆东北部,位于巴门达省的Grassland地区,紧挨着奥古山脉。王国的首都是Elak, 拥有120.000居民,分布在36个部落里。它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由于火
  • 伊兹班 (铁路)İZBAN(音译伊兹班),或称Egeray ,是一个服务伊兹密尔及其周边都会区的通勤铁路系统,其路线主要依一南北向轴线延伸,并可区分为南线与北线两个区段。该系统当前每日乘坐次数为185
  • 赵锦 (嘉靖进士)赵锦,字元朴,号麟阳。明朝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嘉靖甲辰进士,历官世宗、穆宗、神宗三朝,官至刑部尚书,赴任途中卒。师事王守仁。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登甲辰
  • 装熟装熟,港澳地区称为扮熟、博fd(“fd”是英文单字“friend”的缩写,即朋友),又称扮老友,指跟不太认识的人充作很熟的朋友的意思。在网络文化里,经常装熟的人又被称为装熟魔人。装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