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以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为生,主要聚居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南丹、金城江、都安等地,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有集中分布。这个地区紧靠云贵高原东麓,中部是茅南山,东北部是九万大山,西北部是凤凰山,西南部是大石山区,属亚热带气候,适合于农耕畜牧。
毛南族使用毛南语,属侗台语族侗水语支(一说为或)。2010年前该语言没有书写系统,曾用汉字音义拼记或以汉字为基础创造新字来记录毛南语的民歌和宗教诵本等,称“土俗字”。2010年后才出现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毛南语拼音方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语言特点粗略来说句法属SVO类型(即主语+动词+宾语),如 Maenz(他/她)bai(去)her(集市)“他/她去赶集/赶墟”;中心语位于修饰语之前,如 mus(猪)naem(黑)“黑色的猪”。现代政治经济词汇多为汉语西南官话借词,旧的汉语借词多为广西平话借词。语音方面,一般认为有8个能区别意义的声调;毛南语的声母系统(80多个声母)比汉语(约20个声母)、壮语(约30个声母)等复杂。毛南人多通壮语和汉语,通用汉语文。小学、中学采用汉语课本,用汉语教授,但小学老师讨论教案多使用毛南语。毛南族主要聚居于广西环江县下南乡,日常语言一般是毛南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政府官方语言是汉语西南官话。毛南族的另外一个分支(约占人口1/3)聚居于贵州南部,通用“扬黄话”,所以也叫“扬黄人”。
毛南族自称“阿南”/ʔai˦˨naːn˧˩˨/,或者“毛南”/maːu˨˦naːn˧˩˨/,意为“当地人”。唐代以前的“僚”,宋、元、明 时代的“伶”,与毛南人的先祖有渊源关系。史籍中曾先后出现过“茅滩”、“茆滩”、“茅难”、“冒南” 、“毛难”、“毛南”等名称。
1986年以前称毛难族。
毛南族人擅长竹编工艺。编制的竹帽做为当地男女订情之物。细密的竹帽代表两人的情意绵绵。
毛南族多信仰道教,也有少数信仰佛教。
明伦白切香猪是毛南族的名菜,用当地产香猪加佐料蒸制而成。此外还有:甜红薯;螺蛳酸,蒜头酸水,鸭血酱,豆腐肴。
毛南族的“南瓜节”为农历九月九日。各家把收获到家的形状各异,桔黄色的大南瓜摆满楼板,逐一挑选。年轻人走门串户,到各家评选“ 南瓜王”。不仅要看外观,而且要透过表面看到瓜籽。 待到众人意见基本一致,由一身强力壮者用砍刀劈开“ 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瓢,把饱满的籽留作来年的种子。再把南瓜切成块,放进小米粥锅里,以文火煨炖到烂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然后众人共餐同享。
“分龙节”,又叫“五月庙节”,是毛南族特有的节日,在阴历的“分龙”日前两天开始举行,主要是祭祀神灵与祖先,全村男女以及外嫁的女子和远道的亲友都赶来参加,隆重而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