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片椎类

✍ dations ◷ 2024-09-20 05:36:28 #离片椎类
离片椎目(Temnospondyli),因为翻译的不同又称离椎螈目、离椎龙目、离椎目,是原始两栖类的重要但极度分化的分类,在石炭纪、二叠纪及三叠纪非常繁盛。当中有部分一直保持原有的生理形态,挣扎求存至白垩纪,在它们的演化历史中,它们适合生活在很多不同的环境,包括淡水、半水、两栖、陆地及近岸的海洋,而它们的化石遗骸在每一个大洲中都有发现。一开始古生物界的学者们并不认同滑体亚纲的祖先是离片椎目,甚至有学者倾向于整个离片椎目在没有后裔下完全灭绝;然而,这场争论在最近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结果和大量发现的过渡化石之下,证明了离片椎目和滑体亚纲的紧密演化关系。离片椎目因为外形和生态位相近,比较容易和离龙目搞混。离片椎目原先是因其脊骨的结构而被分类。较早期称为块椎类的脊骨很复杂,包含了数个分离的元素。三叠纪大型水中全椎类形态的脊骨则较简单及脆弱。这种形态都是离片椎目的亚目。块椎类的椎间体较大及呈楔子状,而椎侧体是较细小的骨块,填充在前后两个间椎体之间。这两个结构同时支撑著神经弓,发展完好及互扣的椎骨关节突加强脊骨之间的连系。粗壮的脊骨及四肢使很多块椎类可以部分或完全生活在陆地上。全椎类没有了椎侧体,而脊柱缩减成由椎间体组成的简单骨块。这一种脊骨适合完全的水中生活。这一种分类化现已发觉并不可行。块椎类的情况其实是所有两栖类共通的原始状况。纯粹全椎类则似乎是源自不同的祖先。一些离川锥目的脊椎在不同位置有块椎类、半块椎类及全椎类的脊骨。其他拥有过渡性形态的生物则不能被分类。但是,最少根据一些分析,全椎类可以是一个分支。离片椎目 Temnospondyli以下是一个支序分类学的分支图:Saharastega引螈总科Capetus树匐螈科Euskelia德维娜螈亚目SclerothoraxArchegosauroidea全椎类离片椎目最早出现于3亿3千万年前的石炭纪早期。在石炭纪,离片椎目包括了原始中等身型(例如 树匐螈)或大型的半水中生物(例如 Cochleosaurus(英语:Cochleosaurus))。其他较为进化的则很细小及像蝾螈或有尾目,当中一类,如鳃龙(英语:Branchiosaurus),仍保有像现今墨西哥蝾螈的外鳃。在约3亿年前的石炭纪末期及二叠纪初期,有几类演化出粗壮的四肢及脊骨,并开始适合陆地生活(例如双顶螈科(英语:Dissorophidae)与窝龙科(英语:Trematopidae)),或是重型的半水中掠食者(如引螈总科(英语:Eryopidae))。在二叠纪中晚期,离片椎目主宰了淡水的生态系统,包括东欧的Melosaurus(英语:Melosaurus)。由于这些两栖类不断的繁衍及多样化,出现了很多类水中生活的生物。它们的脊骨逐渐脆弱,四肢细小及退化,头颅骨变得大而扁平,眼睛向上。这些包括了全椎类及其他相关的类群。其他的发展成幼长的鼻端及像鳄鱼,但却没有装甲。这一类包括了已知最大的两栖动物:来自巴西及长9米的巨型锯齿螈(英语:Prionosuchus)。在三叠纪早期,窝龙科是除了海蛙外唯一能适合海中生活的。Capitosauroidea包括了中等至巨大的物种,长2.3-4米或更长,有着巨大及非常扁平的头颅骨,最大的虾蟆螈头颅骨更超过1米。这类动物似乎生活在河底,有可能大部分时间或一生都生活在水中,透过突然开口吸食鱼类或细小的四足总纲维生。在三叠纪晚期,部分离片椎目出现了幼态延续的特征,包括Dvinosauria及童鳃螈,在成年时依然保有幼体的外鳃。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灭绝了所有大型的离片椎目。只有两类在冈瓦那大陆的仍然生存,包括短肢螈科及Chigutosauridae。最近代的离片椎目是巨大的科尔鳄,生存于白垩纪中期的澳洲。估计它们是生活在对鳄鱼算为寒冷的裂谷中,与恐龙一同生活,估计体重可达 500千克(1,100磅)。

相关

  • 载体蛋白载体蛋白(英语:carrier protein)简称“载体”,是参与离子、小分子或高分子跨越生物膜进行运输的一类多回旋折叠蛋白质。载体蛋白都是跨膜蛋白,它们能在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过程中
  • 脑控脑控是指代用电脑、无线电、电磁辐射(如微波听觉效应)、或其他科学技术手段,远程控制受害者的大脑精神、意识,即“Electronic harassment”所称的精神控制(Mind control)。脑控是
  • U.S. Census Bureau美国普查局(英语: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按《美国法典第13卷 § 11》官方称呼为Bureau of the Census)是美国商务部经济和统计管理局下属的一个机关。它的任务由美国宪
  • SOS修复SOS反应(SOS response)也称应急反应,由克罗地亚人 Miroslav Radman 在1975年发现和命名,是指染色体DNA受到严重损伤时细胞做出的应激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多种基因被诱导表达,其中1
  • 五重键五重键(英语:Quintuple Bond),是指有机化学中,原子之间有5对价电子组成的共价键。五重键很罕见,直到2005年才从一个二铬化合物中发现,仅能在含铬、钼、钨的化合物中发现。例如:
  • 尼泊尔内战尼泊尔王国支援:尼泊尔内战(尼泊尔语:नेपालको जनयुद्ध),是1996年至2006年间尼泊尔发生的,由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发动的一场内战。尼共(毛)称之为“人民战争”(जनयु
  • 鼩形类鼩形亚目(学名:Soricomorpha),又名鼩鼱亚目,是生物学上真盲缺目的一个分化支。在过去,鼩形亚目的动物都属于食虫目。后来发现食虫目属下的物种其实原来是多系群,所以有不少原来属于
  • 嘉熙嘉熙(1237年—1240年)是宋理宗赵昀的第四个年号。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4年。
  • 骡子Equus mulus Erxleben, 1777骡子(学名:Equus ferus × asinus)是马和驴的杂交种。严格地说,在中文里母马和公驴的后代称为马骡(“骡,驴父马母者也”《说文解字注》。“骡”是“骡
  • 普莫诺蝎普莫诺蝎(学名:Pulmonoscorpius kirktonensis,字面意思为“会呼吸的蝎子”),又称为氧蝎、肺蝎,是一种已绝种的巨型蝎子,生活于石炭纪的维宪阶时期。化石曾发现于苏格兰的西洛锡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