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泽园

✍ dations ◷ 2025-10-19 22:45:25 #中国墓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社会福利

漏泽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福利设施,是制度化后的公墓。漏泽园始于北宋宋徽宗崇宁三年,宋徽宗在蔡京建议设置,其后各朝一直沿用。

中国的公墓制度,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桓帝</ref>后汉书卷7:“今京师厮舍,死者相枕,郡县阡陌,处处有之,甚违周文掩胔之义。其有家属而贫无以葬者,给直,人三千,丧主布三匹;若无亲属,可于官壖地葬之,表识姓名,为设祠祭。”</ref>,其后魏唐等统治者亦有此施政。至北宋宋徽宗时期,蔡京于1104年2月3日建议设置漏泽园以官地收葬无主及穷乏骸骨,漏泽园制度正式确立,随后各朝一直沿袭未改,元明皆有设立。

宋代的漏泽园内,单个墓葬很小,一般是两个方砖上刻上编号、死者姓名、年龄、性别、籍贯、职业、身份、尸体来源、死亡和葬埋日期、占地面积、墓地性质等资料,一个方砖放在墓上,一个方砖放在墓坑中。这使得学者能循此研究分析漏泽园的墓主性质。宋代的漏泽园经费,与居养院、安济坊同样,主要来自地方的常平钱。所葬者有三种:一者为死在家中,家境贫穷无法安葬,亲属可请求葬至漏泽园;二者是当地的无主尸;三者是寄放在寺观中而无亲属认领的无主尸。

自北宋以来,漏泽园皆由佛教僧人打理,漏泽园中还建有屋舍,供守园僧居住。漏泽园一般选在高旷不毛之地,四周建有围栏,阻闲杂人等进入。埋葬者有葬地8或9尺,,深3尺,以千字文为号,记死者姓名、乡贯、年月日等资料。

相关

  • 菌异营菌异养(英语:Myco-heterotrophy)是植物与真菌的一种共生关系,此关系中植物不行光合作用,而是与真菌形成菌根后,透过寄生真菌取得全部或部分的有机养分。菌异养被认为是一种欺诈行
  • 阿瑟·凯莱阿瑟·凯莱(英语:Arthur Cayley,英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
  • 最终宿主宿主(英语:Host),也称为寄主,是指为寄生物包括寄生虫、病毒等提供生存环境的生物。最终宿主(primary host或definitive host)是指寄生物的成虫赖以寄生的物种。这类宿主通常为寄生
  • 阿尤布时期阿尤布王朝(Ayyubid dynasty)为12世纪-13世纪统治埃及、叙利亚、也门的伊斯兰教王国。该王朝由库尔德人建立,全盛时期的版图延伸至圣城麦加与北伊拉克。由阿尤布、谢尔库赫兄弟
  • 最高建筑及结构物列表最高建筑及结构物列表包括人类历史上已完成、兴建中、兴建时停工但仍未完成以及已摧毁的建筑物与非建筑结构物。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境内的哈里发塔高度为829.84米,为当
  • 阿方索·费雷罗·拉马尔莫拉阿方索·费雷罗·拉马尔莫拉(Alfonso Ferrero, Cavaliere La Màrmora) (1804年11月18日-1878年1月5日) 意大利将军和政治家。他的兄弟亚历桑德罗·拉马尔莫拉建立了意大利军
  • 孙原贞孙原贞,名禹,字原贞,以字行。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授司部主事,历郎中。正统初年,以荐擢河南右参政,再迁浙江布政使。后来担任兵部左侍郎,镇守浙江,景泰三年六月进兵部尚书,是年十二月
  • 吴克敬吴克敬(1954年-),中国作家,出生于陕西扶风,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西安作协主席等职务。曾任职于《西安日报》《西安晚报》,2010年当选西安市作协主席。曾荣获冰心
  • 阿兹达哈卡阿兹达哈卡(Aži Dahāka)是波斯神话中登场的三头龙,后来变成查哈克。根据波斯古经,拥有3头3口6目和能遮蔽天空的巨大翅膀,能操使一千种魔术。体内有许多爬虫类等邪恶生物,为了避
  • 拉希德·卡拉米拉希德·卡拉米(阿拉伯语:رشيد كرامي‎,拉丁化:Rashid Karami,1921年12月30日-1987年6月1日), 黎巴嫩逊尼派政治家。卡拉米的父亲阿卜杜勒·哈米德·卡拉米是1941年“反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