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巴哥陆鬣蜥

✍ dations ◷ 2025-08-02 21:09:44 #加拉巴哥陆鬣蜥

加拉帕戈斯陆鬣蜥(学名:)是一种属于美洲鬣蜥科的蜥蜴,也是陆鬣蜥属两个物种的其中之一。为生存于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特有种,主要栖息于其中的费尔南迪纳岛(Isla Fernandina)、伊莎贝拉岛(Isla Isabela)、圣克鲁兹岛(Isla Santa Cruz )、北西摩岛(Isla Seymour Norte)、小西班牙岛(Isla Española)以及南普拉萨岛(Isla Plaza Sur)。

栖息于不同岛屿上的加拉帕戈斯陆鬣蜥族群,在型态与体表色彩上有所差异。其属名“”是源自希腊文的“”(多刺的)与“”(背脊),意指其排列于背上的尖刺。而种小名“”则是源自拉丁文中的“”(低矮的)与“”(背脊),意指这种鬣蜥背上的尖刺比起其他种类的鬣蜥更短。

19世纪时,到此探险的查尔斯·达尔文曾对加拉帕戈斯陆鬣蜥有如此的描述:“难看的动物,下半部呈橘黄色,上半部呈红褐色,由于低面角(low facial angle)的缘故,使它们的外表看起来格外地愚蠢。”这种鬣蜥的身长约3到5呎(feet),体重最重25磅,依其所栖息的岛屿而有所差异。

由于是变温动物,因此加拉巴哥陆鬣蜥白天时会停留在火山岩上晒太阳;到了晚上则到洞穴中睡觉,以维持体温。除此之外,当地某些鸟类会将这种鬣蜥身上的寄生虫与虱子吃掉,两者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关系。

加拉帕戈斯陆鬣蜥通常为草食性,不过有些个体具有机会性质的肉食行为,会补充一些昆虫、蜈蚣或腐肉。由于淡水在群岛上相当地缺乏,因此加拉巴哥陆鬣蜥主要是从当地的仙人掌(prickly-pear cactus)获取水分,而仙人掌的果实、花、茎甚至尖刺,构成了这些鬣蜥80%的食物来源。只有在雨季时,它们才能找到水池,并以一些齿苋属()植物的花为食。

根据估计,加拉帕戈斯陆鬣蜥约有60年的寿命。

加拉帕戈斯陆鬣蜥的性成熟大约发生于出生后8到15年之间,差异出现于不同岛屿上的族群,而交配期也同样依岛屿而定。在交配过后,雌性鬣蜥会迁移到沙地筑巢,并在一个深约18吋的凹洞中产下2到25颗卵,下蛋时间约在90天到120天后。

在South Plaza岛上,加拉帕戈斯陆鬣蜥与加拉巴哥海鬣蜥(,或称海鬣蜥)的生活领域发生重叠,而两种动物因而发生种间杂交,产生一些同时含有两物种特征的后代。这些杂交产生的个体长得像是雄性海鬣蜥与雌性陆鬣蜥的合体。虽然亲代是来自两个不同属的物种,但仍可存活,只是不具繁殖能力。

根据估计,大约有5000到10000只的加拉帕戈斯陆鬣蜥栖息于群岛上。在查尔斯·达尔文来到此地探险时,群岛中的圣地亚哥岛(Santiago Island)上还有数量相当充裕的加拉帕戈斯陆鬣蜥。当时这座岛称为“詹姆士国王岛”(King James Island),达尔文的纪录如下:“……当我们停留在岛上时,我们找不到一个位置,是可以让我们搭营,而没有它们的巢穴的。”。不过到了今天,圣地亚哥岛上的所有加拉帕戈斯陆鬣蜥族群已经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猪、老鼠、猫与狗。

原本由人类所带来,并在此野化的动物,是加拉帕戈斯陆鬣蜥最主要的生存威胁。野狗和野猫会攻击这些鬣蜥,并破坏它们的巢穴。而且由于数百万年来加拉巴哥群岛的孤立,鬣蜥们并未发展出逃离掠食者的能力。野猪在觅食的过程中,也会破坏鬣蜥巢穴,甚至吃掉产于其中的卵。此种现象普遍发生于塞罗阿苏尔火山(Cerro Azul volcano)地区以及伊莎贝拉岛上。此外,引进此地的山羊也与鬣蜥在食物及水的来源上发生竞争。山羊的觅食行为连带也影响了加拉巴哥鹰()的生存。

有一个将加拉帕戈斯陆鬣蜥重新引入巴尔特拉岛(Baltra Island)的计划。原来居住在这座岛上的陆鬣蜥遭过去驻扎于此的士兵当成射击标靶来作娱乐,因而在1954年完全灭绝。不过在1930年代,美国报纸发行人威廉·蓝道夫·赫斯特曾将这座岛上的陆鬣蜥带到几百米远的北西摩岛上(而且当时北西摩岛还没有鬣蜥生存,原因不明),这些陆鬣蜥因此成为查尔斯·达尔文研究站(Charles Darwin Research Station)的保留品系,用来重新引入巴尔特拉岛和其他区域。

相关

  • G01ATC代码G(泌尿生殖系统及性激素药品)是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的一个分类,这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The 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Drug Statistics Met
  • 拉斯特法里运动拉斯塔法里运动(Rastafari movement),又被称为拉斯塔法里教(Rastafarianism),是1930年代起自牙买加兴起的一个黑人基督教宗教运动与社会运动。这项运动没有中心领袖,信徒之间有非常
  • 蓝水海军蓝水海军(Blue-water navy),是指能将海上力量扩展到远洋及深海地区、具备远征作战能力(英语:Expeditionary warfare)的海军型态。所谓的蓝水,指的就是远洋的蓝色海水。蓝水海军要具
  • 李瑞清李瑞清(1867年-1920年),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戏号李百蟹,江西抚州人,中国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
  • 卡琳·克奈斯尔卡琳·克奈斯尔(1965年1月18日-)(Karin Kneissl)是一名奥地利外交官、学者、记者,是一名中东问题专家,目前担任奥地利外交部部长。出生在维也纳,却因为父亲担任约旦皇家航空机师的关
  • 克莱森重排反应克莱森重排反应,又称作Claisen重排反应,其最初形式是一个烯丙基苯基醚在高温(> 200°C)下发生的一个重排反应,产物是邻位烯丙基苯酚。反应的机理是σ重排(是史上第一个发现的σ重
  • 毕宏勇毕宏勇(1974年11月16日-)是中国退役跳高运动员。他在1995年世界锦标赛上得第12名,在资格赛跳出2.27米后,只跳出2.15米。他于1992年赢得亚洲青年锦标赛。他两度在男子跳高项目上为
  • 鲁道夫·乔佩雷纳鲁道夫·乔佩雷纳(西班牙语:Rodolfo Choperena,1905年2月11日-1969年7月19日),墨西哥男子篮球运动员。他曾代表墨西哥获得1936年夏季奥运会篮球比赛男子铜牌。他于1969年在墨西哥城去世。
  • 巴尼·凯布尔拜勒姆·威廉·凯伯尔(英语:Byrum William Cable,1935年7月29日-),美国NBA联盟前职业篮球运动员。他在1958年的NBA选秀中第2轮第10顺位被底特律活塞选中。
  • 佐佐木翔 (足球运动员)佐佐木翔(1989年10月2日-),日本足球运动员,现效力日职球队广岛三箭,日本国家足球队成员。佐佐木翔从幼稚园时开始接触足球,1998年小学三年级时进入横滨水手的青训系统。2005年时进入神奈川县立城山高等学校,2008年进入神奈川大学。时任大学足球部主教练的是曾经在甲府风林效力过的后卫木村哲昌,在木村教练的见识下,佐佐木开始踢边后卫。大学1年级时便是球队主力左后卫,第一年出场18次,并且在同年入选了日本U19国家队。2年级时出场22次并打入2球。3年级时佐佐木在球场上的位置开始发生改变出场20次打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