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饼,为华人传统饮食的一种,相传源于汉朝,当时将面食通称为饼,经历两千余年的演进,现今多指以面粉制成的点心,甚至加入奶油,衍生出中西合璧的滋味。外观从初始圆形至长方形、花形等,饼皮制法大致可分为台式、港式,其上的花纹也隐含了吉祥寓意,内馅更是丰富多样。汉饼用途也从充饥果腹,至婚俗、年节送礼、岁时祭典都不可少,于台湾甚至发展出各样在地化饼类。台湾百年汉饼知名品牌旧振南于2018年出版了《汉饼》一书,为全球第一本中英文双语介绍汉饼文化与美学书籍,并且于2018年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曝光,宣扬汉饼文化。
《周礼·醢人》郑众注述:“酏食,以酒酏为饼”。贾公谚:“以酒酏为饼,若今起胶饼”,这里的“胶”通“酵”,酏食算是较早的饼类食物了。
汉代以前,中国人的点心以糕粿为主。汉人发展出制饼的技术相传是因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将西方的植物油传入汉朝,因植物油不似猪油那般油腻,使汉人得以用油炸的方式制饼。
汉代的面食几乎都可称为饼。东汉刘熙《释名》解释道:“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
汉饼古称即是“胡饼”,“胡”字一有饼上撒胡麻之义,一有自西域传入、胡地之饼的意思。
一般认为,汤饼即现今汤面的雏型,汤饼实际是将和好的面团托在手里撕成面片,煮食 。此说法可见于宋代黄朝英《缃素杂记·汤饼》:“余谓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亦可见于《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羹汤者,有‘汤饼’之意存焉。古无‘面’字,凡麺食一概都叫作‘饼’。”
相传三国蜀汉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无法渡泸水,却也不忍牺牲人命祭河神,遂下令以面粉包牛、羊肉馅,做成49个面人头,作为祭拜溺水阴魂的供品,终得以平安归朝,此为“馒头”的前身。另相传诸葛亮为让孙权不得反悔将妹妹嫁给刘备,遂命人分送糕饼给东吴军民,将婚讯广为散布,后各地效仿于婚前送饼,此为“喜饼”由来。因此,糕饼业界奉诸葛亮为祖师爷。
饼模多为圆形,取其“团圆”之意;也有些为花形,有“花开富贵”的意涵,如牡丹、向日葵等。至于其他喜饼造型,则为因应现代婚宴习俗等衍生而出。
糕饼上的花纹图饰十分多样,不仅反应出传统工艺之美,也表现了华人民俗节庆、信仰与饮食文化之缩影,更隐含人们对于美好生活之想像与寄托,故题材多与吉祥、喜庆与福气有关。
汉饼营养成分之比例如下表:
其中主要成分说明如下:
汉饼的制作分为三个部分,一为饼皮,二为内馅,三为包馅与整形。
常见的饼皮有台式糕皮、港式糕皮、油皮和油酥皮。糕皮类具有甜、酥、松的特性;油皮类较无酥松感但强调软质地的口感;油酥皮则强调酥松感及层次感。
台式糕皮类糕饼是由单层皮直接包馅整形制作而成。台式糕皮的制作以面粉为主,将面粉中加糖浆搅拌后,会再加入蛋、奶粉等增加香气。之后会压成饼状再以模具成型,并印上喜字等图案。在上述步骤结束后,有的会再刷一层蛋液再烘烤,是为了呈色使图案层次分明及好看。因其制作过程,使所含水分由蛋、奶水代替,且未经过包酥法及擀卷,所以无法呈现层酥层次。若在配料中添加适量膨胀剂,如小苏打、碳酸氢铵等,可增添脆硬的口感。
港式糕皮与台式糕皮雷同,做法也相似,只是厚度会比较薄。
油皮的制作方法为将面粉与糖、猪油、水充分搅拌后放入塑料袋静置30分后再分割成油皮面团。油酥皮的做法是将油皮包裹油酥,擀出其特色的千层酥皮后包入内馅以高温烘烤。饼皮大多没有特定图案,有的会为了增添口感而撒上芝麻。此外,也可透过调整油皮与油酥的比例制作不同的口感。
包酥是油酥皮类糕点制作的最重要步骤,指油皮将油酥包住的动作。依据包酥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种:
内馅根据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偏好。如民国初年的人是以汉饼当茶点,因此偏好饱足感,内馅多为卤肉或肉角、冬瓜糖、虾仁、油葱酥、酥油等。
台式汉饼及港式汉饼二者各具风味,如港式汉饼做法较复杂且包装相较精致,因此在以前比较招人喜爱。但现今二者则没有特定制作方式,因此可组合成多种风味,如港式饼皮包台式内馅、台式油酥皮包港式内馅,或内馅甜咸混合。
双层内馅杆制法是将内馅分割后用手压扁,再将第二种内馅置于压扁内馅中间,用虎口还住第一种内馅,边捏边旋转后,用拇指将第二种内馅按于第一种内,再用虎口捏合开口。最后再捏紧收口,搓圆。
包馅方法是将饼皮两段往中间压扁,层次面朝上。先用中间向上下两端杆成椭圆形,再由中间向左右两端杆成圆形薄片。后将内馅至于饼皮中心,用虎口环住饼皮,边捏边旋转,并用拇指将内馅按压与饼皮中,再用虎口捏合开口。最后收口转紧,将多余的饼皮向下按压黏于表皮面团。
整形方法可经由不同的杆卷及捏制方式,制成自己想要的形状。如圆形、扁圆形、三角形、椭圆形、菊花形、枕头形、螺旋形等。有些也可用压模的方式制作。
之前的汉饼大多较油、较甜,所以存放时间较久,最多可保存1个月。如今着重于强调‘三高二低’的健康原则,口味多改成低脂、低糖、低热量、高钙、高纤,因此保存时间相对较短,保存期间会依据不同的种类而不同,通常为三天到一周。
汉饼的种类通常由外在饼皮决定,而以用途区分则主要分为岁时祭典、生命礼俗、休闲送礼三类。
依饼皮分类如下:
依用途分类如下:
台湾人吃糕饼的习惯是随着闽粤移民而来,当时生活困窘只求温饱,点心多以米至糕粿为主,少见饼类。清中叶后移民人口渐多,生活渐趋安稳,始有糕饼店出现,因原料有限,此时糕饼口味单纯,多以面粉加糖制成,内馅常是简单的糖、蒜蓉、番薯等。
日治时期,日式和果子、黑糖糕、羊羹等传入台湾,影响此时的糕饼口味大多偏甜。此时因日人制饼技巧传入、博览会频繁,使得糕饼业蓬勃发展。
国民政府来台后,带来了外省饮食。而因中美联防的缘故,西方饮食大量涌入,使糕饼的做法更加多元。光复初期,糕饼店多属小商店经营,1979年开放观光后,引进新技术、原料、经营理念,糕饼店更发展出连锁的经营模式。
1980年代,受全球化影响,国人饮食习惯西化,缩减传统糕饼市场。1977年超群面包西饼首度将西式喜饼引进台湾,因样式新颖、手工细致,改变台湾以肉饼为订婚喜饼的习惯,严重瓜分汉饼的市场。
之后,本土化的观念兴起,在行政院提出“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号召下,糕饼业积极开发新产品,并与地方政府合作,结合在地特色,如:台中市政府年年举办“台中糕饼节暨太阳饼文化节”、苗栗县政府结合客家传统麻糬,推广“麻糬饼”成为苗栗的糕饼代表。至此,传统糕饼因其独特的复古气息及地方文化特色而重获大众喜爱。
而各地的特色饼类,结合传统与创新,继续在台湾开创新的天地,并且经不断改良,成为更贴合现代口感又具有地方特色的精致小点。
现今随着网络发达,网购、宅配成为新的购物方式,也让许多原本不堪负荷店面、人力成本的传统老店多了新的销售管道。
依台湾分区,介绍各在地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