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汪清地震

✍ dations ◷ 2025-04-26 12:39:44 #1973年汪清地震

1973年汪清地震是指1973年9月29日发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的地震。是次地震震中位于北纬43.433度、东经129.400度,地震震级为MW 7.8级,震源深度约575.5千米。虽然地震震级较大,但由于震源深度过大,本次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

中国大陆的深源地震活动区的陆壳部分主要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1973年汪清地震即发生在空间投影呈南北向的吉林珲春、东宁、延吉、穆棱、牡丹江深源地震群中的属于日本海深震带深入中国大陆的一部分的珲春-汪清深震区。远离环太平洋地震带深入大陆边远地区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和五大连池火山是中国大陆东部仅有的滨太平洋休眠火山,而深震活动又被认为与火山活动具有共生关系。

珲春-汪清深震区附近曾发生过多次深源地震,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中国和朝鲜史料都有记载的发生于1597年10月6日的M≥8级的地震。由于这次地震的影响范围大,有感范围半径可达1800千米以上,所以曾被误以为震中位于渤海,直至21世纪初才被李裕澈等人确定本次地震的震中位置为中国东北部和朝鲜东北部一带。放眼于本次地震整个20世纪内,根据《中国地震简目》记载,从公元1905年起算近80年间,中国大陆东北地区先后共发生7级以上深震5次、6至6.5级深震9次,均属于上地幔地震活动。

1973年汪清地震的震中位于北纬43.433度、东经129.400度,地震震级为MW 7.8级,震源深度约575.5千米。受地震影响,中国吉林省、辽宁省、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和山东省有感,烈度不超过3(Ⅲ)度。除此之外,日本气象厅设立于日本本土多地的地震仪观测到了烈度阶级为3的摇晃。根据中国和日本报告的有感范围,可大致推定出本次地震有感范围最大半径超过了1800千米,其中日本北海道岛和本州岛东部地区震感最强。与中国大陆学者观点不同,美国地质勘探局认为本次地震的震中应为图们江口地区,测定的震级也较低,为mb 6.5级。

相关

  • 临床死亡临床死亡是一个医学术语,指心跳、呼吸停止。心跳停止的5至8分钟,又可称临床死亡期,人体仍可复苏。之后,人体进入生物学死亡期,人体无法被复苏。
  • 诺贝尔医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语:Nobelpriset i fysiologi eller medicin),通常合称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由诺贝尔基金会管理,该奖项每年颁发一次,用于表彰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作出重要发
  • 核仁组织区核仁组织区(Nucleolus organizer region, NOR)是指真核生物DNA上能参与核仁形成的区域。研究表明,核仁组织区上的DNA序列主要由反复出现的rDNA基因簇(英语:gene cluster)组成。在
  • 无穷小演算无穷小演算(infinitesimal calculus )是微积分学的早期名称,由莱布尼茨和牛顿在17世纪60年代,在像巴罗和笛卡尔这样的数学家的工作基础上各自独立发展出来。它包括了微分演算
  • 诏安客家人诏安客家人指出生或祖籍来自福建省漳州府诏安县客家族群者,是台湾目前急速减少的族群。主要以锺姓丶张廖丶李姓为主目前以仑背乡的港尾、罗厝、仑前、盐园以及二仑乡的复兴村
  • 张鹤鸣张鹤鸣(1551年-1635年),字元平,颍州(今安徽阜阳)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告老还乡后,于农民军兵乱中殉难。善诗文,有“趵突泉诗”流传至今。万历四年(1576年)丙子科河南乡试举人。万历十
  • 伊戈尔·鲍里索维奇·马克维奇伊戈尔·鲍里索维奇·马克维奇(乌克兰语:Ігор Борисович Маркевич, 1912年8月9日-1983年3月7日),乌克兰指挥家,作曲家。两岁时就随家人移居到西欧,科尔托发现
  •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旅行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旅行证(葡萄牙语:Título de Viagem da Região Administrativa Especial de Macau;英语: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ravel Permit),是一
  • 雷甘·伯恩斯雷甘·伯恩斯(英语:Regan Burns,1968年6月14日-)是美国的一位演员和喜剧演员。他以出演过众多电视广告和节目而著称。伯恩斯的声音也极具特征。
  • 谢瀛春谢瀛春(1951年-2013年1月16日),台湾女性传播学者、科普编辑。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传播博士,曾任《科学月刊》执行编辑、总编辑,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曾因核能科技普及的贡献,于2004年获颁全球核能妇女会奖(WiN Award),为该奖项的第八位得奖者、第一位得奖的台湾人。谢瀛春1951年11月21日生于台湾桃园,祖籍湖南宁乡。1974年毕业于政大新闻系,1976年取得政大新闻所硕士学位后,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攻读传播博士学位。1984年取得博士学位,回到母校政治大学任教于新闻系。1976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