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流浪儿问题

✍ dations ◷ 2025-02-23 22:47:54 #印度社会,无家可归者,贫困,露宿者,儿童

据估计,如今印度大约有40万无家可归的儿童存在。他们主要是因为家庭冲突而流落街头,住在街上,自行照顾自己及工作谋生。虽然流落街头的儿童会联合起来以保护自己,他们往往会被雇主和警方利用。有意见认为印度政府和其他组织需要立法,纾缓流浪儿问题。

印度官方并没有目前流浪儿人数的统计数字,而保守估计印度每年有50,000流浪人口,其中45%是16岁以下。印度流浪儿大部分为超过6岁,而根据1989年的研究,印度流浪儿的平均年龄为13岁;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89年进行的研究则指发现72%的流浪儿为6-12岁,13%为6岁以下。大部分印度流浪儿是男孩,他们很少受过教育,而女孩则多数成为童工。

流落街头的儿童必须照顾自己,因此工作是他们生活一个的非常重要的层面。印度流浪儿的工作条件一般很差,他们工作的场所不受政府管制。在孟买,11,750所宾馆、酒楼、食堂、茶馆和餐饮场所非法雇用了50,000名儿童,雇主往往会利用他们逃避法律责任、无理扣除工资或虐待他们。由于工资甚低,印度流浪儿会担任多份工作或自行谋生,例如捡拾破烂的可回收物料、清洁汽车、乞讨、擦皮鞋等。年龄较大的流浪儿有时也会以非法手段赚取金钱,如盗窃、扒窃、卖淫等。大多数流浪儿每天用8-10小时从事以上的谋生活动。

印度流浪儿通常只能赚到刚好足够的生活费。大多数流浪儿每月可赚得200至830卢比,而年龄较大的流浪儿可以赚得更多。印度流浪儿在饮食上花费最多,一天要花5至10卢比,而他们吃的多是粗茶淡饭。印度流浪儿不常在饮食以外的方面花钱,一些流浪儿则会偶尔送些收入回家给家人,把其余的钱用于娱乐,而他们一个月通常会花300卢比看电影,而年龄较大的儿童会用自己的钱买香烟、酒和毒品。流浪儿在衣服上的花费很少,因为他们的雇主或家人会提供他们衣服,男孩更会故意裸体或半裸以增加人们的同情心。

印度流浪儿的教育情况非常差。1989年有一项研究发现,54.5%的孟买流浪儿从未上过学,66%流浪儿是文盲;30%上过学的流浪儿只上过小学,10%的流浪儿则上过中学。2004年有研究发现很多印度流浪儿离家出走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不想被强迫工作,并因此无法上学。

印度流浪儿无法获得医疗服务,他们亦无法获得有营养的食物,因为他们很多是吃小型餐馆或酒店的剩菜。印度流浪儿也缺乏卫生设施,不能正常地洗澡和如厕。一项研究指29.6%的孟买流浪儿在海中、水管、井、沟渠等地方洗澡报导,26.4%流浪儿在路边直接如厕。大多数印度流浪儿没有可抵御寒冬的服装,令他们更容易患病。

相关

  • 颈动脉在解剖学中,总颈动脉是负责供应头颈部充氧血最主要的动脉,左总颈动脉直接由主动脉发出,右总颈动脉由头臂动脉干发出。二者在颈部时分叉为外颈动脉和内颈动脉。左和右总颈动脉位
  • 阿尔坎杰罗·科雷利阿尔坎杰罗·科雷利(意大利语:Arcangelo Corelli,1653年2月17日-1713年1月8日),是巴洛克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他几乎只为弦乐器创作。在器乐领域里,占有很重要的
  • DNA聚合酶IDNA聚合酶I(DNA polymerase I;Pol I)是最早发现的一种DNA聚合酶(也是最早发现的聚合酶),于1956年由阿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出,被 Kornberg 发现具有在体外
  • 查尔斯·威维尔·汤姆森查尔斯·威维尔·汤姆森(英语:Charles Wyville Thomson,1830年3月5日-1882年3月10日),苏格兰博物学家和海洋动物学家。他曾担任挑战者号远征首席科学家。汤姆森1830年3月5日出生于
  • θ̼清舌唇擦音是一种辅音,使用于一些口语中。国际音标记作⟨θ̼⟩或⟨ɸ̺⟩。清舌唇擦音的特征包括:当符号成对出现时,左边的是清音,右边的是浊音。阴影区域表示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 温迪亚山脉温迪亚山脉(梵语:विन्‍ध्य)是位于印度次大陆中西部的一条地质年龄较老的山脉,它将印度次大陆和分割为北印度(中央平原 (南亚))和南印度两部分。温迪亚山脉西起位于古吉
  • 羚牛羚牛(学名:Budorcas taxicolor)是一种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麓密林地区的大型牛科动物,共有四个亚种。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藏语中,羚牛被称作(藏语:.mw-parser-output
  • 199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处决的死刑犯列表199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处决的死刑犯列表,旨在列出199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处决的死刑犯。
  • 红蓝椅红蓝椅,是1918年由荷兰设计师赫里特·里特费尔德设计的作品,是荷兰风格派运动初始期的三维代表作品。后来由美国建筑大师菲力普·强生作为礼物给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后者将
  • 纪尧姆-克雷蒂安·德·拉穆瓦尼翁·德·马勒泽布纪尧姆-克雷蒂安·德·拉穆瓦尼翁·德·马勒泽布(法语:Guillaume-Chrétien de Lamoignon de Malesherbes,1721年12月6日-1794年4月23日),常被人称为马勒泽布或拉穆瓦尼翁-马勒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