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兄弟之吻

✍ dations ◷ 2025-11-10 18:20:04 #东方集团,社会主义,礼仪

社会主义兄弟之吻或社会主义兄弟般的拥抱,是马列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家之间一种特殊的问候方式。该行为据称可以展现马列社会主义国家间存在的“特殊联系”。

“社会主义兄弟之吻”包含有一次拥抱和三次交替亲吻双颊。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当两位领导人认为双方格外亲近时,双方会直接亲吻对方的嘴而不亲吻脸颊。“社会主义兄弟般的拥抱”则包含连续三个深度拥抱,身体两边左右交替,不涉及亲吻。该问候方式主要为亚洲共产党国家领导人所采用,因为亚洲没有通过亲吻脸颊表示问候的传统。冷战期间,亚洲共产党领导人通常接受来自欧洲和古巴人的亲吻,但自己之间则不进行亲吻。

自从中东欧共产党政权倒台以后,“社会主义兄弟之吻”已经不再流行。不过,“社会主义兄弟般的拥抱”则继续在亚洲共产党领导人间流行。此外,古巴也采用了亚洲模式。

该行为源自欧洲,家庭成员或朋友间会以亲吻脸颊(英语:Cheek kissing)的方式表示问候。该行为也与东正教兄弟会或复活节之吻有关。这一行为在东正教教堂的仪式中根深蒂固,表达能力很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应用。

作为平等、博爱和团结的象征,“社会主义兄弟之吻”体现了19世纪中叶至末期新兴工人运动的激情。十月革命后,随着共产国际的建立,这一原本自发的行为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仪式,成为了共产党同志之间正式问候的方式。由于许多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者当时前往地处偏远的苏俄,不得不要进行漫长、艰苦而危险的旅行,这种象征着牢固友谊的行为也因此变得更加流行。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共产主义的扩张,苏联不再是唯一的共产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兄弟之吻”成为共产党国家领导人之间礼节性问候的方式。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领导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非洲人国民大会等有社会主义倾向的解放运动的领导人也都开始采用“兄弟之吻”或“兄弟般的拥抱”。

一些苏联问题研究(英语:Kremlinology)专家会特别关注共产党领导人之间是否互相拥抱。跳过这一常规会被视作双方关系处于较低水平的象征。

例如,在中苏分裂之后,中国人拒绝拥抱苏联同行,或拒绝称苏联人为“同志”。即使在1989年双方关系正常化后,中国领导人在问候苏联领导人时仍然跳过了“兄弟般的拥抱”。不过,中国领导人在与其他共产党国家的领导人会面时仍会互相拥抱。这样做是为了强调中苏关系没有恢复到中苏分裂前1950年代的水平。中国外交礼节(英语:Protocol (diplomacy))中特别表示与苏联人“只握手,不拥抱”。

由于其重要的象征意义,即使存在有严重分歧,共产党领导人通常仍会互相拥抱,以免给公众造成关系紧张的印象。例如,虽然中国和越南对南沙群岛的所有权存在异议,但是中国和越南领导人仍会互相拥抱。

“社会主义兄弟之吻”不应与世界领导人之间通常的亲吻脸颊相混淆。例如,法国总统传统上也会通过亲吻双颊来问候世界各国领导人。不过,这并不是“社会主义兄弟之吻”,原因是只亲吻两次,而且没有意识形态的含义。戴高乐主义的总统和社会党总统都采用这种做法。

“社会主义兄弟之吻”因东德领导人、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埃里希·昂纳克和苏联领导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二人接吻的照片而知名,此后,它以涂鸦的形式在柏林墙出现,名为《我的神,助我挺过这要命的爱(英语:My God, Help Me to Survive This Deadly Love)》。

相关

  • 什切青旧城什切青旧城(波兰语:Stargard Szczeciński;卡舒比语、波美拉尼亚语:Stôrgard;德语:Stargard in Pommern)是波兰西北部波美拉尼亚地区的一个城镇,斯塔加德县首府,位于伊纳河畔,2005年
  • 生活风格社会学中,生活型态(或生活风格、生活方式)是一个人(或团体)生活的方式。这包括了社会关系模式、消费模式、娱乐模式和穿着模式。生活型态通常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或世界
  • 雅加达邮报《雅加达邮报》(英语:The Jakarta Post)是印度尼西亚的一份英文日报,总部位于首都雅加达,由PT Niskala Media Tenggara主办。《雅加达邮报》由印尼前新闻部长阿里·穆尔多波(英语:A
  • 乔治·克拉夫·理查德森乔治·克拉夫·理查德森(英语:George Clough Richardson,1916年12月5日-2000年6月26日),萨斯喀彻温省人,是一名加拿大进步保守党党员。
  • 堀内光雄堀内光雄(1930年1月1日-2016年5月17日),生于山梨县。是日本政治家。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山梨的铁路公司富士急行会长,曾任通商产业大臣、自民党政策调查会会长,2000年在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年表本条目涵盖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期间(1918年-1939年),包含军事冲突、外交折冲、政治角力及各式条约的签订等等,影响或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事件。
  • 冯丹滢冯丹滢(1988年10月9日-)出生于北京市,北京电影学院2007级表演系大专毕业,为新生代电影电视演员。1988年,冯丹滢出生在北京市,后来考上北京电影学院。
  • 阿尔文·托夫勒阿尔文·托夫勒(英语:Alvin Toffler,1928年10月8日-2016年6月27日),出生于美国纽约,未来学家,社会思想家之一。纽约大学毕业,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英语:Future Shock)》,1980年出版《
  • 约翰·法兰赛斯老约翰·“桑尼”·法兰赛斯(John "Sonny" Franzese Sr.,意大利语:,1917年2月6日-2020年2月24日)是一名意大利裔美国黑帮,他是哥伦布犯罪家族(英语:Colombo crime family)的长期成员。
  • 侯圣春侯圣春(1972年-),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人,现居于山东省枣庄市,中国农民发明家。侯圣春儿时经常拆家中的电器,亦能修复一些电器。初中毕业以后,就外出打工。从2001年起,侯圣春有了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