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翁仲

✍ dations ◷ 2025-11-16 13:48:01 #阮翁仲

阮翁仲是中国传说中秦朝的一位巨人。出生在南海郡,身长二丈三尺。

阮翁仲年轻的时候去乡邑供力役,被长官鞭挞,于是前往秦国,被秦始皇任命为司隶校尉。秦始皇平定六国后,派阮翁仲守临洮。他威震匈奴,后告老还乡。秦始皇命人按照他的样子铸造了一座铜像,铜像的腹中是空的,可以容纳数十人。秦始皇将铜像放置在咸阳司马门前,匈奴兵来犯时,秦兵钻到铜像里面用力摇动铜像。匈奴兵竟以为是真的阮翁仲,惊吓而退。

后世的帝王和达官贵人在陵墓前往往放置石象生,石象生又被称为石翁仲。

阮翁仲的传说后来被越南神话故事及《粤甸幽灵集》吸收,在其中以“李翁仲”的名字登场。此后的《岭南摭怪》、《大越史记全书》、《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等书都沿用了这种说法。《粤甸幽灵集》称他是交趾慈廉县瑞睿社人,本是安阳王的部将,后入仕秦国。相传交州都护赵昌常常梦见自己与李翁仲读《左传》,后来在李翁仲的家乡建立祠堂祭祀他。高骈率军击败南诏的时候,李翁仲曾显灵相助。高骈便重修了他的庙宇,尊他为“李校尉”。后世的越南人将李翁仲尊为福神,称其为英烈威猛辅信大王。

“翁仲”一名最早出现在《淮南子·氾论训》,东汉高诱对“秦之时,高为台榭,大为苑囿,远为驰道,铸金人”一句的注释,说:“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有长人见于临洮,其高五丈,足迹六尺,放写其形,铸金人以象之,翁仲、君何是也”。到了明天顺年间的《明一统志》卷十九,“阮翁仲”这一人物突然出现:“阮翁仲身长一丈三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少为县吏,为督邮所笞,叹曰:‘人当如是邪?’遂入学究书史。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将兵守临洮,声振匈奴。秦以为瑞。翁仲死,遂铸铜为其像,置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至,有见之者犹以为生”,此后1595年彭大翼的《山堂肆考》、天启年间廖用贤的《尚友录》、清康熙年陈梦雷编的《古今图书集成》,乾隆时编的《四库全书》等书均因袭了这个故事。有学者认为,阮翁仲传说是从越南的李翁仲传说传播而来,而越南的李翁仲传说又是根据《淮南子》高诱注演绎想象而来,是强化独立的越南文化传统的民族主义的产物,借以激起民族的自信心。

相关

  • 刘威刘威(1957年10月16日-),吉林省长春市人,中国演员。身高180cm,血型O型。1974年入吉林省民间曲艺团学员班,学相声。1980年—1984年在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学习,毕业后入长春电影制片厂作
  • 科斯定理科斯定理(英语:Coase theorem),描叙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的资源配置与产出,在外部性存在的情形下,其经济效率所可能受到的影响。这个理论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在1960年代
  • 仁武交流道仁武交流道为台湾国道十号的交流道,位于台湾高雄市仁武区,指标为6k。此交流道经常有塞车的情形。
  • 田村芽实田村芽实(1998年10月30日-)群马县出身。现为舞台剧演员。前ANGERME(前称S/mileage)二期成员,由2011年8月14日发布的预备成员,2011年10月16日正式升格为新正式成员,于2016年5月30日从
  • 董秉清董秉清,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人,清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参加光绪癸卯科殿试,登进士三甲第24名。同年闰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注1】本先
  • 龙的世界《龙的世界》(英语:)是1994年的电影。它被发布录像带首映。在近代,年轻的约翰·麦高恩到苏格兰后,他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失去了他的父母,住在他的祖父的城堡。在神奇的许愿树,他的祖父
  • NHK广播第1频率NHK广播第1频率(日语:NHKラジオ第1放送),简称广播1台(ラジオ第1)、R1,为日本放送协会(NHK)的调幅广播电台之一,实行全国放送(日语:全国放送)。开播于1925年,是日本第一家广播电台。现行主
  • 罗伯特·韦斯特霍尔特罗伯特·韦斯特霍尔特(荷兰语:Robert Westerholt,1975年1月1日-),荷兰吉他演奏家,哥特金属乐队诱惑本质的创立者。
  • 五道库河五道库河,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的一条河流,是汤旺河左岸支流,发源于伊美区东部小白山东南麓,向东向西流经金沙河林场,过五道库经营所转南流,经三股流经营所,于卧
  • 刘攽刘攽(1022年-1088年),字贡父(一作戆父,或赣父),号公非。樟树市黄土岗镇荻斜刘家人。北宋史学家,著有《彭城集》。《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先世为彭城人,西晋末年,避胡兵乱,迁居江南,又迁庐陵。刘攽好谐谑,庆历六年(1046年)贾黯榜进士。历任汝州推官,至和二年乙未(1055年)调江阴县主簿,嘉祐二年丁酉(1057年)担任庐州推官等。历州县官二十年,嘉祐八年癸卯(1063年),入京为国子监直讲,迁馆阁校勘。宋神宗熙宁初年同知太常礼院,以反对新法出知曹州。博览群书,精于史学,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