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费希特尔

✍ dations ◷ 2025-11-21 11:32:43 #1944年出生,1962年逝世,柏林人,柏林历史,柏林墙死者,1962年8月

彼得·费希特尔(德语:Peter Fechter,1944年1月16日-1962年8月17日,一译彼得·菲查、彼得·菲赫特、彼得·费克特、彼得·凡西特、彼得·费查),是一位德国瓦工。18岁时,他与朋友一起企图从东德翻越柏林墙前往西柏林。他的同伴成功翻过柏林墙,当他爬到墙的顶部时,被东德的守卫开枪击中。当时,柏林墙东西两边的人民都看到他中枪,并有西方记者在场。西柏林边防军曾投掷急救包,但东柏林一面却没有人敢于施予援手。彼得最终因失血过多死亡。他成为柏林墙建成之后第一个被击毙的“共和国叛逃者”。事件在冷战时期轰动一时。

事件发生在建造柏林墙的翌年。当时是18岁的彼得·费希特尔是建造围墙的工人。他想和居住在西柏林的姐妹一同生活,于是决定利用在修筑隔离墙时翻越柏林围墙,企图投奔到西柏林。费希特尔和他的朋友赫尔穆特·库尔贝克计划先藏在齐默尔街(英语:Zimmer Straße)附近的一个木匠工作室(离墙很近),在观察边境警卫后从窗户跳到主墙和另一条已经开建的平行围栏之间的死亡地带(英语:death-strip)中。他们又穿过“死亡地带”,翻过2米(6.5英尺)高并且上面有铁丝网的柏林墙,到达查理检查哨附近的西柏林。但是两人被东德的警卫发现并被枪击,他的朋友顺利地翻越了2米高的围墙成功逃到西德柏林,但还在墙上的费希特尔在数百名目击者注视下被打中骨盆,但他没有死亡,西柏林的目击者(包括记者)都看到了他掉在靠近东德的“死亡地带”。虽然他又爬回到靠近东柏林铁网围篱边求救,却没有得到任何一方的医疗救助。之后,西柏林民众有人说“做点什么吧!”,西德的警察便向费希特尔投放了急救包,但是没有帮助。东德警卫、在查理检查哨工作的士兵,包括记者在内的群众,只能看着他逐渐虚弱无法做任何事情,直至死亡。在一小时后费希特尔因出血过多死亡,有数百西柏林民众自发性走到一起示威,齐声怒骂对面的东德是“杀人犯!”。

1997年3月,两名开枪的东德士兵罗尔夫·弗里德里希和埃里希·施莱伯分别被判刑20个月和21个月。由于缺乏证据,法庭无法判定到底是三人(一人已去世)中谁的子弹造成了彼得的致命伤。在向法庭承认罪行之后,两名士兵都为当年的射击道歉,并且为当年的行为悔恨。

事件之后,西德的一方附近立起了十字架。耶鲁大学的男声合唱队耶鲁俄罗斯合唱队“耶鲁俄罗斯合唱团(英语:Yale Russian Chorus)”受到当时西德柏林市长维利·勃兰特的招待。事件的第二周,他们在现场附近歌唱了莫扎特作曲的圣歌《圣体颂》。一年后,勃兰特在现场献上花环。

彼得·费希特尔的故事登上了美国新闻周刊《时代》1962年8月的头版。在头版中当时的编辑使用了“耻辱墙”(Mauer der Schande)一词,该词很快变成了柏林墙在西方的同义词。

相关

  • 葡糖醛酸代谢葡糖醛酸(Glucuronic acid),又称葡萄糖醛酸,是葡萄糖的 C-6 羟基被氧化为羧基形成的糖醛酸。D-葡糖醛酸一般不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因为该形式不稳定,而是以更稳定的呋喃环的 3,6-内
  • 卡哈尔体卡哈尔体(英语:Cajal body,或译柯浩体),是存在于细胞核里的细胞器。卡哈尔体是相当具保留性的核细胞器。到目前为止,在脊椎动物、果蝇、酵母菌,以及植物中均发现存在卡哈尔体。尽管
  • 哈佛架构哈佛架构(英语:Harvard architecture)是一种将程序指令储存和数据储存分开的存储器结构(Split Cache)。这一词起源于Harvard Mark I型继电器式计算机,它存储指令(24位)在纸带上和
  • 副热带高气压赤道低压带信风带副热带高压带西风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东风带极地高压带亚热带高压(英语:Subtropical high,又称亚热带高气压、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其脊线称为副热带高压脊
  • span class=nowrap(NHsub4/sub)sub2/subCe(NOsu硝酸铈铵是化学物质的一种,外观为呈现橘红色的晶体,分子式为 (NH4)2Ce(NO3)6,通常在有机合成中作为氧化剂及生产其它含铈化合物。硝酸铈铵溶于水时,完全电离,生成NH+4、Ce4+和NO3
  • 度量衡度量衡原指长度(度)、容积(量)、重量(衡)的计量,现在已推广到指一切物理量的计量。可以指:
  • 变态 (生物)生物学上的变态(英文:Metamorphosis)是指一种生物在出生或者孵化后,通过细胞繁殖和分化,产生显著相对的形态或结构上的急剧变化的过程。一些昆虫、两栖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
  • 伊曼纽尔·卡拉苏伊曼纽尔·卡拉苏又称埃马纽埃尔·卡拉索(土耳其语:Emanuel Karaso,Emmanuel Carasso;1862年?月?日-1934年?月?日),犹太人,是奥斯曼帝国的律师、政客,是青年土耳其党人、联合进步委员会的
  • 泉头组泉头组是位于中国辽宁昌图县一带以及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的上白垩世地层,1926年由羽田重吉命名。该地层以杂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砾岩(松辽盆地内),粗砂岩、砾岩(盆地边
  • 林达泉林达泉(1830年-1878年),字海岩,广东大埔人,清朝官员。林达泉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中式举人。其留心经济,熟悉今古舆图及外洋各国形势,曾入江苏巡抚丁日昌幕府。后返乡,督办团练,防剿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