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佐(とさ)是大日本帝国海军加贺级战列舰计划中的二号舰,由日本著名军舰设计师平贺让操刀设计;其舰名源自日本古代令制国之一的土佐国。作为日本海军“八四舰队”计划的组成舰只之一,该舰在规划中将搭载十门410毫米(16英寸)口径舰炮。然而在日本参与华盛顿会议并签署《华盛顿海军条约》后,该舰的建造工程遭到取消,随后未完成舰体便作为武器测试用的靶舰,最终并于1925年2月9日遭到拆解。
由军舰设计师平贺让主持设计的土佐号战列舰在大日本帝国海军的规划中将成为“八四舰队”计划的构成舰之一。在计划中,土佐号与其姊妹舰加贺号将是继长门级战列舰后的第二款高速战列舰;造舰方案于1917年7月14日获日本国会通过,日本海军工程师随后于1919年完成了两舰的工程蓝图。根据日本研究英国皇家海军在日德兰海战的战斗经验,两舰在设计上融入了早期设计所未包含的特色,如高蒸气推进速度、平直的甲板与倾斜装甲等。
土佐号于1920年2月16日在三菱长崎造船所(日语:三菱重工業長崎造船所)动工。该舰建造所使用的船架滑道(英语:Slipway)即是20年后大和级战列舰的二号舰武藏号建造时所使用的滑道。土佐号原先预定于1921年10月间举行下水仪式,但建造过程中的多次罢工事件造成该舰的下水日程被推迟至同年11月。土佐号最终于1921年12月18日下水。舣装作业则于下水不久后展开,预定完工日期则定在1922年7月间。然而土佐号战列舰的建造作业于1922年2月5日、《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的前一日遭到终止,随后根据条约的规定,土佐号与加贺号的建造工程于1922年5月5日正式遭到取消。
1922年8月,未完成的土佐号被移往广岛县吴市。该舰战列舰被拖出长崎港时共有五万人在港边围观。舰上410毫米(16英寸)主炮的炮座已完成安置,但炮塔与舰炮本身均尚未安装,因此海军以铁网罩住主甲板上的炮座空洞。当时土佐号的舰身、上层舰体甲板、舰桥甲板与司令塔均已告完工,二号炮座后方亦安装了一根桅杆。由于舰上并无多余空间安放舰桥,故司令塔亦于稍后被改装为舰桥。相较于类似设计的舰艇,土佐号体积较小,舰桥上仅设有两层舰桥翼(英语:bridge wing)。此外,舰上亦设有一根外形类似烟囱的排气管,用以供应舰内暖气。
土佐号至1924年中旬前均停泊于吴市。1924年4月1日,土佐号遭到除籍;海军随后将其几近完工的舰体安排为靶舰,用于测试弹药与鱼雷的攻击性能。1924年6月间,海军炮术学校接收土佐号的舰体,准备将其用于测试。
1924年6月6日至13日间,土佐号接受了五次爆炸测试。第一次测试时,土佐号舰身的右舷第57号船骨水线(英语:Waterline)下3.7米(12英尺)处被安放了一枚100千克(220英磅)重的水雷。爆炸造成约22平方米(240平方英尺)面积的舰身破裂,23个舱室因此进水;总计共995长吨(1,011公吨)的海水灌入舰身中,造成土佐号向右舷倾斜约1° 54'。
第二次与第五次(6月8日与13日)的测试炸药均被安放于舰艏炮塔弹药库附近的第87号船骨处;两次测试的炸药均重150千克(330英磅),唯一的差别在于第二次测试时炸药被安置于左舷水线下4.04米(13.3英尺)处,第五次测试的炸药则被安置于右舷水线下6.34米(20.8英尺)处。两次测试均导致舰身的船壳破裂,并分别造成1,008长吨(1,024公吨)与726长吨(738公吨)的海水灌入舰身中,显示多数日本战列舰所采用的三节式设计并不足以抵挡鱼雷的攻击。第二次爆炸测试造成土佐号左倾4° 36';第五次测试舰身则右倾0° 48'。
与第二次及第五次测试类似,第三次与第四次测试于第192号船骨实施。第192号船骨位于舰身中段,是舰体结构防护能力最强的地方。第三次测试于6月8日施测,重300千克(660英磅)的炸药被安置于右舷水线下4.05米(13.3英尺)处;第四次测试则于6月12日实施,炸药重350千克(770英磅),安置于左舷水线下4.9米(16英尺)。两次测试分别造成15平方米(160平方英尺)与26平方米(280平方英尺)面积的舰体破裂,另造成160平方米(1,700平方英尺)与110平方米(1,200平方英尺)的装甲板凹陷,分别导致1,203长吨(1,222公吨)与1,160长吨(1,179公吨)的海水灌入。第三次测试所造成的进水量是所有测试中最多的,也因此舰身倾斜状况由先前的左倾2° 51'转变为右倾5° 22'。第四次测试舰身再度由右倾1° 0'转变为左倾5° 20'。
进一步的测试则包括于土佐号战列舰的鱼雷储藏室内引爆装填300千克(660英磅)至346千克(763英磅)苦味酸的八式鱼雷。鱼雷储藏室位于一号炮塔的前方,且在早期日本战列舰的设计上是个防护弱点。这项测试造成土佐号水线上的舰体“严重的结构性损害”,同时确认了鱼雷储藏室内发生的任何爆炸均会对舰只造成严重的伤害。海军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在储藏室内加装额外装甲,或是在储藏室靠弹药库一侧的舱壁上加装防爆钢板,以确保爆炸时震波仅会像船壳一侧扩散,而不会对内部结构造成任何严重损害。另一项测试则是将370千克(820英磅)的TNT安放在距舰体5米(16英尺)处并予以引爆。
另一项于此时期实施的测试则系以一门406毫米(16.0英寸)口径舰炮射击土佐号战列舰。炮弹在距舰体25米(82英尺)处落入海中,但仍有足够的残存动能持续前进,最终于第228号船骨、水线下3.3米(11英尺)处击中舰体;炮弹不仅击穿了该处76-毫米(3.0-英寸)的装甲,更在左舷引擎室内引爆,导致3,000长吨(3,048公吨)的海水灌入。
在土佐号战列舰上所得出的测试结果随后被用作现役海军战列舰的改装或重建依据;十年后动工的大和级战列舰在设计上亦汲取了相关的经验。以大和级来说,其水线装甲带一路延伸至水线与防雷鼓包下,以避免落入水中的炮弹击穿舰体。
在接下来的数个月间,土佐号均被广岛炮术学校用作靶舰。1925年1月14日,海军省下令土佐号须于一个月内拆解。为确保命令的确实执行,吴镇守府司令官下令拆除准备作业需于2月1日前完成。土佐号的拆除时程被定在2月10日前后;此前土佐号将由已退役的摄津号战列舰拖往水之子岛灯塔(日语:水ノ子島灯台)南方、冲之岛西方16.1千米(10英里)处停泊。同月稍晚,美国海军情报局回报表示“(土佐号战列舰)已在吴海军工厂展开拆除作业,而且所有物件均已被移除。日方打算以沙子和砾石填充舰体,再将之拖往吴市出海口处的深水区,开启水阀,将之凿沉。”
2月3日,土佐号自吴市被拖往丰后水道的佐伯湾(日语:佐伯湾),接着又于6日被拖往预定凿沉地点,但却因遭遇强烈风暴而作罢。8日上午10:00,海军再次尝试凿沉土佐号,并在舰身底部内安放了两枚360-毫米(14.2-英寸)炮弹,同时在左舷引擎室内安放两箱个装满30千克(66英磅)下濑火药(日语:下瀬火薬)的货柜,最后再以电子引信连接之。首次引爆失败后,海军派遣了一个小组于翌日登舰检查;小组于当日上午01:25左右开启了引擎室内的六个金士顿阀门(英语:Kingston valve)。不久后,土佐号的舰艉开始右倾下沉。03:50左右时,下沉速度增快;舰体最终于07:00完全没入水中。土佐号战列舰是第十艘,也是最后一艘日本海军为遵守海军条约规范所凿沉或拆解的主力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