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父时期
✍ dations ◷ 2025-11-21 03:55:43 #教父时期
教父(英语:Church Fathers,或 Fathers of the church),又译为天主教早期教父(Early Church Fathers),是天主教会(基督教)早期宗教作家及宣教师的统称。他们的著作被认定具备权威,可以作为教会的教义指引与先例。他们包括许多著名的教会神学家、主教和护教士,但是不一定是教会认定的圣人,有些教父甚至被教会判定为“异端”。教父(古希腊语:patḗr;拉丁语:pater)的原义为“父亲”或“父老”,早期基督教会以此头衔来称呼教会长老。研究教父们著作的学问,也因此被称为教父学(patristics)。这些教父生活的年代,约介于新约时代末期,或使徒时代(Apostolic Age,约公元1世纪)末期,一直到451年的迦克墩公会议,或8世纪的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之间。他们共同的主要特征有:教父们的著作大都对后世基督教教义和神学有很深远的影响,是研究基督教历史和神学思想史的重要依据。尤其在传统的基督教中,教父们的著作是教会信仰的基石。但随着教父生存的时代、文化和社会不同,对《圣经》和神学上的思想也随之不同,因此其主张与现代的基督教教义仍有不能协调之处。教父们的著作在基督教教义和神学体系的发展中是历史的重要阶段。教父们为了使基督教信仰更具吸引力和知识更充实,便开始将《圣经》教训与古希腊哲学融合。在早期基督教(公元2-5世纪)时期的教父思想,由于是根据《圣经》和利用新柏拉图主义建立的,一般称为“教父哲学”。教父的神学思想在“圣经神学”与“经院神学”之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这个原因,此阶段的神学思想一般称为“教父神学”。在早期教会,使徒以后以初代至二代的教会作家们被称为使徒教父。以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即公元325年)为界,分别称为“尼西亚前教父”和“尼西亚后教父”。用拉丁文写作的教父被称为“拉丁教父”,而使用希腊文的被称为“希腊教父”。使用希腊文写作的基督教教父,被称为希腊教父,著名的代表有克莱孟一世、俄利根等。使用拉丁文写作的教父,被称为拉丁教父。特土良被推崇为第一位拉丁教父,其他著名代表,还有居普良、奥古斯丁等人。此等译名部分依中华信义神学院对古教父选集的译名,如有更普遍或历任教宗列表中有相对名称者则相应更改。
相关
- 线粒体线粒体(mitochondrion)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细胞中的由两层膜包被的细胞器,直径在0.5到10微米左右。除了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以及几种微孢子虫外,大多数真核细胞或
- 病毒蛋白病毒蛋白(英语:viral protein)是指由病毒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病毒蛋白非常的多样化且与今日细胞生物中的蛋白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源自病毒的逆转录酶和RNA复制酶,这些独特的酶在
- 乙胺丁醇乙胺丁醇(英文名:Ethambutol;简称:EMB 或 E)是一种抑菌性抗结核药物。在结核病治疗中,作为一线药物常与其它抗结核药联合使用。乙胺丁醇的常见形式是其盐酸盐,为白色结晶性粉末。
- 牛皮癣干癣(英语:psoriasis,/soʊˈraɪ.əsᵻs/,学名为银屑病,又称“白疕”或“牛皮癣”)是一种慢性皮肤疾病,主要特色是在身上出现一块一块异常的皮肤。通常,这些块状皮肤异常会发红、发
- 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又称为种型转换,种型交换,或者类型转换重组(英文简写CSR))是一种可以使得B细胞所生产的抗体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例如从IgM转换成IgG)的生物学机制。在这
- 多发性大动脉炎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以及肺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炎性疾病:841。疾病由日本医生高安右人(Mikito Takayasu)在1908年首次报告,因此又被
- 性欲亢进性欲亢进(英语:Hypersexuality)是精神卫生研究人员和精神卫生机构所使用的临床诊断,去形容极为频繁或突然增加的性冲动或性活动。女性患上此病叫Nymphomania。男性患上这种疾病
- 麦吉尔大学麦吉尔大学(英文:McGill University;法语:Université McGill)为一所坐落于加拿大魁北克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学校成立于1821年英国殖民地时期,是加拿大最古老的高等学府,百年来在国
- 阶层关于美国社会阶层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而对于阶层的定义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许多美国民众认为可分成三个阶层,分别是“富裕”、“中产阶级”和“贫穷”。其他许多更复杂的社会
- 氨芐青霉素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又称安比西林、氨苄西林,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治疗多种细菌感染。适应症包含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脑膜炎、沙门氏菌感染症,以及心内膜炎。本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