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号交响曲 (马勒)

✍ dations ◷ 2025-07-24 10:00:18 #译名请求,马勒交响曲,1906年乐曲

A小调第6号交响曲是古斯塔夫·马勒于1903年至1904年所作的四乐章交响曲(本曲亦于1906年作大幅度修订)。此曲亦曾于1906年5月27日于德国埃森市,由作曲家本人作首演。后人往往因为马勒当时的背景遭遇以及乐曲的阴沉气氛,将这首交响曲命名为“悲剧”,但马勒本身创作时并没有为这首交响号曲冠以任何标题。

当马勒于1904年完成第六号交响曲并于1906年三月作首次出版时,他将谐谑曲定为第二乐章,行板为第三乐章。但当他于五月为这交响曲排练时,却决定把这两个乐章的演奏次序倒转,并于第二次发行时作出改动。然而,威廉·门格尔贝格于1919年收到马勒遗孀艾玛的电报,指出第六号交响曲的演奏次序应该是“先谐谑曲,然后行板”()。结果他往后演奏此乐曲时,均依照艾玛的要求处理。不过当时期的其他指挥家却并不认同这种看法,所以直至1960年代为止,绝大多数的指挥家还是根据马勒的第二版乐谱来演奏。

直至1962年,奥地利的音乐学者埃尔温·拉茨(德语:Erwin Ratz)为国际马勒协会修订马勒全集时,在第六号交响曲首页撰写评论,重新提出演奏次序应该为“谐谑曲-行板”,认为这是马勒死前时所作出的决定。不过,由于在他的文章中只字不提及过艾玛的那封电报,亦缺乏有力的理据去支持他的观点,所以受到其他音乐学者的质疑。但奇怪的是,纵然有不少指挥家同样质疑拉茨的看法,但随着1963年的修订版本面世后,往后的录音,大家都依照这个版本来演绎。而出版马勒乐谱的出版商,如Belwin Mills(Kalmus)、欧伊伦堡出版社、环球出版等等,通通都将乐谱改印成为“谐谑曲-行板”。

2003年,身为当时国际马勒协会副主席兼马勒全集评论总主编的Reinhold Kubik引用1906年的场刊内容,认为“先行板,然后谐谑曲”才是马勒的真正意思,他同时认为马勒从来都没有撤回这个安排,再加上近年的文献研究,“行板-谐谑曲”的次序亦重新成为了主导。

不过,现时留存的乐谱,包括马勒全集,以及其他出版社的校订版,均把谐谑曲定为第二乐章,而行板则为第三乐章。由于只将乐谱的印刷次序改变时,却没有将这两个乐章的排练编号一并处理,所以1963年版的乐谱,便出现了排练编号不连贯的问题。(第一乐章的最后一个排练编号为45,但若以谐谑曲为先,第一个排练编号则奱成了63。)

至于录音版本方面,两个版本均同时存在。一些较近期的录音,如拉图、阿巴多及马素尔等的演绎方式为“行板-谐谑曲”;至于较早期的录音,如卡拉扬、伯恩斯坦、萧堤、布列兹、小泽征尔等则采用“谐谑曲-行板”的演绎方式。

根据1963年拉茨的版本:

依照工具书《管弦乐作品手册》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简记为"*5 *5 =5 *5—8 6 4 1—tmp+5—2hp, cel—str"。

Allegro energico(精力充沛的快板),a小调,4/4

以弦乐器及小鼓带出短小的前奏后,带入如进行曲般的呈示部第一主题,后来经过鼓声及铜管的宣示调后,进入转到F大调的第二主题,及后经过第一重复返回前头(除了第一号交响曲外,马勒就只有在这乐章中运用了重复记号)。由第二重复起,乐曲进入发展部,呈示部的第一主题重现,并加入由木琴和木管乐器作主导的新进行曲旋律,突然间,弦乐的颤音带领钢片琴及牛铃的“田园风”过场,不过这份恬静很快又再被乐队所打断,进行曲主题再度出现及加以变化。结尾部分较为短小。先由三角铁、定音鼓等敲击乐器引导四支小号奏出A大调的引子,然后乐队以呈示部第二主题为基础,把气氛推至最热闹下结束。

Andante moderato(中等的行板),E♭大调,4/4

作为整首响曲唯一的慢乐章,可以说是在充满不安和粗暴的气氛中稍作喘息的间奏。整个乐章由最开头由第一小提琴(结束部转至双簧管)所奏出的一个十小节的第一主题,以及接着的另一个乐句八小节的副题(其中一组来回的跳进音程更是最突出的节奏动机)为主轴,并由此引申及发展。整个乐章的配器以细致而含蓄为主,虽然在中后段时曾出现过一段渐渐激昂的气氛,但很快又回复了平静。

Scherzo(谐谑曲):Wuchtig,a小调,3/8(中段则加插4/8及3/4)

一首令人感到不安的谐谑曲。定音鼓在弱拍中的sf,加上圆号及弦乐的锯齿型断奏,颤栗的第一主题令这首听似进行曲般"谐谑曲"充满黑色的味道,木琴虽然不常出现,但它的加入更使人联想起圣桑的《骷髅之舞》。第二主题转为精致的舞曲。据马勒的妻子艾玛的笔述,这一段所描述的应该是“小孩的嬉戏”。这一段的节奏不断在变化,穿梳于3/8、4/8及3/4等拍子,虽然悚惧的味道稍为减弱,但同样营造出阴暗的味道。及后整个乐章都是围绕以这两个主题来加以变化。

Finale(终曲) Sostenuto(持续的)-Allegro moderato(中等的快板)-Allegro energico(有力的快板)4/4
本乐章为全首交响曲最长部分,除原有的编制外,木管乐器更需要额外的乐手演奏,而敲击乐部分亦比第一乐章用上更多非常规乐器,包括代表英雄受打击及致死的三下大木槌敲击(第三下木槌于1963年拉茨版本被删掉。)

开头由低音弦乐的ff拨弦及竖琴的琶音带动第一小提琴奏出前奏旋律,并引出第1乐章中的军乐动机后, 乐曲进入较阴暗的气氛,直至大提琴的附点节奏带回快板节奏。各主题及副题旋律轮流出现,气氛亦渐渐变得紧张。第三下木槌后,乐队重现乐章开头部分的动机,最后再一次在军乐动机的带动下,以弦乐最安静的拨弦结束。

D大调第1号“巨人” · c小调第2号“复活” · d小调第3号 · G大调第4号 · 第5号 · a小调第6号 · 第7号 · 降E大调第8号 · 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 · 第9号

未完成:第10号

相关

  • SGLT2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英语:SGLT2 inhibitors,简称SGLT2抑制剂,或称列净类药物(英语:Gliflozin))是一种通过抑制葡萄糖在肾脏内重吸收而起到降糖作用的抗糖尿病药。 其原理
  • 《四面体》《四面体》(Tetrahedron)是一本登载有关有机化学的原创研究论文的期刊。该期刊的影响因子为2.641(2014年) 。该期刊上的很多篇文章都已经得到多次引用,根据Web of Science(英语:Web
  • 钠钾泵钠钾泵(也可称为钠钾-ATPase, Na+/K+-ATPase),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酶(EC 3.6.3.9)(或说得更精确一点,离子匣式跨膜ATP酶)可在人类细胞及后生动物中发现。钠钾泵可以将细胞外相对细
  • 波士顿惨案波士顿大屠杀(英文:Boston Massacre),英国称之国王街事件(英文:Incident on King Street)是1770年发生在北美殖民地波士顿的国王街(King Street)的一个事件。美国则习惯称之为波士顿
  • 松浦弥太郎松浦弥太郎(1965年-),出生于东京。身兼《生活手帖》总编辑、“COW BOOKS”书店负责人、文字工作者等多重身份。十八岁时赴美,倾心于美国书店文化。回日本后,在赤坂城成立了二手杂
  • 顾俊顾俊(1975年1月3日-),江苏无锡人,中国退役女子羽毛球运动员,擅长双打项目。曾和搭档葛菲一起获得1996和2000两届奥运会该项目的冠军。多年占据羽毛球女子双打世界第一的位置,有“天
  • 民族之歌《民族之歌》(匈牙利语:Nemzeti dal,也有“国歌”的意思)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山多尔在1848年匈牙利革命期间创作的诗歌,被认为是匈牙利非正式的国歌。1848年3月13日,维也纳爆发了
  • 胡长孺胡长孺(1240年-1314年),字汲仲,号石塘,婺州永康适游(今山下村)人,元代官员、文人。祖先是天台人。父胡居仁是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进士。生于元太宗十二年,随外舅徐道隆前往四川参加铨试
  • 裸花紫珠裸花紫珠(学名:)又名赶风柴,为马鞭草科紫珠属的植物。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广西等地,生长于海拔1,200米的地区,多生在溪旁林中、谷地、山坡或
  • 贝伦火山贝伦火山是挪威的火山,位于扬马延岛东北端,海拔高度2,277米,火山口宽约1公里,最近一次火山喷发在公元1985年发生,人类在1921年首次成功登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