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号交响曲 (马勒)

✍ dations ◷ 2025-11-22 08:47:45 #译名请求,马勒交响曲,1906年乐曲

A小调第6号交响曲是古斯塔夫·马勒于1903年至1904年所作的四乐章交响曲(本曲亦于1906年作大幅度修订)。此曲亦曾于1906年5月27日于德国埃森市,由作曲家本人作首演。后人往往因为马勒当时的背景遭遇以及乐曲的阴沉气氛,将这首交响曲命名为“悲剧”,但马勒本身创作时并没有为这首交响号曲冠以任何标题。

当马勒于1904年完成第六号交响曲并于1906年三月作首次出版时,他将谐谑曲定为第二乐章,行板为第三乐章。但当他于五月为这交响曲排练时,却决定把这两个乐章的演奏次序倒转,并于第二次发行时作出改动。然而,威廉·门格尔贝格于1919年收到马勒遗孀艾玛的电报,指出第六号交响曲的演奏次序应该是“先谐谑曲,然后行板”()。结果他往后演奏此乐曲时,均依照艾玛的要求处理。不过当时期的其他指挥家却并不认同这种看法,所以直至1960年代为止,绝大多数的指挥家还是根据马勒的第二版乐谱来演奏。

直至1962年,奥地利的音乐学者埃尔温·拉茨(德语:Erwin Ratz)为国际马勒协会修订马勒全集时,在第六号交响曲首页撰写评论,重新提出演奏次序应该为“谐谑曲-行板”,认为这是马勒死前时所作出的决定。不过,由于在他的文章中只字不提及过艾玛的那封电报,亦缺乏有力的理据去支持他的观点,所以受到其他音乐学者的质疑。但奇怪的是,纵然有不少指挥家同样质疑拉茨的看法,但随着1963年的修订版本面世后,往后的录音,大家都依照这个版本来演绎。而出版马勒乐谱的出版商,如Belwin Mills(Kalmus)、欧伊伦堡出版社、环球出版等等,通通都将乐谱改印成为“谐谑曲-行板”。

2003年,身为当时国际马勒协会副主席兼马勒全集评论总主编的Reinhold Kubik引用1906年的场刊内容,认为“先行板,然后谐谑曲”才是马勒的真正意思,他同时认为马勒从来都没有撤回这个安排,再加上近年的文献研究,“行板-谐谑曲”的次序亦重新成为了主导。

不过,现时留存的乐谱,包括马勒全集,以及其他出版社的校订版,均把谐谑曲定为第二乐章,而行板则为第三乐章。由于只将乐谱的印刷次序改变时,却没有将这两个乐章的排练编号一并处理,所以1963年版的乐谱,便出现了排练编号不连贯的问题。(第一乐章的最后一个排练编号为45,但若以谐谑曲为先,第一个排练编号则奱成了63。)

至于录音版本方面,两个版本均同时存在。一些较近期的录音,如拉图、阿巴多及马素尔等的演绎方式为“行板-谐谑曲”;至于较早期的录音,如卡拉扬、伯恩斯坦、萧堤、布列兹、小泽征尔等则采用“谐谑曲-行板”的演绎方式。

根据1963年拉茨的版本:

依照工具书《管弦乐作品手册》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简记为"*5 *5 =5 *5—8 6 4 1—tmp+5—2hp, cel—str"。

Allegro energico(精力充沛的快板),a小调,4/4

以弦乐器及小鼓带出短小的前奏后,带入如进行曲般的呈示部第一主题,后来经过鼓声及铜管的宣示调后,进入转到F大调的第二主题,及后经过第一重复返回前头(除了第一号交响曲外,马勒就只有在这乐章中运用了重复记号)。由第二重复起,乐曲进入发展部,呈示部的第一主题重现,并加入由木琴和木管乐器作主导的新进行曲旋律,突然间,弦乐的颤音带领钢片琴及牛铃的“田园风”过场,不过这份恬静很快又再被乐队所打断,进行曲主题再度出现及加以变化。结尾部分较为短小。先由三角铁、定音鼓等敲击乐器引导四支小号奏出A大调的引子,然后乐队以呈示部第二主题为基础,把气氛推至最热闹下结束。

Andante moderato(中等的行板),E♭大调,4/4

作为整首响曲唯一的慢乐章,可以说是在充满不安和粗暴的气氛中稍作喘息的间奏。整个乐章由最开头由第一小提琴(结束部转至双簧管)所奏出的一个十小节的第一主题,以及接着的另一个乐句八小节的副题(其中一组来回的跳进音程更是最突出的节奏动机)为主轴,并由此引申及发展。整个乐章的配器以细致而含蓄为主,虽然在中后段时曾出现过一段渐渐激昂的气氛,但很快又回复了平静。

Scherzo(谐谑曲):Wuchtig,a小调,3/8(中段则加插4/8及3/4)

一首令人感到不安的谐谑曲。定音鼓在弱拍中的sf,加上圆号及弦乐的锯齿型断奏,颤栗的第一主题令这首听似进行曲般"谐谑曲"充满黑色的味道,木琴虽然不常出现,但它的加入更使人联想起圣桑的《骷髅之舞》。第二主题转为精致的舞曲。据马勒的妻子艾玛的笔述,这一段所描述的应该是“小孩的嬉戏”。这一段的节奏不断在变化,穿梳于3/8、4/8及3/4等拍子,虽然悚惧的味道稍为减弱,但同样营造出阴暗的味道。及后整个乐章都是围绕以这两个主题来加以变化。

Finale(终曲) Sostenuto(持续的)-Allegro moderato(中等的快板)-Allegro energico(有力的快板)4/4
本乐章为全首交响曲最长部分,除原有的编制外,木管乐器更需要额外的乐手演奏,而敲击乐部分亦比第一乐章用上更多非常规乐器,包括代表英雄受打击及致死的三下大木槌敲击(第三下木槌于1963年拉茨版本被删掉。)

开头由低音弦乐的ff拨弦及竖琴的琶音带动第一小提琴奏出前奏旋律,并引出第1乐章中的军乐动机后, 乐曲进入较阴暗的气氛,直至大提琴的附点节奏带回快板节奏。各主题及副题旋律轮流出现,气氛亦渐渐变得紧张。第三下木槌后,乐队重现乐章开头部分的动机,最后再一次在军乐动机的带动下,以弦乐最安静的拨弦结束。

D大调第1号“巨人” · c小调第2号“复活” · d小调第3号 · G大调第4号 · 第5号 · a小调第6号 · 第7号 · 降E大调第8号 · 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 · 第9号

未完成:第10号

相关

  • 格鲁及亚人格鲁及亚人(学名:Homo georgicus)是灵长目人科人属的一种,于2002年建议用来描述于1999年及2001年在格鲁吉亚德马尼西发现的头颅骨及颚骨化石,被认为是巧人及直立人的过渡形态。一
  • 近独立粒子统计指的是统计力学中对粒子的特定描述,它的特点是不考虑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近独立粒子三种主要模式是:这三种统计的不同之处在于:数学上使用可交换算符描述玻色子,反
  • 车站车站是指建立在有公共交通班次行走的路线上,供人们集中等候交通班次,并且给予公共交通工具上下客的地方。车站可以是一整座建筑,也可以只是一个路牌标示。简单的车站如公共汽车
  • 明日记忆《明日记忆》(日语:明日の記憶,英语:),是一部由荻原浩所写的小说。之后由堤幸彦执导、渡边谦监制改编成电影,同时渡边谦也在戏中担任男主角。此剧获得日本电影金像奖多项提名,而男主
  • 调整池调整池,又称为调节池(英语:Retention basin),为一种用来储蓄或是调节水流排放量的人工蓄水构造物,调整池的功能相当广泛,从农田灌溉到水力发电。调整池为一种人工的储水构造物,通常
  • 鲍尔斯·布思鲍尔斯·布思(英语:Powers Boothe,1948年6月1日-2017年5月14日),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斯奈德,为美国著名男演员。1948年,布思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斯奈德的一个农场,母亲艾米丽·凯瑟
  • 埃里克·阿什比埃里克·阿什比,阿什比男爵(Eric Ashby, Baron Ashby,1904年8月24日-1992年10月22日),是一名英国生物学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雷顿斯通,并在伦敦城市学校(英语:City of London School)
  • 清家未森清家未森(2月7日-)是日本的小说家、轻小说作家。代表作为角川Beans文库出版的替身伯爵系列。
  • 大草原之家《大草原之家》又译作《大草原上的小房子》()是美国作家劳拉·英格斯·怀德的代表作,于1935年出版。描述劳拉全家离开威斯康辛大森林,坐着篷车迁徙到堪萨斯大草原的经过,这正是当
  • 飞内将大飞内将大(1985年1月25日-),日本的音乐家、作曲家、编曲家及音乐制作人。出身于青森县陆奥市。隶属于agehasprings(日语:agehasprings)。除了本名外,会使用masamusic的名义参与相关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