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爱克

✍ dations ◷ 2025-04-24 21:44:03 #郭爱克
郭爱克(1940年2月18日-),中国辽宁沈阳人,中国神经科学和生物物理学家。1965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1979年获慕尼黑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研究方向为果蝇学习记忆及抉择等认知功能的神经环路机制。1940年2月18日出生在中国辽宁省沈阳市。根据国家安排,郭爱克于1960年夏天进入莫斯科国立大学生物物理学专业进行学习。1965年毕业后,受到文化大革命影响,郭爱克于1971年被下放到中科院在湖北省潜江市农村开设的五七干校,被迫进行劳动。1976年,郭爱克被选派到北京语言学院德语76班进行德语学习。在德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奖学金的支持下,郭爱克选择前往慕尼黑大学就读。1979年9月,郭爱克以特优的成绩获得慕尼黑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赴德留学博士。郭爱克于1982年11月至1984年6月作为访问学者在德国马普学会生物控制论研究所从事家蝇视觉系统图形与背景分辨的生物控制论课题的研究。1993年,郭爱克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以果蝇为模式生物的学习与记忆实验室。同年末,郭爱克第三次赴往德国,先后在乌尔茨堡大学和马普学会生物控制论研究所进行学术研究。2000年起,任973计划前沿领域项目“脑发育和可塑性基础研究”课题的首席科学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至2008年,出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2006年起任973计划前沿领域项目“脑的结构与功能可塑性”课题的首席科学家。1990年,郭爱克被中国科学院评为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6年,郭爱克荣获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2008年,荣获亚太神经网络协会杰出成就奖。

相关

  • 专性厌氧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s)是一类仅能进行无氧呼吸,且无法在正常大气(氧含量21%)等富氧环境下存活的微生物。这类生物对氧气的耐受力不同,部分专性厌氧菌可以在氧含量达8%的
  • 瑞德西韦GS-5734 伦地西韦瑞德西韦(英语:Remdesivir),又译伦地西韦,是由美国吉利德科学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实验性广谱抗病毒药物,用来针对埃博拉病毒及被认为可以有效抑制呼吸道上皮细胞
  • 氟烷氟烷,IUPAC命名法命名为2-溴-2-氯-1,1,1-三氟乙烷(英语名:Halothane,英语商品名:Fluothane),分子式为C2HBrClF3,唯一一种含有溴原子的吸入性全身麻醉剂。它是一种无色的、有令人愉快
  • 胼胝体胼胝体(拉丁语:Corpus callosum)是哺乳动物大脑的一个重要白质带。它连接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胼胝体是大脑最大的白质带,其中约包含2-2.5亿个神经纤维。大脑两半球间的通信多数
  • 衣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四十五个(六划的则为第二十八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衣部归于六划部首。衣部只以左、下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
  • S-过程S-过程,或称为慢中子捕获过程,是发生在相对来说中子密度较低和温度中等条件下的恒星进行核合成过程。在这样的条件下,原子的核心进行中子捕获的速率相较之下就低于β负衰变。稳
  • 安德烈·波伽利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1958年9月22日-)是一位意大利盲人歌手。他是一位古典跨界音乐男高音,和英国女高音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新西兰女高音海莉·薇思特拉等同属
  • 遥感遥感(英语:remote sensing),广义是指用间接的手段来获取目标状态信息的方法。但一般多指从人造卫星或飞机对地面观测,通过电磁波(包括光波)的传播与接收,感知目标的某些特性并加以进
  • 烯醇化酶结构 / ECOD结构 / ECOD烯醇化酶(英语:Enolase,又被称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水合酶,phosphopyruvate hydratase)是负责催化糖酵解的第九步反应,2-磷酸甘油酸(2-PG)转化为磷酸烯醇式丙酮
  • 光刻微影工艺(英语:photolithography)是半导体器件制造工艺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该步骤利用曝光和显影在光阻层上刻画几何图形结构,然后通过刻蚀工艺将光掩模上的图形转移到所在衬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