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物

✍ dations ◷ 2025-01-22 21:41:07 #配合物
配位化合物(英语:coordination complex),简称配合物,又称为络合物、络鹽、复合物,包含由中心原子或离子与几个配体分子或离子以配位键相结合而形成的复杂分子或离子,通常称为“配位单元”。凡是含有配位单元的化合物都称做配位化合物。研究配合物的化学分支称为配位化学。配合物是化合物中较大的一个子类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及生命科学中,近些年来的发展尤其迅速。它不仅与无机化合物、有机金属化合物相关联,并且与现今化学前沿的原子簇化学、配位催化及分子生物学都有很大的重叠。讨论经典配位化合物时,常会提到以下的术语:此外,含有多个中心原子的配合物称为多核配合物,连接两个中心原子的配体称为桥联配体,以羟基桥联的称为羟联,以氧基桥联的称为氧联。人们很早就开始接触配位化合物,当时大多用作日常生活用途,原料也基本上是由天然取得的,比如杀菌剂胆矾和用作染料的普鲁士蓝。最早对配合物的研究开始于1798年。法国化学家塔萨厄尔首次用二价钴盐、氯化铵与氨水制备出CoCl3.6NH3,并发现铬、镍、铜、铂等金属以及Cl−、H2O、CN−、CO和C2H4也都可以生成类似的化合物。当时并无法解释这些化合物的成键及性质,所进行的大部分实验也只局限于配合物颜色差异的观察、水溶液可被银离子沉淀的摩尔数以及电导的测定。对于这些配合物中的成键情况,当时比较盛行的说法借用了有机化学的思想,认为这类分子为链状,只有末端的卤离子可以离解出来,而被银离子沉淀。然而这种说法很牵强,不能说明的事实很多。1893年,瑞士化学家维尔纳总结了前人的理论,首次提出了现代的配位键、配位数和配位化合物结构等一系列基本概念,成功解释了很多配合物的电导性质、异构现象及磁性。自此,配位化学才有了本质上的发展。维尔纳也被称为“配位化学之父”,并因此获得了191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923年,英国化学家西季威克提出“有效原子序数”法则(EAN),提示了中心原子的电子数与它的配位数之间的关系。很多配合物,尤其是羰基配合物,都是符合该法则的,但也有很多不符合的例子。虽然这个法则只是部分反映了配合物形成的实质,但其思想却也推动了配位化学的发展。现代的配位化学不再拘泥于电子对的施受关系,而是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分子轨道理论的发展,开始研究新类型配合物如夹心配合物和簇合物。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蔡氏盐—K。虽然该化合物早在1827年便已经制得,但直到1950年才研究清楚其中的反馈π键性质。配位化合物可分成传统配位化合物及有机金属化合物。与配位化学有交盖的化学分支如:配位化合物的构型由配位数所决定,也就是化合物中心原子周围的配位原子个数。配位数与金属离子和配体的半径、电荷数和电子构型有关,一般在2-9之间,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的配合物中常会出现10以上的配位数。把围绕中心原子的配位原子看作点,以线连接各点,就得到配位多面体。配位数与配合物构型的关系列在下表:五配位中,常常涉及到三角双锥和四方锥两种构型的互变,因此,很大一部分五配位化合物的结构是介于这两个结构之间的一种中间结构。六配位的化合物除极其常见的八面体外,也有可能是三角棱柱结构,例如单核配合物即属于这一类。七配位中,配合物还可能是单帽八面体或单帽三角棱柱体结构。更高配位数的化合物中,八配位的可以是四方反棱柱体、十二面体、立方体、双帽三角棱柱体或六角双锥结构;九配位的可以是三帽三角棱柱体或单帽四方反棱柱体结构;十配位的可以是双帽四方反棱柱体或双帽十二面体结构;十一配位的化合物很少,可能是单帽五角棱柱体或单帽五角反棱柱体;十二配位的如3−,为理想的二十面体;十四配位的为双帽六角反棱柱体。再高的配位数非常罕见,如最近研究的PbHe152+,该离子中铅的配位数至少为15。以上只是配合物构型的理想情况。实际中的配合物结构常会发生畸变,原因可能是位阻效应、电子效应(参见姜-泰勒效应)或配体种类的缘故等。异构现象是配合物具有的重要性质之一。它不仅影响配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而且与其稳定性、反应性和生物活性也有密切关系。重要的配合物异构现象包括立体异构和结构异构。立体异构是化学式和原子排列次序都相同,仅原子在空间排列不同的异构现象。立体异构主要分为几何异构和光学异构。几何异构是组成相同的配合物的不同配体在空间几何排列不同而致的异构现象,主要出现在配位数为4的平面正方形和配位数为6的八面体结构中,以顺式-反式异构体与面式-经式异构体的形式存在。从空间关系上考虑,顺式(cis-)是指相同的配体处于邻位,反式(trans-)是指相同的配体处于对位。八面体的两种异构体中,面式(fac-)或顺-顺式指3个A和3个B各占八面体的三角面的顶点,经式(mer-)或顺-反式是指3个A和3个B在八面体外接球的子午线上并列。见下图:不对称双齿配体的平面正方形配合物也有可能有几何异构现象,结构类似于上面的顺铂,见下图:多核配合物也有几何异构现象。例如,Pt(II)的双核配合物的顺反异构体都已制得,且室温下其苯溶液都是稳定的。但反式在热的或冷的苯溶液中加入痕量三丙基膦作催化剂就能完全转变为顺式。光学异构是立体异构的另一种形式,两种光学异构体会使平面偏振光发生等量但不同方向的偏转,因此又称旋光异构或对映异构。大多数配合物在溶液中都会逐渐失去旋光性,这一过程称为消旋作用。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消旋机理可能是分子间或分子内的。最简单的配合物光学异构体为四面体型,中心原子与四个不同的基团相连,分子不能与镜像重合。例如。而对于八面体构型的配合物而言,光学异构主要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下:结构异构是化学式相同,但原子排列次序不同的异构体,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主要研究中心原子与配体之间结合力的本性,用以说明配合物的物理及化学性质,如磁性、稳定性、反应性、配位数与几何构型等。配合物的理论起始于静电理论。而后西季威克与鲍林提出配位共价模型,也就是应用配合物中的价键理论,统治了这一领域二十余年,可以较好地解释配位数、几何构型、磁性等一些性质,但对配合物的颜色和光谱却无能为力。价键理论认为,配体提供的孤对电子进入了中心离子的空原子轨道,使得配体与中心离子共享这两个电子。配位键的形成经历了三个过程:(激发)、杂化和成键,其中杂化也称轨道杂化,是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成为等数量且能量简并杂化轨道的过程。由此还可衍生出外轨/内轨型配合物的概念,从而通过判断配合物的电子构型及杂化类型,就可以得出配合物的磁性、氧化还原反应性质以及几何构型。对于很多经典配合物来说,价键理论得出的结果还是比较贴近事实的。除了价键理论之外,而后发展的晶体场理论与配位场理论也是比较重要的配合物理论。晶体场理论将配体看作点电荷,并将配位键当作离子键处理,可看作是静电理论的延伸。并且,它以不同几何构型中,配体对不同空间取向的d轨道的作用作为切入点,得出不同取向d轨道会发生能级分裂,并建立起分裂能及晶体场稳定化能的概念,以推测配合物的电子排布及稳定性。晶体场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配合物的颜色、热力学性质和配合物畸变等现象,但不能合理解释配体的光谱化学序列,也不能很好地应用于特殊高/低价配合物、夹心配合物、羰基配合物和烯烃配合物。配位场理论结合了分子轨道理论与晶体场理论。它在理论上更加严谨,然而定量计算则很困难,计算过程中不得不引进近似处理,因而也只能得到近似的结果。配位化合物中的配体可被其它配体所取代,称为配体交换反应,一般反应机理为亲核取代反应。以八面体配合物为例,此类反应的通式为:式中X为被取代的配体,通常称做离去基团;Y为取代集团,通常称为进入基团。这类配体交换反应的速率相差很大,有些反应在10−10秒内就可完成,而有的反应则需要数月。对于活性的差异有一个人为的规定,认为在浓度约为0.1M,温度25 °C时,半衰期 t 1 2 {displaystyle t_{frac {1}{2}}} 大于一分钟的配合物属于所谓“惰性”配合物,反之则称为活性配合物。价键理论和配位场理论都对这类反应的速率差异做了解释,一般存在以下的规律:此外,反应速率还与溶剂、配体的种类和排列有很大关系。配位反应可视同路易斯酸碱理论中的酸碱反应:金属离子为酸提供空轨道,配体提供电子对为碱,过渡金属与配体的反应常伴随着颜色的变化。例如,将HCl加入2+依序产生2+(淡蓝色)、+、、−、2−、2+(深蓝色);再如,将过量的氨水加入2+颜色立即由淡蓝色转变成深蓝色:配位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包含两种类型,一种是中心原子与配体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另一种则是两个配合物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后者又可分为两类:反应是以外层机理进行,还是以内层机理进行,与配合物的结构有关。对配体交换反应呈惰性、没有桥联配体或电子转移活化能很低的配合物,它们的机理以外层机理为主。对配体交换反应活性的配合物主要发生桥式机理,桥式机理所需克服的能垒较外层反应机理低很多,因为桥联配体传递电子降低了电子穿透配体外层和水化层的能量。氧化还原反应中还有两类反应较特殊:亨利·陶布为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研究做了很多贡献,也因此获得了198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配位化合物的应用包括:分析化学中,配合物可用于:工业生产中:生物学中,很多生物分子都是配合物,并且含铁的血红蛋白与氧气和一氧化碳的结合,很多酶及含镁的叶绿素的正常运作也都离不开配合物机理。常用的癌症治疗药物顺铂,即cis-,可以抑制癌细胞的DNA复制过程,含有平面正方形的配合物构型。乙二胺四乙酸、柠檬酸钠、2,3-二巯基丁二酸等解毒剂可用于重金属解毒的机理,常常是它们可与重金属离子配合,使其转化为毒性很小的配位化合物,从而达到解毒的目的。在命名配位化合物时,一般遵循中文IUPAC命名法,命名规律有:上述只是一些简单的规则,更多的规则请参考:以下是一些例子:

相关

  • 潮热潮热(英语:hot flash)多发于女性更年期时,因为体内的雌二醇减少而引起皮肤发红(英语:Flushing (physiology))的一种生理症状。 导致潮热的因素可能不只一种,然而常见的因素是:于更年
  • 盐酸阿比朵尔阿比朵尔 (俄语:Арбидол,英语:Arbidol) 是一种抗病毒药物,由前苏联药物化学研究中心研制开发,主要适应症是A类、B类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同时对其他一些呼吸道病毒感
  • 他汀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英语: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或 Statins,简称“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或“他汀类药物”)是一类抗高血脂药。因他汀类有降低低密度脂
  • 罗纳德·罗斯罗纳德·罗斯爵士,KCB(英语:Sir Ronald Ross,1857年5月13日-1932年9月16日),苏格兰医师。主要研究疟疾的侵入机制与治疗方法,且在西非发现传播疟疾的疟蚊。由于疟疾研究,而获得1902年
  • 湖广填四川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元朝末年到明代洪武年间和清代顺治到乾隆年间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广省(今湖北与湖南全境、广东北部等)的居民迁居到四川各地拓垦的移民潮。根据考证表明,江西
  • 石鼓文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 ‧ 石鼓文籀文 ‧ 鸟虫书 ‧ 篆书(大篆 ‧  小篆)隶书 ‧ 楷书 ‧ 行书 ‧ 草书漆书 ‧  书法 ‧ 飞白书笔画 ‧ 
  • 葡糖胺氨基葡萄糖(C6H13NO5)又称葡萄糖胺、葡糖胺或氨基葡糖,是葡萄糖的一个羟基被氨基取代后的化合物。氨基葡萄糖是蛋白质或脂类糖基化反应中的重要前体。氨基葡萄糖衍生物N-乙酰氨
  • 羚羊河南方古猿羚羊河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bahrelghazali),又名南方古猿羚羊河种、加扎勒河南方古猿或南方古猿加扎勒河种是人科的化石,最初于1993年由古生物学家米歇·布吕内(Michel Bru
  • 冂部,就汉字索引来说,是为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十三个(两划的则为第七个)。冂部归于二划部首,通常是从上方或下方为部,且无其他部首可用者将部首归为冂部。坰的本字,即
  • 荚果荚果是果实的一种类型,属于单果,是豆科植物特有的果实类型,心皮只有一枚(单心皮)许多荚果以及其中包含的种子被人类当作蔬菜、粮食或中药食用,如大豆、豌豆、槐树角等,常见的荚果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