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宗教仪式:
神明
秘密社会:
王爷千岁信仰属于人鬼崇拜之类,是台湾及福建闽南地区最为盛行的民间信仰之一,也是台湾民间信仰的一大特色,统称为“千岁”、“王爷”。许多源流不详的所谓“王公”、“将军”、“元帅”、“太师”、“大人”、“大使”、“圣公”、“尊侯”、“大帝”等神,也往往被认为是王爷神。
“王爷”是对亲王、郡王的尊称,其位阶仅次于皇帝;在民间信仰里,“王爷神”在地方镇守时,受人民百姓尊崇为“王”,一般被认定是直属天庭的神祇,受玉皇大帝之命令(奉玉旨)下凡巡察人间、奖善惩恶、为百姓驱除瘟疫与魑魅等,此即所谓之“代天巡狩”,类于古时的巡按、钦差大臣,今日为人伸冤的司法官,亦有成为地方境主、负责地方行政类似古代知事者,脱离最早的瘟神、厉鬼范畴。其所在王府称为“代天府”,并配属有天将天兵、地将地兵、直属中军等。神尊造型则大多穿着汉服,有锦袍玉带的文官,还有顶盔贯甲的武将。
而台湾的王爷神,也常被认为有航海守护神的能力。如屏东县东港镇渔民常会参拜东港东隆宫温府千岁,昔日新北市淡水区码头苦力工人常参拜淡水祖师庙奉祀的萧府王爷等。
一般而言王爷神可分为几种系统,像瘟神系统、英灵系统、家神系统、厉鬼系统、国姓爷祖孙系统、山神系统、戏神系统等,内容非常广泛,从有官方封号的岳武穆王、保仪尊王、广泽尊王、开漳圣王等神祇,或者民间奉祀的、不详其名的各府千岁,甚至是有应公,都可称为王爷。如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康豹(Paul R. Katz)即认为王爷不是一个特定的神明,而是一种男性鬼神的通称,身份来源多样但并不冲突,用以表达信众对鬼神之尊敬或亲切,如“灶神”可称为“灶王爷”、关子岭地区将不动明王称为“火王爷”、苗栗县后龙山边闽南人将平埔原住民族奉祀“鸟神”尊称为“鸟王爷”(后以台语谐音改称“照王爷”,但福州也有不同类型的照天君信仰)等等。
在台湾及福建闽南地区有许多的“王爷庙”(代天府),其主祀为王爷(统称为千岁),这些庙里的千岁一般只称姓氏,不称其名,有上百余种姓氏,称为“某府千岁”(某府王爷),受古皇帝所封赠共三百六十位千岁,共计一百三十二姓,有:李、池、吴、朱、范、温、康、关、马、赵、张、锺、刘、史、谢、连、苏、施、许、袁、萧、崔、卢、潘、郭、邢、姚、金、铁、岳、雷、伍、罗、黄、洪、蓝、白、纪、蔡、沈、余、俞、于、虞、陈、包、薛、林、杨、徐、田、谭、黎、封、何、叶、方、尹、高、甘、郑、吕、章、耿、王、武、华、夏、楚、秦、鲁、齐、越、周、殷、韩、魏、海、陆、唐、陶、宋、胡、狄、骆、韦、欧、侯、柯、万、江、荣、邱、孟、董、戴、吉、聂、龙、云、游、尤、程、倪、莫、干、丁、于、元、潘、廉、石、玉、清、将、帅、兵、士、寇、冠、抄、景、平、顺、琼等姓。
目前在台湾最常见的三个不同姓氏王爷或五个不同姓氏王爷等等,合祀在一起的则称三府千岁、五府千岁或称为三王府、五王府等。
也有庙宇主祀四府王爷、六府王爷、七府王爷。贵文宫供奉九府王爷,在台湾庙宇中相当罕见。
王爷信仰的系统非常繁杂,如甲乙两庙皆供奉李府千岁,但造像来历不一定相同,盖因两位李府千岁并非同一神,很有可能只是同姓而已。
民间的王爷(千岁)传说极其复杂,如说王爷系古时之数名士人,途中见水井中有疫毒,自行投身井中,以警告乡民不能饮用,救人性命,因此大德,而升天,被封为瘟神,即“瘟神说”。或说“王爷”为唐明皇或其他皇帝时三百六十名进士,因皇帝要试张天师法术而误杀,故天子赐其封为王,游历四海,遍享血食,即“张天师试法冤死说”。还有合乎史实的“天顺举人说”。
其他如:
福州有五帝(五福王爷)信仰,《乌石山志》载:“榕城内外,凡近水依寺之处,多祀疫神,称之为涧,呼之为殿,名曰五帝,与之以姓曰张、锺、刘、史、赵。”(《乌石山志》卷9《志余》)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官府视之为“淫祀”而拆毁,并下令“民再祀者罪之”。但不久又恢复,“庙貌巍然,且增至十有余处,视昔尤盛。”(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风俗》)在闽南等地,奉众多的“王爷”为瘟神,每个王爷都冠以姓氏。明清时期,泉州王爷崇拜盛行,普遍奉祀的王爷有:赵、康、温、马、萧、朱、邢、李、池、吴、范、姚、金、吉、玉、周、岳、魏、雷、郭、伍、罗、白、纪、张、许、蔡、沈、余、潘、陈、包、薛、刘、黄、林、杨、徐、田、卢、谭、封、何、叶、方、高、郑、狄、章、耿、沈、陈、楚、鲁、齐、越、侯、殷、沐、虞、苏等数十姓,王爷庙遍布沿海各地。供奉三尊王爷的称“三王府”,四尊王爷的称“四王府”,五尊王爷的称“五王府”,其中以泉州富美宫最为有名,该庙主祀萧望之王爷,配祀数十尊王爷,香火兴盛。
清代巡台御史黄叔璥《使台录》:“三年王船,备物建醮,志言之矣。及问所祀何王,相传唐时三十六进士为张天师用法冤死,上帝敕令五人巡游天下,三年一更,即五瘟神。饮馔器具悉为五份,外悬池府大王灯一盏云:伪郑陈永华临危前数日,有人持柬借宅,永华盛筵以待,称为池大人。池呼陈为角宿大人,揖让酬对,如大宾。永华亡,土人以为神,故并祀焉。”
富美宫《王爷信仰探源》:民间相传,宋朝皇帝夜里召见张天师,打算测试他的法术,于是命令进士三百六十人躲在地窖,演奏乐器。皇帝告诉张天师:“邪魔半夜在这作祟,常打扰到我思考,你既然有办法的话,为我除去它。”天师说:“臣得到功曹神的禀告,这半夜中弹奏、唱歌的三百六十个人,都有功名在身,不是妖魔,原来是官僚罢?”皇帝心里惶恐,说:“我怎么会测试你,这真的是妖魔啊!”天师说:“陛下,这些人不是妖魔,胡作非为会有报应,您的金口一开,造作业障无数啊!”皇帝大怒,说:“你的法术没有效用,却以拒绝的态度欺凌我。我会惩罚你流放远方,去除你的教法。”天师说:“臣知道命令了。”天师向空中祝祷:“皇帝的命令,不可以违背。”又以剑拄地大呼;“真君灵官,与我去魔。”忽然间地震,雷声大作,音乐声都停了。皇帝急着令宦官把地窖打开,结果三百六十个人都七孔流血而死了,皇帝非常哀痛,命令把他们以礼合葬,天师流泪离开了皇宫。不久之后,宫廷闹鬼事件不断,每天晚上都有哭声。皇帝很后悔,请天师来问。天师说:“这些冤死的人,都聚集在宫中,等待发落,应该要把他们封王,让他们去巡游天下,宫内才能平安。”皇帝于是照做了。
《明史选举志》中记:“七年癸未试日,场屋火,死者九十余人,俱赠进士出身,改期八月会试。”天顺七年(1463年)癸未科会试,考场发生火灾,有九十几个举人因而丧命,明英宗追赠他们为进士,《万历野获编》纪:皇帝在北京城朝阳门外埋葬他们,封此坟墓为“天下英才之墓”。嘉靖年间修北京城,此坟墓被迁葬。
这故事传到民间,民众同情他们,有举子吟诗一首:“回禄如何也忌才,春风散作礼闱灾。碧桃难向天边种,丹桂翻从火里开;豪气满场争吐焰,壮心一夜尽成灰。曲江胜事今何在?白骨棱棱漫作堆。”民间许多庙宇奉他们为王爷,称“春闱殉身孝廉,敕封进士、代天巡狩”。
许多办理阴事的神明被尊崇为王爷,他们类似于阎君、死神或者冥判性质,为王爷信仰的非主流系统,民间对此种神明多半非常隐讳,他们时常与五福王爷或者各种瘟神、有应公一类的无主孤魂混同,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为南台湾的“伍福五位大帝”,“伍福五位大帝”共有五人,一般认为“伍福五位大帝”是五福大帝逐渐流传南迁,而被清朝军人奉祀的海山馆赋予的新形象。
“王爷信仰”(千岁信仰)尤其盛于南台湾,与台湾中部的妈祖信仰并称,俗曰:‘南王爷、中妈祖’,又另称‘三月疯妈祖、四月王爷生’,显示民众狂热的程度。据1960年代所作的调查分析,全台宫寺庙所供奉之主神共有二百四十七种之多,其中具有廿座以上的寺庙者有廿九种,超过一百座以上的有九种神明,最多的是千岁(王爷),共有七百一十七座以上,足见王爷信仰的普遍,属台湾民间“强势信仰”,无论千岁神明数量或庙宇数量均居全台之冠,远超过众所熟悉之观音菩萨、天上圣母、玄天上帝、保生大帝、关圣帝君、纯阳祖师、清水祖师、法主真君、玄坛元帅、中坛元帅等等。
而千岁的乩生和笔生降驾附身时,往往亦帮百姓消灾解厄;替神明办公事时,大部分只讲说公事、教化及指引等事宜;当乩童跟随神驾出巡绕境作法时大多数会操五宝(以角棍或钉槌猛击头部之两眉人中、背部、腹部或肩部)或用长铜针来贯穿脸颊而封口(俗称灌口针)等仪式,壹来保密到家-禁泄漏天机、贰来大显神威,还有极少数宫庙堂的乩童灌口针,所使用的是小型王爷头(或五营头)下连有一根短铜针的型状。
送王船在中国大陆闽南地区又可分为泉州派、漳州派。一般认为千岁如人间的钦差、巡按,奉天命来作代天巡狩,大多采行“数年一醮”,每几年就举办一次大型丰富隆重的祭祀,另有灾祸或瘟疫时,亦会迎请千岁至该地区镇压,或举行“送王船”仪式等。
“送王船”的习俗有两种,一种是“游天河”,就是以纸、竹、绸缎等制造王船,到海边火化,送神归天,盛行于福州、漳州;另一种称为“游地河”,以木制真船,使之随风放流,到下一个港口、村落,供他人祭祀,盛行于泉州、厦门。
福建各地皆有“游天河”之俗,即《乌石山志》所说“出海”,又称“送船”、“送王船”等。福州城的“瘟船”多为纸竹扎成,《闽杂记》载:“出海,驱遣瘟疫也。福州俗,每年五六月中,各社醵钱扎竹为船,糊以五色绫纸,内设神座及仪从供具等,皆绫纸为之,工巧相尚,有费数十缗者,雇人舁之,鸣螺挝鼓,肩各庙神像,前导至海边焚化。”(《闽杂记》卷7《出海》)《乌石山志》载:“出海剪彩为舟,备食息起居诸物,并神鬼所请之相,纳于舟中,鼓噪而焚于水次。以祭祀毛血贮木桶中,数人负之而趋,谓之‘福桶’”。
而“游地河”就是制造真船,将王爷的神像连同祭品、粮食,搭载在一艘富丽堂皇的特制船中,上面旌旗招展,桅帆俱备,万分威武,放入河海,任其漂流。如王船漂到某个村落,该村便要迎神奉祀一番,再将之放流,或者就地建庙以护庇民众,台湾许多知名的王爷庙都是因王船漂至而建庙。此俗明清至民国时盛行,每3年举行一次,祭典极隆重,称之为“王醮”。民国时期,泉州富美宫附近还有一专门制造“王船”的工场,祭典就在晋江江边举行,有些“王船”漂至台湾海岸,故台湾王爷崇拜多源于闽南。,据说南鲲鯓代天府的千岁爷,便是这样而来的。《闽杂记》载:“漳府属亦有之,然亦皆绫纸糊耳。惟厦门人别造真船,其中诸物,无一赝品,并不焚化,但浮海中,任其漂没,计一船所费,或逾中人之产,付诸无用,殊可惜也。”
另外,由于放流王船,流至外庄,依例则必须大加祭祀,举办隆重祭典,清朝中叶以后,台湾人为了避免使他乡乡民耗费过多金钱,多改采用焚烧王船的方式,将神明送归天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