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剥夺

✍ dations ◷ 2025-04-03 17:07:04 #文化

文化剥夺(英语:Cultural Deprivation)是指某一族群可能是因为教育或价值观,而缺少能够在教育制度中取得成功的适当语言和知识,导致其被局限于低认知可塑性状态的过程。文化剥夺理论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在社会上无法获得成功,很大的原因来自于他来自的环境缺乏相关的资源和协助;因此,文化剥夺观学者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常常会选择以补救教学、协助计划的方式,让“被剥夺者”获得提升主流社会价值的机会。

文化剥夺理论流行于1960和1970年代的美国和今日的台湾教育;当时的常见认知为,工人阶级之所以缺乏向上阶级流动的动力,是源自于其生长过程中,缺乏家庭、社区的资源和照顾的原因。到了近日,文化剥夺的观点在已受到多方的挑战,反对者认为文化剥夺理论是在“谴责受害者”,将下层阶级的失败归咎于其自身的不足。与文化剥夺相对的概念是“文化差异”,该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不平等也有可能肇因于先天文化上的差异──亦即,某一特定族群的次文化先天上就和主流文化不同,所以才会导致其在社会上的地位难以改变。

相关

  • 爬行形类爬行形类(学名:Reptiliomorpha)是包括羊膜动物和与羊膜动物有共同祖先的四足动物(与羊膜动物的关系密切,但它们本身并不是羊膜动物)的演化支。 爬行形类中已废弃的分类“石炭蜥
  • 谭蔚泓谭蔚泓(1960年5月-),湖南益阳人。分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专家。1982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1985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1992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
  • Moclobemide吗氯贝胺(商品名也作Amira、Aurorix、Clobemix、Depnil或Manerix)是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和社交焦虑的单胺氧化酶A(RIMA)药物的可逆抑制剂。它在美国不被允许使用,但在其它西方国家
  • 粉碎粉碎是化工生产中一种单元操作,是一种纯机械过程的操作,对于体积过大不适宜使用的固体原料或不符合要求的半成品,要进行加工使其变小,这个过程就叫粉碎,粉碎主要有两种方式:
  • 国务院常务会议政治主题国务院常务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现行的法定会议之一,由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组成,由总理召集和主持。讨论决定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 二氧化锡二氧化锡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SnO2。白色、淡灰色或淡黄色六方、斜方或四方晶系粉末,在空气中加热时稳定。在自然界中以锡石存在。结晶成金红石型结构,其中锡六配位,氧为三
  • 2007年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第二十四届夏季世界大学运动会(泰语:XXIV กีฬามหาวิทยาลัยโลกฤดูร้อน)于2007年在泰国的曼谷举行,是首次在东南亚举行的夏季世界大学运动会,泰国也是继
  • 菲利普·阿吉翁菲利普·阿吉翁(1956年8月17日-)是一位法国经济学家。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经济增长和契约理论。他与彼得·豪伊特提出了“熊彼得范式”的概念,二人在共著的专书《内生增长理论》
  • 约翰·文森特·阿塔纳索夫约翰·文森特·阿塔纳索夫(英语:John Vincent Atanasoff,1903年10月4日-1995年6月15日)是美国物理学家、发明家。1973年霍尼韦尔对斯佩里·兰特专利诉讼决定,将阿塔纳索夫认定为第
  • 顾诚顾诚(1934年11月28日-2003年6月25日),江西南昌人,当代历史学家,明代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代表作包括《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及论文多篇,其中《南明史》一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