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内留斯

✍ dations ◷ 2025-09-08 23:52:15 #1784年出生,1867年逝世,德国画家

彼得·冯·柯内留斯(1784年-1867年)是德国著名画家,出生于杜塞尔多夫。他的父亲是一位杜塞尔多夫画廊的巡视员,他15岁时父亲就去世,做为长子,为了帮助维持家境只得放弃继续学习绘画。但他一直没有放弃绘画。

柯内留斯26岁时的第一件重要作品是为教堂进行装饰。1811年,他去罗马访问,很快和一群德国年轻的画家融合到一起,组成以宗教画为主的拿撒勒画派(拿撒勒是耶稣的家乡)。

在罗马,他和其他画家一起合作一些作品,回国后受聘主持杜塞尔多夫学院的重建工作,当时慕尼黑的巴伐利亚王储,后来的路易一世邀请他主持为收藏古希腊、罗马艺术品的格里陶德博物馆的装饰设计工作,他发现这个工作任务量非常大,只好辞去杜塞尔多夫学院的工作,全力以赴地在慕尼黑工作。1825年,他成为慕尼黑学院的院长。

他在慕尼黑为许多建筑绘制壁画,为路德维希教堂所作的壁画可能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壁画。教堂神殿中画的《最后审判》高达20米,宽12米,其他的画如造物主、耶稣诞生、上十字架等也非常巨大。大约在1839年,柯内留斯离开慕尼黑到了柏林,受威廉四世的委托,为皇家墓室装饰,他著名的素描《启示录四骑士》就是为墓室壁画作的草稿。这可能是他最后的作品了。

作为一个油画家,柯内留斯的技巧并不高,对色彩的运用也不高明,即使他的壁画的绘画技巧也并不高超,他的绘画风格遵循着意大利画家的精神,但受丢勒风格的影响,画面安排比较满,人物纤细,裸体轮廓不清晰,衣物褶皱有明显的哥特风格,这些在他的《最后审判》中都表现得很明显。

柯内留斯虽然对颜色不敏感,但他有一种设计的气势和自信心,他的这种精神成为以后主导德国画家风格的主流,他的座右铭是“德意志具有一切”,充分体现他的爱国主义热忱。

在19世纪时,德国并没有自己的画派,在造型艺术上当时德国落后于同时代的欧洲其他国家,柯内留斯开创了德国自己的画派,令欧洲开始瞩目慕尼黑,1841年,英国在西敏寺举办了一次素描比赛,柯内留斯也受邀访问英国。

柯内留斯个子不高,但有一双鹰般锐利的眼和浓眉,浑身充满力量和气势,吸引了寻多年轻的艺术家在他的周围。


相关

  • 白血病白血病(拉丁语:leukemia,/luːˈkiːmiːə/)是一群癌症种类的统称,英文名称来自于古希腊语,λευκός(leukos,白色)与αἷμα(haima,血液)的组合。 它通常发病于骨髓,造成不正常白血
  • 阿以冲突进行中巴勒斯坦人:约旦(1948–1994) 埃及(1948–1978) 伊拉克(1948–) 叙利亚(1948–) 黎巴嫩(1948–)苏伊士危机:(1956)南黎巴嫩冲突(英语:South Lebanon conflict (1985–2000)):消耗战
  • 蒙达语族蒙达语族(或扪达语族)是南亚语系之下的一个语族,在印度的中部和东部、孟加拉有约9百万使用者。蒙达语族的起源不详,可能是来自印度东部部落的语言。蒙达语族包括桑塔利语、蒙达
  • 卡瓦胡椒卡瓦醉椒(英语:kava 或 kava-kava;学名:Piper methysticum),亦译为卡瓦胡椒、毒椒等,卡瓦的其他名称包括' awa(夏威夷),' waava(萨摩亚),yaqona(斐济),sakau(波纳佩)和 malok 或 malogu(瓦努阿
  • 美国 (消歧义)美国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简称。也可以是︰
  • 脑苷脂脑苷脂(英语:Cerebroside)是最早被发现的鞘糖脂,因发现于人脑而得名。由神经酰胺的1号位羟基被糖基化而得。其中的糖基可以是葡糖或半乳糖,它因此又分为葡糖脑苷脂与半乳糖脑苷脂
  • 乌坵话乌坵话(兴化平话字:O-ku-uā),是莆仙语(兴化语)的莆田话一支方言,是由中华民国金门县代管的乌坵乡的通用语言,当前两岸分治超过七十年的因素,加上大量的驻军,当地的乌坵话融合了国军士
  • 叛舰喋血记 (1935年电影)《叛舰喋血记》(英语:)是一部1935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由弗兰克·洛伊德执导,改编自查尔斯·诺德霍夫(英语:Charles Nordhoff)和詹姆斯·诺曼·霍尔(英语:James Norman Hall)的小说《》。
  • 陆晋德陆晋德(1942年-),生于重庆,台湾企业家,陆正案受害家属,后创办财团法人陆正纪念基金会。祖籍江苏无锡,1948年随父母迁往台湾竹东镇。国立台湾大学农业经济学系毕业,1973年起任联工化学
  • 2020年美国人口普查2020年美国人口普查,又被称为人口普查2020,将是美国的第二十四届全国人口普查(英语:United States Census),于2020年4月1日人口普查日进行。除了2000年人口普查期间的试点研究外,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