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氮氧循环

✍ dations ◷ 2025-04-02 11:55:29 #碳氮氧循环
碳氮氧循环(CNO cycle),有时也称为贝斯-魏茨泽克-循环(Bethe-Weizsäcker-cycle),是恒星将氢转换成氦的两种过程之一,另一种过程是质子-质子链反应。在质量像太阳或更小些的恒星中,质子-质子链反应是产生能量的主要过程,太阳只有1.7%的4氦核是经由碳氮氧循环的过程产生的,但是理论上的模型显示更重的恒星是以碳氮氧循环为产生能量的主要来源。碳氮氧循环的过程是由卡尔·冯·魏茨泽克和汉斯·贝特 在1938年和1939年各别独立提出的。碳氮氧循环的主要反应如下:这个循环的净效应是4个质子成为一个α粒子、2个正电子(和电子湮灭,以γ射线的形式释放出能量)和2个携带着部分能量逃逸出恒星的中微子。碳、氮、和氧核在循环中担任催化剂并且再生。有一个较小分支的反应,在太阳核心中发生的只占了0.04%的量,最后的产物不是12碳和4氦,而是16氧和一个光子,取代进行的过程如下:同样的,碳、氮、和氧在主要的分支,而在较小分支上的氟也仅仅是稳定状态的催化剂,不会在恒星内累积。碳氮氧循环的主要分支称为碳氮氧-I,小的分支称为碳氮氧-II,在更重的恒星内还有碳氮氧-III和碳氮氧-IV两个次要的主分支,它们开始于碳氮氧-II反应的最后阶段,结果是以18氧和γ射线取代原本的14氮和氦核:和 氧氟循环:此处,所有参与反应的"催化剂"(碳、氮、氧的核)数量都是守恒的,而在恒星演化中核的相对比例是会改变的。无论最初的结构是如何,当这个循环在平衡状态下,12碳/13碳核的比例是3.5,而14氮成为数量最多的核。在恒星的演化中,对流会将碳氮氧循环的产物从恒星的内部带到表面并混合,改变观测到的恒星成分。在红巨星,相较于主序星,能观测到较低比例的12碳/13碳和12碳/14氮,这些都可以证明核聚变在恒星内部进行能量的世代交替。

相关

  • 菌丝菌丝(英语:hypha pl: hyphae)是丝状真菌(英语:filamentous fungus)或称霉菌(英语:mold)中的一种长、支链丝状结构,它是大多数真菌的结构单位,而部分原核生物如放线菌同样存在菌丝
  • 合金合金,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至少有一组分为金属)混合而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一般由各组分熔合成均匀的液体,再经冷凝而得。合金至少是以下三种中的一种:元素形成的单一相固
  • Sr5s22,8,18,8,2蒸气压第一:549.5 kJ·mol−1 第二:1064.2 kJ·mol−1 第三:4138 kJ·mol主条目:锶的同位素锶(Strontium,旧译作鎴)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Sr,它的原子序数是38,
  • 纳西尔丁·图西纳西尔丁·图西(Nasir al-Din al-Tusi),十三世纪波斯天文学家、数学家。生于图斯(今伊朗东部),早年在图斯和尼沙普尔学习,后来到伊斯梅利供职,曾受到蒙古统治者的重用。他是中世纪著
  • 健忘性失忆症(Amnesia,来自希腊语ἀμνησία),又称失忆症候群(amnesic syndrome),是一种记忆混乱的疾病。简单来说就是丧失记忆,包含丧失部分记忆或丧失全部记忆。失忆症的成因包括器
  • 黄斑水肿黄斑水肿是一种发生在眼睛内的黄斑后面的视网膜水肿,一般来说,水肿是由一些液体和蛋白质造成有关部位的增厚和膨胀。肿胀可能会扭曲一个人的中央视力,因为黄斑是眼球中心附近的
  • 朝九晚五朝九晚五是一个描述多数企业员工上班时间的用句,这个时间也是美国标准工作时间,英文称为“9 to 5”。但是对于华语世界而言,则大多会在中午穿插1小时~1.5小时的午休时间,导致上班
  • 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人类不断开拓食源、开发食品、制造食器、消费食物的过程,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在饮食活动中的方式、过程和功能等结构组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 极高频极高频(英语:Extremely high frequency, EHF)是指波长短于超高频(SHF)的电磁波,波长由1mm到10mm,又称毫米波。毫米波所对应的频率范围是30~300GHz。主要应用于气象雷达、空间通信
  • 精细胞配子(英语:Gamete)是单倍体细胞,它由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特定的器官通过减数分裂产生。两性配子通过配子结合 产生合子。有性生殖的好处是遗传讯息的重组,这也是物种内遗传信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