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斗、拜斗,为道教传统星宿信仰的一种仪式,为道教特有的一种祈福、禳灾科仪。
在道教吸收佛教部分经典内容并完善人们对于北斗的信仰后,原先醮祭北斗以消灾延寿的习俗被逐渐发展为一种祈福消灾的仪式。
后来,道教逐渐发展出完整的星斗信仰,将原先的北斗与南斗信仰扩大为五斗信仰,并认为人的受生与命运皆掌握于斗府;因此,道教按照每个人出生时所属干支分属北斗七星,并将之称作“本命元辰”,且各由“元命真人”辖管。
随着道教信仰逐渐普及中国,星斗信仰又在唐代与宋代呼应秘密大乘佛教经典的翻译引入;同时,秘密大乘佛教也发展出其北斗信仰。 接着,《北斗本命延生妙经》、《太上说南斗六司延寿度人妙经》、《东斗经》、《西斗经》及《中斗经》等(合称《五斗经》)一一出现流传,并由此逐渐发展出五斗经诵念仪式。另外,因吸取大量印度教神祇的佛教存在摩利支天信仰,传入中国后与原先早已存在道教里的“斗母(斗姆)化生五斗”信仰逐渐统合,并陆续发展出《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先天斗母奏告玄科》等经典,进而形成在三元八节诵念斗经的习俗。此外,北斗七星与辅弼二星从此被称作“九皇”,《北斗九皇隐讳经》也由此产生;同时,因为斗母信仰的流行,九月初一到初九被称为“九皇斋”。
现今,大多道观每年定期举行礼斗仪式,信众也会委请道士以礼诵念《北斗醮科》。
在台湾地区,信众经常委请道士为其进行斗科;在斗科的坛场上,通常会悬挂三清道祖圣像及南斗与北斗星君像,有时更设有斗母殿供奉斗母元君。
在朝真礼斗期间,坛内人员必须注意斗内灯火不使其熄灭,以象征合境、合堂及合家的共同命运得以元辰焕彩。
二次世界大战后,道教禅和派自福州传入台湾本岛,随后于岛上南北都会地区设有数座本堂及分堂,并延续其“拜月斗”(即“穹窿玉斗科”)的习俗与仪式。在其仪式举行时,举办者会于坛前安奉斗灯,再诵经礼请紫微星君及南北斗等诸星君为该月出生者消灾祈福;该仪式因此另有“斗堂”之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