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巴利语:khandha;梵语:स्कन्ध,罗马化:;孟加拉语:স্কন্ধ,罗马化:),又译为阴或聚,有积增聚合的意思,佛教术语,意指人类存在的基本要素。佛教将蕴分析成五种基本元素,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五者,又称五蕴(梵语:पञ्च स्कन्ध,罗马化:;巴利语:pañcakkhandhā),旧译五阴、五聚、五众;其中,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四者称为四蕴。
对五蕴的执著、执受,称为五取蕴或五受阴、五盛阴。
《大毘婆沙论》记载“蕴”有六种含义:
五蕴之定义如《杂阿含经·六一经》:
五取蕴之定义又如《杂阿含经·四六经》:
五蕴之缘起如《杂阿含经·五八经》:
五蕴的体性是:生灭、无常、苦、空、无我。
在《巴利三藏》中,有详细的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开首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并谓“色等五蕴即是空,空即是色等五蕴”。大乘佛教不只认为“众生空 ”(无人我、人无我),即众生为名色等五蕴组成,并无自性。即便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亦空无所有,无其自性,是为法空(无法我、法无我)。 大乘般若经等认为诸法如梦如幻,本来自空。
《楞严经》将“五蕴”译为“五阴”。《楞严经》所讲述的修行次第,也就是相关于五蕴的次第顺序。《楞严经·卷十》对于五蕴(五阴)的论述,首先强调了:‘五阴本因,同是妄想。’,然后阐述了五种妄想─“坚固、虚明、融通、幽隐、颠倒”─而对应了“色、受、想、行、识”五蕴。然后阐述了五蕴的边际与次第关系而说:
阐明五蕴妄执的生起次第乃是“识、行、想、受、色”,其除断次第也就是反向的“色、受、想、行、识”,如四念处从身念处先下手。
按现代用语来说,五蕴可以指以下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