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跟鞋
✍ dations ◷ 2025-05-15 10:20:07 #高跟鞋
高跟鞋是指鞋跟特别高的鞋,会使穿此鞋的人的脚跟明显高于脚趾以及身高上的错觉。高跟鞋有许多种不同的款式,尤其是在鞋跟的变化上更是非常多,如细跟、粗跟、楔型跟、钉型跟、槌型跟、刀型跟等。西方的高跟鞋最初出现时是男性的穿着,最初的高跟鞋据说是骑士用于勾挂马镫方便所用。现在则几乎是专指女性专用之各式鞋类,用以配衬或增强女性体态的线条美。通常鞋跟要超过6.35公分/2.5英寸以上的才称作高跟鞋,以2.54-6.35公分/1-2.5英寸的通常称为中跟鞋,而低于2.54公分/1英寸的称为低跟鞋或平底鞋。另外若是脚跟与脚趾都有大幅垫高到相同或相若的高度,则称为厚底鞋而不称之为高跟鞋。现在逐渐开始也有男士穿着设别设计的绅士高跟鞋(通常为高于12cm的鞋跟高度),人们视这为一种流行时尚的品味。高跟鞋是一种能够垫起穿鞋者的脚后跟,使其明显的高于脚趾的一种鞋款。脚后跟与脚趾皆垫起相同的高度时,就像是穿了双松糕鞋,这通常就不是所谓的“高跟鞋”了。高跟鞋以各式各样的风格出现,而鞋跟也以多种不同的形状呈现,包含了细高跟、粗跟、锥形跟、冰刀跟以及楔型底。现今,大多会将高跟鞋与女性鞋款联想在一起,而高跟鞋这个词通常被理解为几乎是女性专属的细跟高跟鞋款式。其实还有许多后跟垫高的鞋款是男女都适穿的,包含牛仔靴以及古巴鞋。低于2.54公分/1英寸的鞋跟称之为“低跟鞋”,而2.54-6.35公分/1到2.5英寸的高度则属于“中跟鞋”,至于任何超过6.35公分/2.5英寸高的鞋跟就是所谓的“高跟鞋”。而鞋跟高度介乎12.7公分/5英寸至17.8公分/7英寸之间的,则另称“恨天高”。中国最早关于高跟鞋的记载是汉代,东汉刘熙著《释名·释衣服》记载当时有一种叫晚下的坡跟式高跟鞋,现时最早出土的高跟鞋实物于明代墓葬定陵出土,是明神宗孝端显皇后之物,鞋底后部装有4厘米至5厘米高的长圆底跟。此外亦有供缠足女性穿着的高跟弓鞋。花盆鞋,也称“高底鞋”、“马蹄底”鞋,是满族特有的一种绣花鞋,因其底似花盆而得名。其鞋底以木制成,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花盆鞋在清代特别盛行,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女性穿着。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 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一般为7cm,最高的可达13cm,鞋帮饰花草是鸟等刺绣,清代特别盛行这种鞋。由于是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明清两代,裹脚之风尤为盛行,汉族女子们以穿弓鞋为多,而满族妇女则不缠足。大清入主中原后,受汉族文化影响,裹脚之风有增无减。尽管满族的女性从不裹脚,但根据普遍的审美标准,大脚绝对不是漂亮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满族女性便发明了一种高底鞋,将脚藏在裙摆里,不会轻易显现出来。
此外,满族女性穿得高底鞋的起源还有另外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据说,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从而成为了一款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可见,满族妇女在衣着旗装时,通常会搭配旗式坤鞋。这里所说的旗式坤鞋可分数种,常御多平底,一种高寸许,前后微缺,名为“寸底鞋”。还有一种鞋底中间高出数寸,中微细,下端作方形,名为“高底鞋”,俗称“马蹄底”或“花盆底”。这种木底的丝鞋由于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马蹄底”;另外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故而称为“花盆底鞋”;鞋底中间即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欧洲高跟鞋的原型可追溯至公元前3500年的古埃及,埃及贵族男女皆穿高跟的鞋子以和赤足的平民区别。古希腊及罗马时代,高跟凉鞋称为“kothorni” 或 “buskins”,指的是有木质高跟的凉鞋。当时戏剧主角会穿高跟凉鞋用来与其他配角区别。此外古罗马时代娼妓也穿高跟凉鞋以便让寻芳客辨识。脚后跟提高有效的解决了骑马时,骑士的脚在马镫里不断向前滑动的问题。大约在1500年出现了约有2.54-3.81公分/1-1.5英寸高的“骑士靴跟”。靴子前沿的部分向前倾斜以利于紧紧扣住马镫,而后缘的部分向前倾斜,以防止在后退时被矮树丛或石头碰撞纤长的脚跟,就像是步兵参与了步行战斗。这些特色在现今的马靴,特别是牛仔靴表现得相当明显。在一开始的三十年间,款式简单的骑士靴跟渐渐演变成了造型丰富的高跟鞋。男人穿用有高度的鞋跟从法国逐渐蔓延开来,并且变得愈来愈高、愈来愈细,这样的形况一直持续到骑马时不再需要穿高跟鞋,反而沦为了“宫廷专属”的鞋款。1600年代晚期,男人穿用的鞋跟大致上介于7.62-10.16公分/3-4英寸的高度之间。1533年,奥尔良公爵娇小的妻子,凯瑟琳·梅迪奇委托一位鞋匠为她制作一双不但能具有时尚感,还能使她身形高挑的高跟鞋。这双鞋是改造自软木高底鞋〈脚跟与脚趾皆由垫高的木制鞋底一并撑起,其撑高的效果就像穿用了现代的松糕鞋一样〉,但和软木高底鞋不同的是它后跟的高度高于脚趾,即脚趾部分呈“平坦”状,使其低于脚后跟,这使得脚背呈现出优美的弯曲弧形。很快地,高跟鞋就在法国宫廷里那些赶时髦的男女间流行了起来,而这股风潮也蔓延到了其他国家的一些王公贵族身上。英文中“好跟”(well-heeled)这个词演变成了富有的同义词。不论是男是女,大家都穿着高跟鞋,在十七、十八世纪,高跟鞋俨然成为了贵族时装的代表作。1700年代晚期,法国大革命一触即发,由于穿用高跟鞋明显的界定了财富与阶级,因此,在法国穿用高跟鞋的习惯逐渐式微。几乎整个1800年代,男性与女性都惯穿平底鞋和凉鞋,然而,高跟鞋在1800年代晚期以女人专属之姿,再度登上流行的舞台。虽然高跟鞋是在1500年时起源于男性鞋款,但自1700年代晚期开始,除了牛仔靴和古巴鞋这两种鞋款以外,男性鞋款大都走低跟路线。牛仔靴仍旧保有较高的靴跟,而在1970年代男人穿用高跟鞋的风气也有一波短暂复苏〈在周末夜狂热这部电影中,由约翰屈伏塔所饰演的角色,在开幕的连续镜头中穿了一双古巴鞋精采亮相〉。为了满足男性消费者的需求,现在有些制鞋厂商会销售特大尺寸的高跟鞋。此外,2006年秋季,海地斯里曼尼为迪奥 欧姆设计了一系列8.89公分/3.5英寸高的男性高跟鞋款。高跟鞋在过去的六十年间经历了数次的兴起与衰落,其中最受注目的是由低跟鞋以及平底鞋所称霸的90年代晚期。 60年代晚期以及70年代早期,低跟鞋广受欢迎,然而到了80年代晚期以及90年代初期,高跟鞋又再度风靡。流行的鞋跟样式也从粗跟〈70年代〉转变到锥形跟〈90年代〉以及细高跟〈50年代、80年代和2000年之后〉。现今有各种各样不同高度的高跟鞋,从3.81公分/1.5英寸高的古巴跟到10.16公分/4英寸或者更高的细高跟〈spike heel同为细高跟之意,为美式用法〉都有,而且通常都由女性穿用。至于穿用那些高于5吋的超高高跟鞋,通常只是为了美感而并非实穿。样式保守的船形高跟鞋时常会出现在工作以及正式的场合上,而款式大胆前卫的通常在晚宴及舞会上受到欢迎。然而,许多足科医生帮患有严重足部伤害的病人看诊,患者严重的脚伤几乎都是穿高跟鞋穿出来的,因此近来高跟鞋在医学界广受争议。船形高跟鞋的标准鞋款称为莎宾娜鞋,这是根据奥黛莉赫本所拍的电影名称而命名的。由于细高跟鞋的鞋跟样式与尖叶短剑相仿,因而取名为短剑跟〈英文的stiletto中文翻译为短剑,stiletto heel中文翻译为细高跟鞋〉,其鞋底基座较为狭窄而鞋跟较高。爱穿高跟鞋的理由包含:谢绝高跟鞋的理由包含:有可能会脚臭,因为在过度挤压且密封的环境下,脚汗、脱落的皮屑和细菌的作用会更强化,造成脚臭味比穿运动鞋还严重。某些地面的材质会被高跟鞋的细高跟所损坏。鞋跟护垫〈英文中covers, guards, 和 taps皆有鞋跟护垫之意〉,可以罩住细高跟的尖端以避免与易损坏的地面有直接毁损的接触,如此一来即可防止像是亚麻油地毯〈凹印表面〉或 聚氨酯清漆木质地板的损伤。由于国际标准舞通常在木地板上举行,因此鞋跟护垫广泛的应用于交际舞上。穿高跟鞋开车,会增加误踩油门及油门被高跟鞋跟卡死的几率,因此有许多法令会处罚穿高跟鞋开车。拖鞋及增高鞋也是有类似的危险性。
相关
- 身体质量指数身高体重指数(又称身体质量指数,英文为Body Mass Index,简称BMI)是一个计算值,主要用于统计用途。“身高体重指数”这个概念,是由19世纪中期的比利时统计学家及数学家凯特勒(Lamber
- 熔点熔点、液化点(M.P.)是在大气压下晶体将其物态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中固液共存状态的温度;各种晶体的熔点不同,对同一种晶体,熔点又与所受压强有关,压强越大,熔点越高。不过,与沸点
- 什切青旧城什切青旧城(波兰语:Stargard Szczeciński;卡舒比语、波美拉尼亚语:Stôrgard;德语:Stargard in Pommern)是波兰西北部波美拉尼亚地区的一个城镇,斯塔加德县首府,位于伊纳河畔,2005年
- 细胞生物细胞(英语:Cell)旧称䏭,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是除了病毒之外所有具有完整生命力的生物的最小单位,也经常被称为生命的积木(病毒仅由DNA/RNA组成,并由蛋白质和脂肪包裹
- 高似兰高似兰(英文名菲力浦·伯鲁涅列斯基·高似兰,Philip Brunelleschi Cousland,1860年-1930年),苏格兰传教士医生。高似兰编撰的英汉对照《医学辞汇 Lexicon of Medical Terms》是中
- HaskellHaskell(发音为/ˈhæskəl/)是一种标准化的,通用的纯函数编程语言,有非限定性语义和强静态类型。它的命名源自美国逻辑学家哈斯凯尔·加里,他在数理逻辑方面上的工作使得函数式
- 意外事故意外事故是指一件在指定时间和地点不经常发生的事件,对事件中的当事人而言是没有预计过的,而且这事件会为主角及其身边的人带来某种后果,而后果多数来说都是负面的。意外是很大
- 瓦吉特在埃及神话中,瓦吉特(埃及语:w3ḏyt;Wadjet亦作Wadjit、Wedjet、Uadjet或Ua Zit,希腊语:Udjo、Uto、Edjo或Buto等;中文则有乌加特、瓦杰特等译法)原本是德普当地的古代女神,德普即后
- 羯语羯(拼音:jié,注音:ㄐㄧㄝˊ,南京官话:je5 同“揭”,中古拟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
- 女孩力量女孩力量,原来的意思指一般女性的动力。后来英国女子演唱组合辣妹合唱团崛起,当中的成员Melanie C在自己的身上刺青上“女力”,并为这个词语带入“女性的正面形象”这个新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