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门尼德

✍ dations ◷ 2025-11-22 15:02:29 #巴门尼德
爱利亚的巴门尼德(Παρμενίδης)(约前515-前445),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最重要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之一,是埃利亚学派的一员。生于埃利亚(Ἐλέα,位于现在意大利南部沿岸),主要著作是用韵文写成的《论自然》,如今只剩下残篇,他认为真实变动不居,世间的一切变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凭感官来认识真实。巴门尼德出生于意大利南部的埃利亚,这座城市是由希腊的流亡者建立的。受到克塞诺芬尼的影响,产生了自己的哲学。他建立了著名的埃利亚学派,影响众多后世的哲学家,比如芝诺、恩培多克勒、留基波、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其中芝诺是他的学生,他捍卫老师的哲学观点,并提出了芝诺悖论为其辩护。巴门尼德在65岁时由学生芝诺陪同前往雅典,传说他与年轻的苏格拉底进行了对话。巴门尼德反对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的观点。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多样性和变幻只是一个幻觉,整个宇宙只有一个东西,并且永恒不变、不可分割,他称之为“一”。他是这样论证的:要么存在者存在,要么存在者不存在,但是存在者不存在是错误的。如果我们接受了赫拉克利特的观点,会认为事物会发生变化与生老病死。但巴门尼德认为,如果我们认为事物会消失,我们就犯了认为“存在者不存在”的错误。巴门尼德的“存在”是通过逻各斯这条道路达到的。由于“存在”作为系词(“是”)是任何语言表述中的确定性体现,因而使得思维有了自己确定的对象;感觉由于流变而处于“非存在”之中,无法用思维来确定。因此,巴门尼德强调“存在物”只能存在于思想和语言中,而那些作为感觉对象的、处于生灭流变中的具体事物,由于无法用语言确切地表述出来、固定下来,因而都是“非存在”。在他看来,无论是米利都学派把变化无常的“非存在”当做万物的本原,主张“非存在”存在,还是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都是虚妄的、荒谬的“意见”。只有坚持“存在物”存在,“非存在物”不存在,才是唯一的“真理之论”。

相关

  • NAMN-乙酰胞壁酸(英语:N-Acetylmuramic acid,简称为MurNAc或NAM)是N-乙酰葡糖胺与乳酸形成的醚类,化学式C11H19NO8。它与N-乙酰葡糖胺共同为细菌细胞壁的组成单糖。细菌疾病 · 科
  •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英文:rheumatoid arthritis,简称RA),是一个主要影响关节的长期持续性疾病。它通常导致关节发热、肿胀和疼痛。疼痛和僵硬往往于休息后更恶化。最常见的是手腕和手
  • 碘缺乏病碘缺乏病(IDD)是因缺乏摄入碘元素而造成的病态。这种病症通常出现于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的人口,因海产是人体摄取碘的主要来源,以及内陆地区土壤含量不足。但并不代表沿海地区就
  • DICOM医疗数位影像传输协定(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是一组通用的标准协定,在对于医学影像的处理、储存、打印、传输上。它包含了档案格式的定义及网
  • 精神药物精神药物(英语:psychoactive drug),又称精神药品(psychopharmaceutical,或psychotropic)。有些精神药品具有医疗和科学价值。一种化学物质的概称,这些物质能够穿越血脑屏障,直接作用
  • 孢子囊孢子囊是植物或真菌制造并容纳孢子的组织。孢子囊会出现在被子植物门、裸子植物门、蕨类植物门、蕨类相关、苔藓植物、藻类和真菌等生物上头。小孢子囊是花朵雄蕊上被称做花
  • 核事故依照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标准,核事故是指对人、环境或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核事故导致的后果有致死的影响、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大量辐射泄漏、炉心熔毁等。“重大核事故”
  • 季风季风(又称季候风)是周期性的风,随着季节变化,并且盛行风向(40%以上风频)季节切变达120度以上(按照传统定义,非全球性季风定义)。主要发生在季风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西非几内
  • 巨环内酯大环内酯(macrolides),或称大环内酯,是一组其作用在于结构内的“大环”的药物(一般都是抗生素),这个大环亦即是一连结一个或多个脱氧糖(多是红霉糖(英语:cladinose)及去氧糖胺(英语:desos
  • 加勒比地区加勒比海及其附近区域。若依照联合国地理分区里的地理亚区来判定,加勒比地区的范围为加勒比海上的诸岛—西印度群岛,国家与地区包含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巴哈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