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分子束方法

✍ dations ◷ 2025-11-21 11:18:27 #物理化学

交叉分子束方法是用来研究反应动态学的一种实验技术,由两个不同喷嘴喷发出两股不同的分子(或原子)束,在一高真空的反应腔中形成交叉,使分子或原子产生碰撞而散射。可以借此探讨化学反应中的分子动力机制,以及侦测出化学反应中的分子碰撞现象 。

在一个交叉分子束的装置中,首先必须先将两股汽化的分子(或原子)束的浓度,稀释至可以忽略其自己与自己在真空反应腔碰撞的浓度(通常真空腔中的压力仅有10E-8 torr)。如此一来,碰撞后生成物散射的方向、速度可以马上被侦测到,有时还会直接外接气态质谱仪,来测定生成物的质量。 这样一次便可直接得到生成物的动量、角动量及振动态的能量分布 。

交叉分子束技术是由 达德利·赫施巴赫 和 李远哲所发展与建立起来的。他们也因此而获得198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这个分子束的技最早是在1953年由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 Taylor 与Datz提出, 但是,达德利·赫施巴赫与李远哲改良了设计,并开始应用来研究气态的化学反应机制。

最早的交叉分子束的实验,主要是研究碱金属,如钾、铷、铯。当散射的碱金属离子撞击到热金属丝时,它们会迅速的游离,而产生一个小电流。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实用与敏感的侦测方法。 可惜的是,此方法只能用来侦测碱金属离子的化学反应。新的分析方法必须建立起来去研究其他非碱金属的化学反应。李远哲设计的新型交叉分子束方法则可以用以研究非碱金属,因此被称为“Universal Crossbeam”

热金属丝用来侦测散射粒子,可以侦测到散射角度分部,但是无法侦测分子的动能. 为了得到更好的动能分布,早期的交叉分子束仪在碰撞反应中心及侦测器之间摆了很多狭缝圆盘。利用控制圆盘的转动速度,让特定散射速度的分子通过狭缝,直达侦测器。 如此可得知分子的速度、角度分部以及散射分子的种类,便能逐步建立起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基础。

后来的改进有合并使用 四极质谱分析器(英语:Quadrupole mass analyzer) 去筛选有兴趣研究的分子, 或是 飞行时间质谱法(英语: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去简化动能的测量。这些改良大大的提高侦测方法的可行性与增加了侦测的分子种类。

相关

  • 菌媒介异营菌异养(英语:Myco-heterotrophy)是植物与真菌的一种共生关系,此关系中植物不行光合作用,而是与真菌形成菌根后,透过寄生真菌取得全部或部分的有机养分。菌异养被认为是一种欺诈行
  • 突击步枪突击步枪(英语:assault rifle,德语:sturmgewehr)是主要为中近距离轻步兵战术进攻着想而设计的、使用可拆卸弹匣供弹、发射中间型威力枪弹的选射步枪。突击步枪已经是现代军队的标
  • 阿不思·邓布利多阿不思·珀西瓦尔·伍尔弗里克·布赖恩·邓布利多(英语:Albus Percival Wulfric Brian Dumbledore,1881年7月-1997年6月30日,共115岁),是英国作家乔安·罗琳的奇幻小说《哈利·波特
  • 高雄市亚镭慈善会用爱满足,活化社会参与;社团法人高雄市亚镭慈善会于1994年6月27日成立,帮助社区中弱势族群。起初服务如义诊、公益讲座、 慰访养老院、孤儿院、清寒助学、冬令救济、急难救助、
  • 奥卢斯·加比尼乌斯奥卢斯·加比尼乌斯(拉丁语:AVLVS CABINIVS;活动时期: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国务活动家,是罗马共和国末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是格奈乌斯·庞培的支持者。奥卢斯·加比尼乌斯于前67年任保
  • 伊万·帕涅夫伊万·帕涅夫(保加利亚语:Иван Панев,1998年8月29日-),保加利亚男子羽毛球运动员。2017年9月,伊万·帕涅夫出战希腊羽毛球公开赛,与佩约·博伊奇诺夫合作打进男子双打比赛
  • 尼特拉尼特拉(斯洛伐克语:Nitra、德语:Neutra、匈牙利语:Nyitra)是位于斯洛伐克西部的一个城市,于公元9世纪时曾为大摩拉维亚公国的首都。尼特拉有人口约8.5万,是斯洛伐克第四大城市。尼
  • 曹秀先曹秀先(1708年-1784年),字恒所,又字芝田、冰持,号地山,江西南昌府新建县人。清朝翰林,文学家。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为官清廉,“诚敬勤慎”,学问渊博,著述甚丰。
  • 中华台北五人制足球代表队比赛资料 (2010年-2019年)本页记录中华台北五人制足球代表队自2010年至2019年的正式比赛资料。 FFKR报告 JFA报告
  •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会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葡萄牙语:Conselho Executivo),是协助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决策的机构,现为第四届,由十一位成员组成。行政会前身为澳葡时期咨询会;《澳门组织章程》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