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分子束方法

✍ dations ◷ 2025-04-04 20:06:02 #物理化学

交叉分子束方法是用来研究反应动态学的一种实验技术,由两个不同喷嘴喷发出两股不同的分子(或原子)束,在一高真空的反应腔中形成交叉,使分子或原子产生碰撞而散射。可以借此探讨化学反应中的分子动力机制,以及侦测出化学反应中的分子碰撞现象 。

在一个交叉分子束的装置中,首先必须先将两股汽化的分子(或原子)束的浓度,稀释至可以忽略其自己与自己在真空反应腔碰撞的浓度(通常真空腔中的压力仅有10E-8 torr)。如此一来,碰撞后生成物散射的方向、速度可以马上被侦测到,有时还会直接外接气态质谱仪,来测定生成物的质量。 这样一次便可直接得到生成物的动量、角动量及振动态的能量分布 。

交叉分子束技术是由 达德利·赫施巴赫 和 李远哲所发展与建立起来的。他们也因此而获得198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这个分子束的技最早是在1953年由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 Taylor 与Datz提出, 但是,达德利·赫施巴赫与李远哲改良了设计,并开始应用来研究气态的化学反应机制。

最早的交叉分子束的实验,主要是研究碱金属,如钾、铷、铯。当散射的碱金属离子撞击到热金属丝时,它们会迅速的游离,而产生一个小电流。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实用与敏感的侦测方法。 可惜的是,此方法只能用来侦测碱金属离子的化学反应。新的分析方法必须建立起来去研究其他非碱金属的化学反应。李远哲设计的新型交叉分子束方法则可以用以研究非碱金属,因此被称为“Universal Crossbeam”

热金属丝用来侦测散射粒子,可以侦测到散射角度分部,但是无法侦测分子的动能. 为了得到更好的动能分布,早期的交叉分子束仪在碰撞反应中心及侦测器之间摆了很多狭缝圆盘。利用控制圆盘的转动速度,让特定散射速度的分子通过狭缝,直达侦测器。 如此可得知分子的速度、角度分部以及散射分子的种类,便能逐步建立起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基础。

后来的改进有合并使用 四极质谱分析器(英语:Quadrupole mass analyzer) 去筛选有兴趣研究的分子, 或是 飞行时间质谱法(英语: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去简化动能的测量。这些改良大大的提高侦测方法的可行性与增加了侦测的分子种类。

相关

  • 新表现主义新表现主义(英语:Neo expressionism)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期,在美国、意大利、德国等地流行的具象绘画风格总称。它的最大特征,是以粗糙纹路传达强烈情感的具象表现,扭曲的形
  • The Japan Times日本时报(The Japan Times,ジャパンタイムズ)是一家总部位于日本东京都港区、专办英文报纸与英文杂志书籍等出版品的报社。创刊于1897年的日本时报,是日本现存的英文报纸中历史
  • 䲟鱼见内文䲟科(学名:Echeneidae)是辐鳍鱼纲鲈形目的一个科。䲟鱼的头顶上有一个吸盘,用来吸附在其它大鱼身上以移动位置。䲟鱼科其下分4个属,如下:
  • 小金县小金县(藏语:.mw-parser-output .uchen{font-family:"Qomolangma-Dunhuang","Qomolangma-Uchen Sarchen","Qomolangma-Uchen Sarchung","Qomolangma-Uchen Suring","Qomolangm
  • 曾宪林曾宪林,曾名鲁小林,四川安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1938年,父抵达延安,求学于延安自然科学院,随后在晋察冀军工局机械工作室学习从事军工研究。1950年,进入华北大学工学院学习
  • 摆钟摆钟是以一种称为钟摆的摆动重锤为计时装置的时钟。使用钟摆计时的优势乃是因其为一谐振子,钟摆基于其摆长以同一频率反复振动,且其振动单一而稳定。从1656年克里斯蒂安·惠更
  • 中京工业地带中京工业核心地带(日语:中京工業地帯/ちゅうきょうこうぎょうちたい ),是日本的爱知县、三重县及岐阜县伸展的工业地带,为太平洋工业带之一。以前是日本第3位的工业出货额,后来超
  • 山岸外史山岸外史(1904年7月16日-1977年5月7日)是日本评论家。山岸外史在东京出生,是日本制鞋公司(现丽格公司)社长山岸觉太郎的儿子。他在东京第七高等学校读完高中后,于东京帝国大学(现东
  • 钱学森力学奖钱学森力学奖,是为纪念钱学森而设立的奖项。用于奖励在技术科学领域有重大贡献的中国力学工作者,每4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1人。和周培源力学奖一同构成中国力学奖中的中国力学成
  • 韩少功韩少功(1953年1月1日-),湖南长沙人,中国作家。八十年代他首倡寻根文学,是中国新时期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以文革时的有关经历为素材,曾多次获得中国和外国的奖项。他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