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质 (地质)

✍ dations ◷ 2025-09-08 02:02:51 #地质学

基质(matrix,groundmass)是混杂在较大岩石颗粒(称为“斑晶”)和晶体中的细小颗粒。也称石基。

如果石基为肉眼可辨的显晶质,则称为似斑状结构。斑状结构的形成,是由于岩浆在地球深处有一部分先结晶而形成斑晶,以后岩浆继续上升,由于冷却很快,岩浆来不及结晶或结晶得很小,从而形成石基。斑状结构多产生在浅成侵入岩中。

火成岩的基质具有细小的颗粒度,较大的晶体(斑)常常嵌入其中。这种纹理说明火成岩由岩浆经过多阶段的冷却形成。例如斑状安山岩在细小基质中会有斜长岩的大斑。此外在南非,钻石往往在的风化的黏土基质(金伯利岩)中发现,这种岩石被称为黄土(yellow ground)。

沉积岩的基质是一种细粒黏土或泥沙,且常常有较大嵌入颗粒。

所有的沉积物先处于一个不连贯的表面(如:沙、黏土、砾石和贝壳沉积),而且可能会一直处于这种状态中。数百万年来第三纪早期海床的样本已很难找到。发现的样本稀缺且易碎(如伦敦黏土)。 但是,有部分例外样品。根据沉积岩年代越久越坚硬的规律,基质的原型很可能是岩石。

压力显然是新的沉积物聚集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渗透水对这个过程有重要作用,渗透水会溶解部分水溶性物质,产生空洞。这个过程也起到了增加压力的作用,一些位于地表以下的岩石在黏结过程也受到温度的升高的影响。但是没有巨大的温度变化。

胶凝物质是最常见的石灰石或砂。贝壳、珊瑚等在被压缩后形成石灰石,这个过程很容易进行。被黏结的物质会规则的在其中结晶,在砂岩的方解石基质中常常包裹有沙砾。 由霰石转变的方解石和由方解石转变的白云石 ,在岩石中结晶的颗粒,通常也可以加快黏结过程。

相关

  • 部落部落是一种社群,由两个或以上的氏族组成。有的部落在氏族之上还有中间环节胞族。大体来说,一般认为其成员为同一祖先之后裔。他们通常占据于一特定地理区域,拥有文化、宗教、语
  • 王制罗马王政时代或罗马王国(拉丁语:REGNVM ROMANVM)是指前753年到前509年这一时期的古罗马,此时的罗马是一个君主制国家,尚未建立共和国。罗马王国时期,氏族部落组织尚完整存在,统治阶
  • span class=chemf style=white-space:nowrap;Csub21/sub二十一烷(英语:heneicosane)是含有21个碳原子的直链烷烃,化学式为C21H44或CH3(CH2)19CH3,外观为无色蜡状固体,化学性质相当安定。其衍生物二十一烷酸(CH3(CH2)19COOH)可做为制备脂
  • 荷兰黄金时代在荷兰历史上,黄金时代(荷兰语:Gouden Eeuw,.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
  • 格林兄弟格林兄弟(德语:Brüder Grimm或Die Gebrüder Grimm)是指雅各布·格林(1785年1月4日-1863年9月20日)和威廉·格林(1786年2月24日-1859年12月16日)兄弟两人,他们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童话
  • Tsub4/sub在外周转化为Tsub3/sub甲状腺激素(英语:thyroid hormones)是由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合成的酪氨酸碘化物。主要是四碘甲腺原氨酸(又名甲状腺素,缩写为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缩写为T3),此外,还有少量逆-三碘甲腺
  • 显宗朝鲜显宗(朝鲜语:조선 현종/朝鮮 顯宗 Joseon Hyeonjong;1641年5月13日-1674年9月17日)是朝鲜王朝的第18代君主,1659年至1674年在位。讳李棩(朝鲜语:이연/李棩 Yi Yeon),字景直。孝宗
  • 同志村同志村,英文中有 Gay village、gayborhood 等称呼,一般来说是指有大量LGBT人口居住或活动的地区。同志村通常有商家因应同志市场而设立大批的同志设施,比如像同志夜店、澡堂、
  • 鹦鹉螺科鹦鹉螺科(学名:Nautilidae)为头足纲鹦鹉螺目的一科,海洋软体动物,仅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北至日本南方,南至大堡礁,西至安达曼海,东至斐济等地区均有发现。位于鹦鹉螺主要产地的法
  • 榕属榕属(学名:),又名无花果属,是桑科内的其中一属也是无花果族(学名:)的唯一属,内里包含近八百种的树木、灌木及藤本植物等。它们原为热带雨林的原生品种,但也有部分延伸至暖温带,常被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