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质 (地质)

✍ dations ◷ 2025-11-20 22:31:38 #地质学

基质(matrix,groundmass)是混杂在较大岩石颗粒(称为“斑晶”)和晶体中的细小颗粒。也称石基。

如果石基为肉眼可辨的显晶质,则称为似斑状结构。斑状结构的形成,是由于岩浆在地球深处有一部分先结晶而形成斑晶,以后岩浆继续上升,由于冷却很快,岩浆来不及结晶或结晶得很小,从而形成石基。斑状结构多产生在浅成侵入岩中。

火成岩的基质具有细小的颗粒度,较大的晶体(斑)常常嵌入其中。这种纹理说明火成岩由岩浆经过多阶段的冷却形成。例如斑状安山岩在细小基质中会有斜长岩的大斑。此外在南非,钻石往往在的风化的黏土基质(金伯利岩)中发现,这种岩石被称为黄土(yellow ground)。

沉积岩的基质是一种细粒黏土或泥沙,且常常有较大嵌入颗粒。

所有的沉积物先处于一个不连贯的表面(如:沙、黏土、砾石和贝壳沉积),而且可能会一直处于这种状态中。数百万年来第三纪早期海床的样本已很难找到。发现的样本稀缺且易碎(如伦敦黏土)。 但是,有部分例外样品。根据沉积岩年代越久越坚硬的规律,基质的原型很可能是岩石。

压力显然是新的沉积物聚集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渗透水对这个过程有重要作用,渗透水会溶解部分水溶性物质,产生空洞。这个过程也起到了增加压力的作用,一些位于地表以下的岩石在黏结过程也受到温度的升高的影响。但是没有巨大的温度变化。

胶凝物质是最常见的石灰石或砂。贝壳、珊瑚等在被压缩后形成石灰石,这个过程很容易进行。被黏结的物质会规则的在其中结晶,在砂岩的方解石基质中常常包裹有沙砾。 由霰石转变的方解石和由方解石转变的白云石 ,在岩石中结晶的颗粒,通常也可以加快黏结过程。

相关

  • 顺丁烯二酸马来酸(maleic acid),即顺丁烯二酸,化学式为 HO2CCHCHCO2H,是一种二羧酸,即一个含有两个羧酸官能基的有机化合物。马来酸和富马酸(反丁烯二酸)互为顺反异构物。马来酸常用来制备富马
  • 撒马利亚派撒马利亚人(希伯来语: שומרונים‬‎,Shomronim,字面意思为“《妥拉》的守护者”;阿拉伯语:السامريون‎,Sāmeriyyūn),生活在黎凡特的族群,是以色列人的一个旁支。撒
  • 清华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院,是清华大学直属的一个学院,成立于2001年,第一任院长是两院院士吴阶平。2016年9月,董晨教授担任医学院院长。清华医学院下设基础医学系、临床医学院、生物医学工
  • ZnOsub2/sub过氧化锌(化学式:ZnO2)是二价锌的过氧化物。过氧化锌是白色至微黄色的粉末,无臭无味。微溶于水,并水解为过氧化氢和氢氧化锌。遇稀酸分解放出过氧化氢。pH 低于5时较易溶解。单独
  • 州辖市台北市(日语:台北市〔臺北市〕/たいほくし Taihoku shi */?)是台湾日治中后期(1920年-1945年)存在之行政区,也是当时台湾的首府,隶属于台北州;为台北州州治、以及台湾日治时期最高统
  • 胃-食管反流胃食道逆流(英文: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heartburn reflux,缩写:GERD),或称作胃食管反流病、胃酸倒流等,是指胃酸(有时加上十二指肠液)长期不正常地向上反流进入食道甚至
  • 食毛目见内文虱毛目(学名:Phthiraptera)是原虱目和食毛目的合称,通称虱或虱子(英语:louse)。全世界约有3,000种。虱寄生于人体、其他哺乳动物(除了单孔目和蝙蝠外)和鸟类的身上。以人类为宿
  • 信武里府信武里府(泰语:จังหวัดสิงห์บุรี,皇家转写:Changwat Sing Buri,泰语发音:)是泰国中部的一个府。信武里府以前包括信武里、因武里及蓬虹武里,由拉玛五世将上述三城合
  • 卢木斋卢木斋(1856年-1948年8月),名靖,字勉之,号木斋,以号行,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私立南开大学早期建校的资助人之一。卢木斋将兴办实业的全部财产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先后
  • 黄坡站 (咸镜北道)黄坡站(韩语:황파역)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稳城郡的一个铁路车站,属于咸北线。咸北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