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竞争理论(英语:Competitive Dynamics Theory)是 1988 年由近代管理学者陈明哲所提倡的策略管理学说,用以辨识竞争对手、预测竞争对手的行动与回应,以降低企业面对快速变动环境的风险。动态竞争观点指,所谓的企业竞争优势是短暂且动态的,而不像迈克尔·波特的五力分析所隐含的静态与不变。
企业为了避免被竞争对手取代或被过往的成就限制,故需采取一连串的行动以因应市场竞争的快速变化,而所有的竞争行为皆会激起对手的反应,即使对手选择不回应也是一种反应方式。企业与竞争对手一来一往的竞争行动与回应是动态竞争理论架构的基础。
动态竞争原理如下:
动态分析的第一步,以市场共同性及资源相似性两大构面一一比较及分析来找出竞争对手。如果比对竞争对手在这两个构面重叠性越高,越可能成为主要的竞争对手。其间的竞争会更加剧烈。
结合上述两大指标,可以用如下竞争者图像来呈现双方的竞争关系。
动态分析的第二步,是分析影响公司兴起竞争行为的驱动因素,可协助预测对手可能的反应,以察觉—动机—能力(Awareness-Motivation-Capability, AMC)分析,了解竞争活动会如何影响对手公司的内部运作。
动态分析的第三步,是分析公司之间的竞争行为及相互竞争的行动与回应。这是动态竞跟其它策略管理理论最大不同,更重视各家公司之间的竞争行动。陈明哲将其定义为:“厂商间为了加强或防御其相对竞争位置,所发动的一项特定且可被察觉的竞争性行为”。
动态竞争的第四步,是以可见的组织绩效分析竞争的对抗效果。
流程的最后一步为回馈循环,竞争行动的结果会改变一开始的市场共同性与资源相似性的面貌,也会开启下一波的竞争战局。竞争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
由上至下为演进时序:
动态竞争理论是暨波特五力分析的后续策略管理学说,两者比较如下:
竞争优势有时间性且为短暂的,只存在着相对优势
台湾研究动态竞争的学者属极少数,除创始人陈明哲以外,各大学教授以动态竞争为学术专长的有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