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尔霍夫衍射公式

✍ dations ◷ 2025-08-15 11:55:08 #衍射

在光学里,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Fresnel-Kirchoff's diffraction formula)可以应用于光波传播的理论分析模型或数值分析模型。从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可以推导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并且解释一些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无法解释的物理现象与结果。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常被称为“基尔霍夫衍射公式”(Kirchoff's diffraction formula)。

从基尔霍夫积分定理,在假定一些近似之后,可以推导出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

惠更斯原理是克里斯蒂安·惠更斯于1678年提出的关于波传播的理论。惠更斯原理表明,假设在时间 t = t 0 {\displaystyle t=t_{0}} 由主波源Q0发射出的球面波,在时间 t = t 1 {\displaystyle t=t_{1}} 传播到波前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那么位于波前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的每一个面元素矢量 d S {\displaystyle \mathrm {d} \mathbf {S} } 都可以被视为一个次波源,所有从这些次波源发射出的次波,在之后时间 t = t 2 {\displaystyle t=t_{2}} 波前的包络面就是主波源Q0所发射出的球面波在时间 t = t 2 {\displaystyle t=t_{2}} 的波前。

波动有两个基本属性:

惠更斯原理只阐述了前一条属性,奥古斯丁·菲涅耳将惠更斯提出的次波的概念加以延伸,提出用“次波相干叠加”的点子来解释衍射现象,这就是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这原理表明,波前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的每个面元素矢量 d S {\displaystyle \mathrm {d} \mathbf {S} '} 都可以视为次波源,它们会发射出次波,在空间任意一点P的波扰是所有这些次波在该点P的相干叠加。设定位于波前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的任意一点Q,它在点P贡献的复振幅为 d ψ ( r , r ) {\displaystyle \mathrm {d} \psi (\mathbf {r} ,\mathbf {r} ')} ;其中,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 分别为点P、点Q的位置。在点P的总波扰为

为了将这公式具体化,菲涅耳凭借直觉对 d ψ ( r , r ) {\displaystyle \mathrm {d} \psi (\mathbf {r} ,\mathbf {r} ')} 作出了如下假设:

根据以上假设可以得到如下菲涅耳衍射积分公式

其中, c {\displaystyle c} 是比例常数。

在菲涅耳衍射积分公式提出六十余年后,古斯塔夫·基尔霍夫用严格的数学理论推导出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

其中, α {\displaystyle \alpha } χ {\displaystyle \chi } 分别是 r ^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r} '}}} R ^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R} }}} n ^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n} }}} 之间的夹角。

推论从点光源Q0发射的单色光波,其波扰的数值大小与传播距离成反比,在位置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 以方程表达为 ψ ( r ) = ψ 0 e i k r / r {\displaystyle \psi (\mathbf {r} ')=\psi _{0}e^{ikr'}/r'} 。又在其发射出的球面波的波前任意位置, r ^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r} '}}} n ^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n} }}} 同向,夹角 α = 0 {\displaystyle \alpha =0} 。设定比例常数 c = i / λ {\displaystyle c=-i/\lambda } K ( χ ) = ( 1 + cos χ ) / 2 {\displaystyle K(\chi )=(1+\cos \chi )/2} ,则可得到菲涅耳衍射积分公式。

基尔霍夫积分定理应用格林第二恒等式来推导出齐次波动方程的解答,这解答是以波动方程在任意闭合曲面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的每一个点的解答和其一阶导数来表达。

对于单频率波,解答为

或者

其中,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 分别是从点Q0到点P、点Q的位移矢量, ψ ( r ) {\displaystyle \psi (\mathbf {r} )} 是在点P的波扰, R = r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mathbf {r} -\mathbf {r} '} 是从点Q到点P的位移矢量, R {\displaystyle R} 是其数值大小, k {\displaystyle k} 是波数, {\displaystyle \nabla '} 是对于源位置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 的梯度, d S {\displaystyle \mathrm {d} \mathbf {S} '} 是从闭合曲面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向外指出的微小面元素矢量, n {\displaystyle {\frac {\partial }{\partial n'}}} 是闭合曲面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的法向导数。

在推导基尔霍夫衍射公式的过程中,基尔霍夫做了以下假定:

从点波源Q0发射的单频率波,其能量与传播距离平方成反比,波扰的数值大小与传播距离成反比,在点Q的波扰以方程表达为

其中, ψ 0 {\displaystyle \psi _{0}} 是复值波幅。

假设点P在闭合曲面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之外,应用基尔霍夫积分定理的方程,可以得到在点P的波扰:

其中, n ^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n} }}} 是与 d S {\displaystyle \mathrm {d} \mathbf {S} '} 同方向的单位矢量。

注意到球面出射波的梯度为

从基尔霍夫所做的假定, k 1 / R {\displaystyle k\gg 1/R} k 1 / r {\displaystyle k\gg 1/r'} (例如,假设距离大约为1mm,则对于波长在0.4μm至0.7μm之间的可见光,可以做这假定;但对于波长在1mm至1m之间的微波,这假定不适用),则上述两个公式近似为

所以,在点P的波扰

其中, α {\displaystyle \alpha } χ {\displaystyle \chi } 分别是 r ^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r} '}}} R ^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R} }}} n ^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n} }}} 之间的夹角。

这就是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或基尔霍夫衍射公式。

如右图所示,假设闭合曲面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是圆球面,点波源Q0与圆球面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的圆心同点。在圆球面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的任意位置, r ^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r} '}}} n ^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n} }}} 同向,所以,

注意到 r {\displaystyle r'} 是圆球面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的半径,对于这积分, r {\displaystyle r'} 值不变,可以从积分里提出。在点P的波扰为

其中, K ( χ ) = 1 + cos χ 2 {\displaystyle K(\chi )={\frac {1+\cos \chi }{2}}} 为倾斜因子。

应用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所得到在点P的波扰的方程,就是这方程。但是,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无法解释相位差与倾斜因子的物理原因。倾斜因子使得次波的波幅会因为传播方向而不同;朝着主波方向,波幅较大;逆着主波方向,波幅较小。这解释了为什么波动只会朝着前方传播的物理现象。

仔细诠释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方程:从点波源Q0发射的波幅为 ψ 0 {\displaystyle \psi _{0}} 的球面波,在点Q的波扰为 ψ ( r ) = ψ 0 e i k r / r {\displaystyle \psi (\mathbf {r} ')=\psi _{0}e^{ikr'}/r'} ;而从点Q发射的次波,将倾斜因子与相位差纳入考量,所贡献出的波扰,在点P为

总合所有与点Q同波前的点次波源在点P所贡献出的波扰,就可以得到 ψ ( r ) {\displaystyle \psi (\mathbf {r} )}

换另一种直接方法来诠释,从点波源Q0发射的球面波,在点P的波扰为

假若这两种诠释都正确,则从这两种 ψ ( r ) {\displaystyle \psi (\mathbf {r} )} 的表达式分别计算出的结果,应该可以被核对为相等:

为了简易计算,假设 r r {\displaystyle r\gg r'} ,则以下近似成立:

其中, θ {\displaystyle \theta }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 之间的夹角。

所以,在点P的波扰可以近似为

假设波源为有限尺寸,位于曲面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的波扰表达为 ψ ( r ) {\displaystyle \psi (\mathbf {r} ')} ,则位于点P的波扰为

假定 k 1 / R {\displaystyle k\gg 1/R} ,则

这是基尔霍夫衍射公式最广义的形式。解析涉及到有限尺寸波源的问题,必须用体积分来将波源的每一点所给出的贡献总合在一起。

光波是传播于空间的电磁辐射,理当被视为一种电磁场矢量现象。但是,基尔霍夫的理论是标量理论,将光波当作标量处理,这可能会造成偏差。因此,物理学者做了很多实验来检查结果是否准确。他们发现,只要孔径尺寸比波长大很多、孔径与观察屏之间的距离不很近,则使用标量理论可以得到相当准确的答案。但是对于某些问题,例如高分辨率光栅衍射,标量理论就不适用,必须使用矢量理论。

相关

  • 石莼纲见内文石莼纲是绿色大型藻类中的一纲,主要是以超结构的形态学和其他物种相区分。石莼属于此纲。其他较知名的物种还有软丝藻和伞藻等。 其它淡水种有刚毛藻属、根枝藻属和黑
  • 世界报《世界报》(法语:Le Monde),法国第二大全国性日报,发行量350,039(2006年),是法国在海外销售量最大的日报,在法语国家地区极具影响力,国际知名度颇高。Le Monde 在法语里是“世界”的意
  • 斯佩曼汉斯·斯佩曼(德语:Hans Spemann,1869年6月27日-1941年9月9日)是一位德国生物学家,动物胚胎“组织者”的发现者。斯佩曼早年利用婴儿头发进行蝾螈卵的结扎实验,证明早期胚胎的各个
  • 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哀牢山以东和中国东南丘陵以西,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省全境,广西西北部和渝、川、湘、鄂边境,其相关延伸部分更包括老挝北部(例:丰沙里省)、缅甸东北
  • 斯旺西斯旺西(英语:Swansea,威尔士语:Abertawe),威尔士语解作“Tawe河河口”,当地华人称史雲斯,亦有人以其英语写法意译为天鹅海,威尔士高尔半岛东部布里斯托尔湾畔,乃威尔士第二大城市,也是
  • 林顿·约翰逊太空中心林顿·约翰逊太空中心(Lyndon B. Johnson Space Center)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属下的一个机构,从1961年开始它负责协调管理美国的载人太空飞行任务,它位于德克萨斯州休斯敦。美国
  • 基质金属酶基质金属蛋白酶(英语:Matrix metalloproteinase)是钙依赖性的含锌内肽酶(英语:endopeptidase),属于金属蛋白酶。其他类似的内肽酶有adamalysin(英语:adamalysin)、serralysin(英语:serra
  • 大海雀大海雀(学名:Pinguinus impennis),又称大海燕,因外表和企鹅相似而有时又被称作北极大企鹅,是一种不会飞的鸟,曾广泛存在于大西洋周边的各个岛屿上,但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而在19世纪灭
  • 好莱坞高速公路好莱坞高速公路(英语:Hollywood Freeway)是洛杉矶的高速公路干线之一,连接着洛杉矶盆地(英语:Los Angeles Basin)和圣费尔南多谷,由101号美国国道部分路段和170号加利福尼亚州州道部
  • 卡拉·德莱文涅卡拉·乔斯林·德莱文涅(英语:Cara Jocelyn Delevingne,/ˈkɑːrə ˈdɛləviːn/ ,1992年8月12日-)是一名英国女性超级模特儿、演员和歌手。2012年和2014年,赢得两项英国时尚大